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95298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在低内压下于凹凸大的险路上行驶时,可柔软变形提高路面追随性能,其具有三层以下钢丝带束层,在胎面部(16)的接地端区域于轮胎周向(C)上交替设置第一阻块(30)和比第一阻块(30)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二阻块(32)。胎侧部(14)在比最大截面宽度位置(34)更向径向外侧的外表面上,设置在周向(C)上延伸的环状区域(36),在环状区域上沿周向(C)排列设置突起(40)。沿环状区域的外周边设置连续的外侧薄壁部(42),沿环状区域的内周边设置连续的内侧薄壁部(44),在比内面径位置(50)更向轮胎径向内侧(Ki)处,靠近内面径位置(50)配置外侧薄壁部(4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特别涉及一种适合在岩石地带等险路行驶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在用于险路行驶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在其胎侧部设置多个沿着轮胎周向配置的突起(例如,参照特开2010-188975号公报)。当轮胎陷入泥泞地带时,该突起用于通过剪切阻力使其产生牵引力,其是以确保轮胎在泥泞地带的驱动性能为目的而设置的。另夕卜,通过该突起提高轮胎在险路行驶时的抗外伤性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越野赛中,不只在泥泞地带或沙地行驶,也在岩石山等岩石地带行驶。在岩石地带行驶的情况下,为了利用轮胎的变形提高路面追随性能,设置轮胎为低内压。如此,以低内压在岩石地带行驶时,特别是走完直径为Im以上巨型岩石堆积的岩石山的情况下,胎面的阻块与岩石表面之间为线接触或点接触的接触状态时,不能充分发挥其驱动力。因此,为了获得驱动性能,寻求使胎面阻块变形从而能包进岩石,达到与岩石表面之间为面接触的接触条件。通过使轮胎为低内压,降低胎侧部的弯曲刚度,从而降低轮胎的纵向刚度。但是,关于胎面的表面刚度,由于埋设在胎面部的钢丝带束层的环箍效应,胎面的一定区域发生像盘子倒扣一样的较平缓的变形。因此,例如在与锐角岩石接触的情况下,仅有限提高基于胎面阻块的包埋性。通过减少钢丝带束层的层积数,或者减少带束层中钢帘线的直径,可认为能够减弱上述环箍效应。但是,如果减弱环箍效应,则会降低在普通的铺有路面的道路和没有铺设路面的道路上的行驶性能以及耐负荷性,因此也有所局限。因此,希望通过对气压的调整,特别是在低气压条件下提高胎面阻块的变形。对此,如上述特开2010-188975号公报所述,只在胎侧部设置突起,结果发现提高了胎侧部的弯曲刚度,在低压条件下,突起具有维持胎面局部变形的效果。因此,胎面的包埋性却具有变差的倾向。另外,特开2010-264962号公报公开了作为用于岩石地带行驶的充气轮胎,在胎侧部的外表面,设置了沿着轮胎周向环状延伸的周向突起,和由该周向突起向轮胎径向延伸的多个径向突起。但是,该文献公开了为了改善在岩石地带中轮胎落地时的抗损伤性,设置了上述周向突起和径向突起,而并没有公开在岩石地带以低内压行驶时的路面追随性倉泛。另外一方面,特开昭61-081207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在胎侧部的外表面配置多个周向槽,使其截面呈波浪状,从而增加纵向挠度。但是,该文献的目的是获得胎侧部自身的弯曲作用,而不是在低内压条件下的胎面局部变形。实际上,如该文献所述,设置成波浪状凹凸的情况下,对各个槽部都形成了负载分散。因此,很难获得胎面的局部变形。另外,如该文献所述,在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附近,设置多个相靠近的周向槽的情况下,在大的变形下,有可能发生周向槽的壁面之间相互接触,从而阻碍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内容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在低内压条件下在岩石地带等凹凸大的险路上行驶时,可形成柔软的轮胎变形,提高路面追随性能,从而提闻险路驾驶性能。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一对胎圈部、一对胎侧部、胎面部、胎体帘布层及钢丝带束层,所述胎侧部由上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胎面部连接上述胎侧部的径向外端之间;所述胎体帘布层从所述胎面部开始,经过胎侧部,在胎圈部卡止;所述钢丝带束层为三层以下且配置于所述胎面部中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所述胎面部在接地端区域中,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第一阻块和第二阻块,所述第二阻块比第一阻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所述胎侧部,在比轮胎最大截面宽度位置更向径向外侧的外表面上,具有在轮胎周向的整个外周上延伸的环状区域,在该环状区域内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突起。并且,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外周边,设置有在周向上连续的外侧薄壁部,同时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内周边,设置有在周向上连续的内侧薄壁部;在比内面径位置更向轮胎径向内侧处,靠近内面径位置配置所述外侧薄壁部,所述内面径位置为相当于轮胎内面径的点的径向位置。在上述充气子午线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侧薄壁部也可以配置在由所述内面径位置和所述轮胎最大截面宽度位置所夹的区域的轮胎径向上的中央部上。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外侧薄壁部也可以通过沿着该环状区域的外周边设置外侧周向槽而形成,所述外侧周向槽相对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基面向轮胎内面侧凹陷;所述内侧薄壁部也可以通过沿着该环状区域的内周边设置内侧周向槽而形成,所述内侧周向槽相对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基面向轮胎内面侧凹陷。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环状区域的基面,相对于在轮胎截面上连接所述外侧周向槽和内侧周向槽的槽底之间的直线,形成加厚的台状,也可以在该台状的基面上设置多个所述突起。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突起也可以分别设置在轮胎子午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阻块以及第二阻块对置的位置上,并与所述第一阻块以及第二阻块夹着所述外侧薄壁部。