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特别涉及一种适合在岩石地带等险路行驶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在用于险路行驶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在其胎侧部设置多个沿着轮胎周向配置的突起(例如,参照特开2010-188975号公报)。当轮胎陷入泥泞地带时,该突起用于通过剪切阻力使其产生牵引力,其是以确保轮胎在泥泞地带的驱动性能为目的而设置的。另夕卜,通过该突起提高轮胎在险路行驶时的抗外伤性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越野赛中,不只在泥泞地带或沙地行驶,也在岩石山等岩石地带行驶。在岩石地带行驶的情况下,为了利用轮胎的变形提高路面追随性能,设置轮胎为低内压。如此,以低内压在岩石地带行驶时,特别是走完直径为Im以上巨型岩石堆积的岩石山的情况下,胎面的阻块与岩石表面之间为线接触或点接触的接触状态时,不能充分发挥其驱动力。因此,为了获得驱动性能,寻求使胎面阻块变形从而能包进岩石,达到与岩石表面之间为面接触的接触条件。通过使轮胎为低内压,降低胎侧部的弯曲刚度,从而降低轮胎的纵向刚度。但是,关于胎面的表面刚度,由于埋设在胎面部的钢丝带束层的环箍效应,胎面的一定区域发生像盘子倒扣一样的较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一对胎圈部、一对胎侧部、胎面部、胎体帘布层及钢丝带束层,所述一对胎侧部由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胎面部连接所述胎侧部的径向外端之间;所述胎体帘布层从所述胎面部开始,经过胎侧部在胎圈部卡止;所述钢丝带束层为三层以下且配置在所述胎面部中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其特征在于,在该充气子午线轮胎中,所述胎面部在接地端区域中,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第一阻块和第二阻块,所述第二阻块比第一阻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所述胎侧部,在比轮胎最大截面宽度位置更向径向外侧的外表面上,具有在轮胎周向的整个外周上延伸的环状区域,在该环状区域内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突 ...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2.06 JP 2011-2669591.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一对胎圈部、一对胎侧部、胎面部、胎体帘布层及钢丝带束层,所述一对胎侧部由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胎面部连接所述胎侧部的径向外端之间;所述胎体帘布层从所述胎面部开始,经过胎侧部在胎圈部卡止;所述钢丝带束层为三层以下且配置在所述胎面部中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其特征在于,在该充气子午线轮胎中, 所述胎面部在接地端区域中,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第一阻块和第二阻块,所述第二阻块比第一阻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所述胎侧部,在比轮胎最大截面宽度位置更向径向外侧的外表面上,具有在轮胎周向的整个外周上延伸的环状区域,在该环状区域内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突起; 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外周边,设置在周向上连续的外侧薄壁部;同时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内周边,设置在周向上连续的内侧薄壁部;在比内面径位置更向轮胎径向内侧上,靠近内面径位置配置所述外侧薄壁部,所述内面径位置为相当于所述内面径的点的径向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薄壁部,配置在由所述内面径位置和所述轮胎最大截面宽度位置所夹的区域的轮胎径向上的中央部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薄壁部,通过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外周边设置外侧周向槽而形成,所述外侧周向槽相对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基面向轮胎内面侧凹陷;所述内侧薄壁部,通过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内周边设置内侧周向槽而形成,所述内侧周向槽相对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基面向轮胎内面侧凹陷。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基面,相对于在轮胎截面上连接所述外侧周向槽和内侧周向槽的槽底之间的直线,形成加厚的台状,在该台状的基面上设 置多个所述突起。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分别设置在轮胎子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原将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