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湖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98941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缓冲均匀的新型吸能装置,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在发生交通事故等冲击碰撞时能稳定高效地对能量进行均匀吸收的装置,所述吸能装置由预撕裂圆管(1)、导向摩擦圆管(2)及冲头(3)组成。此装置能量吸收主要依靠冲头(3)挤压进预撕裂圆管(1)引起的胀形及其后的圆管撕裂。与传统的吸能方式相比,圆管的撕裂卷曲破坏在吸能效果上比破碎、轴向屈曲或翻转更有效,同时还具备有效行程长和冲击力平稳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保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均匀缓冲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良好的缓冲吸能装置要求碰撞动能尽可能不可逆的为变形能。薄壁金属管件由于其良好的吸能特点常被用来制作能量吸收装置。所以,设计吸能装置时选材上应首先考虑薄壁金属构件,依靠这些构件在受到撞击时发生塑性变形吸收能量,并产生一定的压溃行程,吸收车辆动能降低碰撞加速度。现阶段的广泛应用的吸能器主要为利用薄壁金属制成的管状吸能器,其主要利用结构的轴向屈曲折叠变形吸能,在受冲击过程中载荷波动较大,使被保护对象所受冲击载荷不平稳,且能量吸收不均匀,单位体积内吸收的能量较小。由于铝蜂窝及泡沫铝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比吸能较高、冲击载荷平稳、质量小等优点,因此人们将铝蜂窝及泡沫铝等多孔材料填充于薄壁结构中形成一类新的组合式吸能器,这类吸能器的缓冲吸能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有在冲击过程中冲击力不平稳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一种新的吸能方式,提供一种适应多种复杂工况、变形模式稳定、能量吸收均匀、高效的吸能装置。这种吸能装置可用于交通工具中,便于在发生交通事故冲击碰撞时进行吸能,但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预撕裂圆管(1)、导向摩擦圆管(2)和冲头(3)组成,预撕裂圆管(1)为薄壁金属圆管,其一端为圆台形漏斗状,具有一锥角,另一端与导向摩擦圆管(2)通过粘结或钎焊固结在同一面板上且保持同轴,导向摩擦圆管(2)稍长于预撕裂圆管(1)以使吸能装置受冲击前其与冲头(3)有部分配合,预撕裂圆管(1)管壁及端口上分别开有撕裂槽与撕裂口,冲头(3)头部为圆台状,与预撕裂圆管(1)的近冲头端过渡平稳而顺滑,冲头(3)内开有与导向摩擦圆管(2)外壁过盈配合的通孔,起轴向定位作用,同时利用摩擦吸收一部分能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预撕裂圆管(I)、导向摩擦圆管(2)和冲头(3)组成,预撕裂圆管(I)为薄壁金属圆管,其一端为圆台形漏斗状,具有一锥角,另一端与导向摩擦圆管(2)通过粘结或钎焊固结在同一面板上且保持同轴,导向摩擦圆管(2)稍长于预撕裂圆管(I)以使吸能装置受冲击前其与冲头(3)有部分配合,预撕裂圆管(I)管壁及端口上分别开有撕裂槽与撕裂口,冲头(3)头部为圆台状,与预撕裂圆管(I)的近冲头端过渡平稳而顺滑,冲头(3)内开有与导向摩擦圆管(2)外壁过盈配合的通孔,起轴向定位作用,同时利用摩擦吸收一部分能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撕裂圆管(I)内径尺寸Dl为30-80mm,壁厚hi为2-5mm,长度LI为60-120mm,锥角α为15° -21°,所述导向摩擦圆管(2)外径尺寸D2为16-50_,壁厚h2为2_5_,长度L2=L1+ (0.4 0.75) XDl,所述冲头(3)外径D3=D1X (l+λ),其中λ为预膨胀百分比,冲头的锥角β为13° -18°,内径dl=D2,冲头与圆台状头部相对的一侧具有肩部,肩部外径D4=D3+ (10 15mm),冲头(3)与导向摩擦圆管(2)的初始状态配合尺寸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光永李光耀谭坚徐峰祥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