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突起由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构成,所述第二突起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比该第一突起大;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所述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的间隔由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构成,所述第二间隔在轮胎周向上的尺寸比该第一间隔大;所述第一间隔与第二间隔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进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突起由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构成,所述第一突起设置在轮胎子午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阻块对置的位置上,并与所述第一阻块夹着所述外侧薄壁部;所述第二突起设置在轮胎子午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阻块相对的位置上,并与所述第二阻块夹着所述外侧薄壁部,并且所述第二突起的轮胎周向长度比所述第一突起大;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二突起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胎体帘布层由有机纤维构成。以上各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组合。如上所述,通过将加强胎面部的钢丝带束层设为三层以下,降低了胎面的刚度,能够容易地使阻块变形。另外,通过在胎面接地端区域设置第一阻块和第二阻块,使接地端在轮胎周向上呈凹凸状,能够容易地使集中负荷作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二阻块上。结果,第二阻块容易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并且,通过如上所述在胎侧部适当配置在周向上排列设置了多个突起的环状区域、沿着其内周边和外周边延伸的外侧薄壁部和内侧薄壁部,当在低内压条件下有来自路面的外力作用时,外侧薄壁部和内侧薄壁部形成变形的节,提高路面追随性能。即,由于所述集中负荷导致第二阻块变形,从而使外侧薄壁部压缩乃至弯曲变形,内侧薄壁部拉伸乃至扩张变形。因此,能够使第二阻块的变形力朝向轮胎的径向内侧,使第二阻块容易地凹陷变形。据此,能够在低内压条件下提高胎面的阻块变形,提高在岩石地带等凹凸路面上的路面追随性能,提高行驶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立体图。图2为同一轮胎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3为同一轮胎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图4为同一轮胎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5为同一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右半剖面图)。图6为图4的V1-VI线剖面图。图7为图4的VI1-VII线剖面图。图8为表示同一轮胎在低内压条件下在岩石地带行驶时状态的剖面图。附图标记10.充气子午线轮胎;12.胎圈部;14.胎侧部;16.胎面部;18.胎体帘布层;22Α、22Β.钢丝带束层;30.第一阻块;32.第二阻块;34.最大截面宽度位置;3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一对胎圈部、一对胎侧部、胎面部、胎体帘布层及钢丝带束层,所述一对胎侧部由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胎面部连接所述胎侧部的径向外端之间;所述胎体帘布层从所述胎面部开始,经过胎侧部在胎圈部卡止;所述钢丝带束层为三层以下且配置在所述胎面部中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其特征在于,在该充气子午线轮胎中,所述胎面部在接地端区域中,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第一阻块和第二阻块,所述第二阻块比第一阻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所述胎侧部,在比轮胎最大截面宽度位置更向径向外侧的外表面上,具有在轮胎周向的整个外周上延伸的环状区域,在该环状区域内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突起;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外周边,设置在周向上连续的外侧薄壁部;同时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内周边,设置在周向上连续的内侧薄壁部;在比内面径位置更向轮胎径向内侧上,靠近内面径位置配置所述外侧薄壁部,所述内面径位置为相当于所述内面径的点的径向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2.06 JP 2011-2669591.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一对胎圈部、一对胎侧部、胎面部、胎体帘布层及钢丝带束层,所述一对胎侧部由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胎面部连接所述胎侧部的径向外端之间;所述胎体帘布层从所述胎面部开始,经过胎侧部在胎圈部卡止;所述钢丝带束层为三层以下且配置在所述胎面部中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其特征在于,在该充气子午线轮胎中, 所述胎面部在接地端区域中,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第一阻块和第二阻块,所述第二阻块比第一阻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所述胎侧部,在比轮胎最大截面宽度位置更向径向外侧的外表面上,具有在轮胎周向的整个外周上延伸的环状区域,在该环状区域内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突起; 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外周边,设置在周向上连续的外侧薄壁部;同时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内周边,设置在周向上连续的内侧薄壁部;在比内面径位置更向轮胎径向内侧上,靠近内面径位置配置所述外侧薄壁部,所述内面径位置为相当于所述内面径的点的径向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薄壁部,配置在由所述内面径位置和所述轮胎最大截面宽度位置所夹的区域的轮胎径向上的中央部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薄壁部,通过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外周边设置外侧周向槽而形成,所述外侧周向槽相对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基面向轮胎内面侧凹陷;所述内侧薄壁部,通过沿着所述环状区域的内周边设置内侧周向槽而形成,所述内侧周向槽相对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基面向轮胎内面侧凹陷。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基面,相对于在轮胎截面上连接所述外侧周向槽和内侧周向槽的槽底之间的直线,形成加厚的台状,在该台状的基面上设 置多个所述突起。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分别设置在轮胎子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原将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