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790824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包括设于机壳内定子、设于定子内的转子,所述转子的转子轴两端由第一轴承支撑伸出所述机壳外,所述转子的电枢长度大于所述定子的铁芯长度;所述第一轴承内圈的宽度大于外圈的宽度;轴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子轴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控制器,与所述轴驱动装置连接,程控所述转子轴的进给量。其优点是:通过控制系统直接控制电机的转轴轴向进给,不仅节约了搭建工作平台的成本,而且进给精度高,大幅降低了生产的能耗。(*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机械加工的很多场合中,在电机带通切削头或磨削头加工工件时,需要工件和电机之间沿电机的轴向相对靠近,以逐步的切削或磨削工件。通常实现上述相对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其一,电机固定不动,工作台带动工件直线运动进给;其二,工件不动,工作台带动电机直线运动进给。这两种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工件和电机的相对大小,当工件较小巧时,通常是移动工件;当工件较大移动不便时,通常是将电机的底座固定在一个工作台上,通过丝杆、螺杆等方式使电机靠近工件。事实上,工件较小的时候操作较为容易,当工件较大移动电机更为便捷时,往往在以下的缺陷是:工作平台体积大,质量重,耗料多,结构复杂,增大了整机的体积和生产成本;驱动力大,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受螺杆与螺母、丝杆与活灵等多级配合精度的限制,电机直线进、退运动的精度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结构上的缺点,提出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直接控制电机的转轴轴向进给,不仅节约了搭建工作平台的成本,而且进给精度高,大幅降低了生产的能耗。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包括设于机壳内定子、设于定子内的转子,所述转子的转子轴两端由第一轴承支撑伸出所述机壳外,所述转子的电枢长度大于所述定子的铁芯长度;所述第一轴承内圈的宽度大于外圈的宽度;轴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子轴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控制器,与所述轴驱动装置连接,程控所述转子轴的进给量。所述轴驱动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机壳的尾端的套筒,头部周面与套筒内壁螺纹配合的转动杆以及驱动所述转动杆转动的驱动件,所述头部和所述转子轴的尾端通过第二轴承进行连接,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套筒的尾端通过封盖封闭,所述转动杆穿越该封盖,且其头部被所述封盖挡止时,所述转子轴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嵌装在所述头部内的内腔中并过盈配合,其内圈固定套设在所述转子轴上。所述转动杆尾部还设置有转动手柄。所述第一轴承包括内圈、外圈和多个设于该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滚动体,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上具有呈柱面的滚动面,所述内圈随轴轴向移动时,所述滚动体始终与所述滚动面滚动配合。所述机壳的头、尾端各形成一个供所述内圈滑动于其中的滑动腔,且该头端的滑动腔具有端壁,所述内圈被所述端壁挡止时,所述转子轴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滚动体为滚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系统直接控制电机的转轴轴向进给,不仅节约了搭建工作平台的成本,而且进给精度高,大幅降低了生产的能耗。附图说明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其示例性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技术上述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所示,标号分别表示:手动手柄1、驱动件2、封盖3、转动杆4、套筒5、转动杆头部6、角接触轴承7、后端盖8、外圈9、内圈10、滑动腔11、转子轴12、定子13、转子14、机座15、滑动腔16、外圈17、滚柱18、前端盖19、内圈20、端壁21、防护波形护套22、砂轮座23、防护挡板24、控制器25。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电机,包括机壳,该机壳由机座15以及装配在机座15两端开口处的后端盖8和前端盖19构成。机壳内设置有可轴向移动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转子轴12、固定在所述转子轴12上的转子14以及套设在所述转子14外的定子13。其中,定子13固定装配在机座15的内壁上,所述转子轴12由两个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且其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电机的机壳外,转子轴12的伸出前端盖19的一端构成此电机的输出端,该输出端上固定有砂轮座23,用于安装砂轮。另外,电机前端盖19外还设置有防护波形护套22和防护挡板24,用于保护转子轴12输出端和砂轮座23。