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99203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框体、一导光板、一光源及一光学膜片组。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导光板设置于框体内。光源位于框体内且面向入光面,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为一非白色光。光学膜片组设置于出光面。光学膜片组包含一第一色转换层及一第二色转换层。由光源所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通过第二色转换层而未通过第一色转换层。第一色转换层及第二色转换层用以将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由非白色光转换为一白色光。本发明专利技术改善了现有背光模块的明暗度以及色度不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具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针对多媒体社会的急速进步,多半受惠于半导体元件或显示装置的快速发展。就显示元件而言,阴极显示管(或称映像管,Cathode Ray Tube,CRT)因具有优异的显示品质及其经济性,一直独占了显示器市场。然而,CRT式的显示器有体积过大与消耗过多能源的问题,对于高画质、低消耗电功率、薄型量产、低电压驱动、体积小等要求而言,CRT式的显示器显然无法达成此要求。针对此一点,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IXD)将有很大的优势,而IXD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型可携式电视、影像电话、摄录放影机、笔记型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以及投影彩色电视等。现有的液晶显示器包含一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下方的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多个光学模片及一光源,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导光板以及这些光学模片而至显示面板,以做为显示面板的背光源。然而,于光线射出这些光学模片时,这些光学模片的四周边缘容易发生漏光的现象,造成明暗度甚至色度不均的问题。如此,将造成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的光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藉以改善现有背光模块的明暗度以及色度不均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背光模块,包含一框体、一导光板、一光源及一光学膜片组。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导光板设置于框体内。光源位于框体内且面向入光面,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为一非白色光。光学膜片组设置于出光面。光学膜片组包含一第一色转换层及一第二色转换层。由光源所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通过第二色转换层而未通过第一色转换层。第一色转换层及第二色转换层用以将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由非白色光转换为一白色光。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显示装置,包含如上述的背光模块以及一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叠置于光学膜片组上。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藉由第二色转换层的设置,使未通过第一色转换层的光线能够通过第二色转换层,以确保光源所发出的所有光线皆能够由非白色光转换为白色光。藉此,以改善背光模块的明暗度以及色度不均的问题。有关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实作与功效,兹配合图式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0 显示装置IOa 显示装置11 背光模块Ila背光模块111 框体1110 壁面1111承载底板1112 墙体1113第一承载台1114第二承载台112导光板1121 入光面1122 出光面1123 侧面1124 底面113 光源1131光发射面114光学膜片组114a光学膜片组1141第一色转换层1142第二色转换层115反射片12 显示面板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请参照图1,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剖视图。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以平板电脑或液晶屏幕内的显示装置为例,但不以此为限。显示装置10包含一背光模块11及一显示面板12。背光模块11包含一框体111、一导光板112、一光源113及一光学膜片组114。框体111包含一承载底板1111以及竖立于承载底板1111周缘的至少一墙体1112。墙体1112的横段截面大致为一阶梯状的外型,墙体1112具有一第一承载台1113及一第二承载台1114,第一承载台1113的相对高度高于承载底板1111的相对高度,而第一承载台1113的相对高度低于第二承载台1114的相对高度。框体111的材质可以是但不限于塑胶或橡胶,亦即框体111可为一胶框,以提供背光模块11的防震功效。此外,上述框体111的外型仅举例说明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2设置于框体111内且位于承载底板1111上。导光板112具有一入光面1121、一出光面1122、一侧面1123及一底面1124。出光面1122与底面1124位于导光板112的相对二侧,且底面1124面向承载底板1111。入光面1121与侧面1123位于导光板112的相对二侧,且入光面1121与侧面1123介于出光面1122与底面1124之间。进一步来说,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2的入光面1121与侧面1123分别相邻于出光面1122的相对二侧。由入光面1121与出光面1122的相对位置可知,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1为侧照式的背光模块。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1并非局限于侧照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块也可以是米用直下式的背光模块,亦即入光面与出光面位于导光板的相对二侧而非相邻。此外,光源113可以是但不限于一发光二极管(LED, light-emitting diode)。光源113位于框体111内且位于承载底板1111上,光源113的光发射面1131面向入光面1121,且光源113所发出的光线为一非白色光。此外,背光模块11还可包含一反射片115,反射片115介于导光板112与框体111的承载底板1111之间。光学膜片组114包含多个膜片,光学膜片组114设置于出光面1122上,且光学膜片组114的部分膜片可叠置于第一承载台1113,但光学膜片组114的部分膜片叠置于第一承载台1113的特征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在光学膜片组114所包含的多个膜片中,还至少包含一第一色转换层1141及一第二色转换层1142。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组114的这些膜片还可包含增光片及扩散片等,但不以此为限。就本实施例而言,第一色转换层1141位于光学膜片组114的最下层,且第一色转换层1141直接贴附于导光板112的出光面1122。需注意的是,上述第一色转换层1141位于光学膜片组114的最下层而直接贴附于出光面1122的特征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色转换层1141也可以是位于光学膜片组114的中间层而与出光面1122保持一距离。本实施例的第二色转换层1142可以但不限于位于光学膜片组114的最上层,使得第二色转换层1142与第一色转换层1141保持一间距而不相接触。并且,第二色转换层1142大致上为于光学膜片组114的最上层的端缘处,且第二色转换层1142与第一色转换层1141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份重叠,但不以此为限。第一色转换层1141及第二色转换层1142用以将光源113所发出的光线由非白色光转换为一白色光。举例来说,第一色转换层1141及第二色转换层1142皆包含多个第一荧光量子点,这些第一荧光量子点受激发(譬如受到光线照射)而发出一第一色光。所谓量子点(QDs,quantum dots)是指纳米大小的半导体晶体,量子点受能量激发而可放射出荧光。并且,不同类型的量子点受到激发所放射出的荧光的颜色也不相同。因此,可选用适当种类的第一荧光量子点,使得第一色光的颜色与光源113所发出的非白色光的颜色相互补,如此方能使非白色光通过第一色转换层1141及第二色转换层1142而转换为白色光。举例来说,若光源113发出的非白色光为蓝色(blue)光,则第一荧光量子点受激发所发出的第一色光需为黄色(yellow)光。若光源113发出的非白色光为红色(red)光,则第一荧光量子点受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框体;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该导光板设置于该框体内;一光源,位于该框体内且面向该入光面,该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为一非白色光;以及一光学膜片组,设置于该出光面,该光学膜片组包含一第一色转换层及一第二色转换层,由该光源所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通过该第二色转换层而未通过该第一色转换层,该第一色转换层及该第二色转换层用以将该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由该非白色光转换为一白色光。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义文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