这两个第一轴承均为特殊构造的滚柱轴承,以位于电机头端的第一轴承为例:该第一轴承由固定套设在所述转子轴12上的内圈20、固定装配在所述前端盖19上的外圈17和多个设于内圈20和外圈17之间的滚柱18构成。外圈17内设置有滚道,内圈20的外周面上具有呈柱面的滚动面,所述内圈20随转子轴12轴向移动时,所述滚柱18始终与所述滚动面滚动配合。也就是说,该滚动面的宽度应当不小于转子轴12轴向移动的最大行程(也就是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间距)。同样的,位于电机尾端的第一轴承结构和上述结构相同,由固定在后端盖8上外圈9、套设在转子轴12上的内圈10以及多个设于内圈10和外圈9之间的滚柱构成。与上述第一轴承结构对应的是,机壳的头、尾端各形成一个供所述内圈滑动于其中的滑动腔,两个滑动腔均具有柱面的侧壁,与其内的内圈滚动面之间间隙配合,不同之处在于:电机头端的滑动腔16具有用于挡止内圈20的端壁21,当内圈20被该端壁21挡止时,所述转子轴1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而位于电机尾端的滑动腔11则不具有挡止内圈10的端壁。另外,为保证电机正常工作,当转子轴12轴向移动时,定子13的铁芯始终与所述转子14上电枢相对设置,也就是说转子14的电枢长度大于定子13的铁芯长度。更具体一点的说,所述转子14的电枢长度应当不小于所述定子13的铁芯长度加上转子轴12的最大行程(也就是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间距)。 二、轴驱动装置以及控制器轴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转子12轴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轴驱动装置包括连接在电机机壳的尾端的套筒5、第二轴承、转动杆4和驱动件2构成。其中:套筒5为中空圆管状,其内壁设置内螺纹,其尾端通过封盖3封闭。所述转动杆4穿越该封盖3,且位于套筒5内的头部6周面具有与套筒5内壁螺纹配合的外螺纹,该转动杆4的旋进方向沿所述转子轴12的轴线设置。第二轴承为角接触轴承7,角接触轴承7的外圈嵌装在所述头部6内的内腔中并过盈配合,角接触轴承7的内圈固定套设在所述转子轴12上。当旋转转动杆4时,头部6沿套筒5的螺纹旋进或旋出,进而带动角接触轴承7轴向移动,而转子轴12则同步的随角接触轴承7轴向移动。由于转子轴12被第一轴承所支撑,第一轴承的结构允许内圈相对外圈轴向移动,因而不妨碍转子轴12的轴向移动。同时,由上述结构可知,当转动杆4的头部6被此封盖3挡止时,转子轴12位于第二位置。驱动件2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杆4绕中心轴线自转,该驱动件2可以采用电机、气缸或者其它机械动力源并辅助以蜗轮蜗杆机构等相应的传动机构以实现驱动该转动杆4自转的目的。控制器25则与驱动件2连接,程控所述转子轴12的进给量。由于这类驱动件以及通过控制器程控驱动件的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习见技术手段,故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上述通过控制器25自动程控转子轴12的进给量之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手动控制方案,以与自动控制方案结合使用。具体的说就是,所述转动杆4的尾部还设置有转动手柄1,通过旋转该转动手柄I手动的控制转动杆4的转动,即可手动控制转子轴12的进给。由此,通过转动手动手柄I或者利用控制器25自动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包括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设于定子内的转子,所述转子的转子轴两端由第一轴承支撑伸出所述机壳外,所述转子的电枢长度大于所述定子的铁芯长度;所述第一轴承内圈的宽度大于外圈的宽度;轴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子轴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控制器,与所述轴驱动装置连接,程控所述转子轴的进给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包括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设于定子内的转子,所述转子的转子轴两端由第一轴承支撑伸出所述机壳外,所述转子的电枢长度大于所述定子的铁芯长度;所述第一轴承内圈的宽度大于外圈的宽度; 轴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子轴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以及控制器,与所述轴驱动装置连接,程控所述转子轴的进给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驱动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机壳的尾端的套筒,头部周面与套筒内壁螺纹配合的转动杆以及驱动所述转动杆转动的驱动件,所述头部和所述转子轴的尾端通过第二轴承进行连接,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控制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尾端通过封盖封闭,所述转动杆穿越该封盖,且其头部被所述封盖挡止时,所述转子轴位于所述第二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笛王国芳陈仙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德驱驰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