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自动进给钻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11912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6 09:20
一种便携式自动进给钻探装置,它涉及一种便携式钻探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便携式钻探装置的钻杆进给全部靠操作人员施加压力,导致钻探装置的钻头进给速率低,钻探效率低下,同时钻探装置多靠人工手持固定,使得钻头、钻杆在行进过程中遇到摩擦阻力时,钻杆常常摇晃不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支撑架、钻架、滑架、动力装置、主动轴、第一主轴齿轮、第二主轴齿轮、介轮轴、介轮、从动轴、正转齿轮、反转齿轮、摩擦滑套、操纵杆、钻杆连接器、操纵杆支撑架、钻杆进给系统和多个摩擦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岩土工程勘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钻探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自动进给钻探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岩土工程勘察所用的便携式钻探装置,其发动机只能驱动钻杆旋转,不能带动钻杆进给,带动钻杆进给的力全部源自操作人员施加的压力,如此便导致钻探装置的钻头进给速率低,钻探效率低下。此外,现有钻探装置多靠人工手持固定,使得钻头、钻杆在行进过程中遇到摩擦阻力时,钻杆常常摇晃不定,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并且钻杆易卡死,影响钻探效率,另一方面对岩土的扰动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所取岩土试样的质量和原位代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便携式钻探装置的钻杆进给全部靠操作人员施加压力,导致钻探装置的钻头进给速率低,钻探效率低下,同时钻探装置多靠人工手持固定,使得钻头、钻杆在行进过程中遇到摩擦阻力时,钻杆常常摇晃不定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便携式自动进给钻探装置。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一种便携式自动进给钻探装置包括支撑架、钻架、滑架、动力装置、主动轴、第一主轴齿轮、第二主轴齿轮、介轮轴、介轮、从动轴、正转齿轮、反转齿轮、摩擦滑套、操纵杆、钻杆连接器、操纵杆支撑架、钻杆进给系统和多个摩擦块;支撑架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和四根升降导柱,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水平设置并上下正对,四根升降导柱环向竖直设置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并分别与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固接,钻架设置在支撑架下方并与下支撑板固接,滑架包括上滑板、下滑板和四个滑架支撑杆,上滑板和下滑板水平设置并上下正对,四个滑架支撑杆环向竖直设置在上滑板和下滑板之间并分别与上滑板和下滑板固接,滑架设置在支撑架内侧并通过上滑板上的直线轴承与升降导柱滑动连接;主动轴和从动轴分别通过轴承与上滑板和下滑板转动连接,动力装置的输出轴与主动轴的上端固接,第一主轴齿轮和第二主轴齿轮上下设置并分别通过键连接在滑架内侧的主动轴上,正转齿轮和反转齿轮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滑架内侧的从动轴上,钻杆连接器的上端通过穿钉与从动轴的下端连接,介轮轴设置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且其上端与上滑架固接,介轮通过轴承与介轮轴转动连接,介轮分别与第一主轴齿轮和正转齿轮啮合,第二主轴齿轮与反转齿轮啮合,正转齿轮的下端面和反转齿轮的上端面分别设有环形凹槽,每个环形凹槽内均布镶嵌有多个摩擦块,摩擦块的高度大于其所在环形凹槽的深度,摩擦滑套通过键连接在正转齿轮和反转齿轮之间的从动轴上,操纵杆的一端插接在摩擦滑套上,操纵杆的中部与操纵杆支撑架铰接,操纵杆支撑架固接在下滑板上;钻杆进给系统包括进给介轮轴、进给轴、第一进给齿轮、第二进给齿轮、第三进给齿轮、进给力度调整盘、进给力度调整弹簧和进给力度调整螺母,进给轴的下端通过轴承与下滑板转动连接,进给轴的上端为丝杆结构,进给轴的上端依次穿过上滑板和上支撑板后通过升降丝姆与上支撑板转动连接,进给介轮轴设置在从动轴和进给轴之间且其下端与上滑板固接,第一进给齿轮通过键与从动轴的上端连接,第二进给齿轮通过轴承与进给介轮轴转动连接,第三进给齿轮通过轴承与进给轴转动连接,第二进给齿轮分别与第一进给齿轮和第三进给齿轮啮合,第三进给齿轮的中部通过轴承与上滑板转动连接,进给力度调整盘的上部与第三进给齿轮的下端固接,进给力度调整盘的下部与进给轴键连接,进给力度调整螺母旋拧在下滑板上方的进给轴上,进给力度调整弹簧套装在进给轴上,进给力度调整弹簧的上端顶靠在进给力度调整盘上,进给力度调整弹簧的下端顶靠在进给力度调整螺母上;钻杆连接器为棘轮式超越离合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具有钻杆进给系统,发动机不仅能够带动钻杆旋转,而且能够带动钻杆进给,实现了钻探装置的自动进给,减轻了钻探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钻探效率;2、本技术的支撑架和钻架可保证钻探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当钻头、钻杆在行进过程中遇到摩擦阻力时,进给力度调整盘的主动盘和从动盘即发生相对滑转,使钻杆停止进给,如此便避免了钻杆受力摇晃,保证了钻探取样质量;3、本技术通过旋转进给力度调整螺母调整进给力度调整弹簧的压缩量,可实现对进给力度的调整,因此操作人员可预先根据钻架所能承受的反作用力,调整进给力度,从而可有效避免由于岩土层硬度不均对钻探效果造成不良影响;4、本技术的钻杆连接器采用棘轮式超越离合器,具有单向旋转功能,从动轴正转时,钻杆连接器带动钻杆正转,同时钻杆进给,从动轴反转时,钻杆连接器即停止转动,如此有利于钻杆被顺利抽出岩土层;5、本技术的钻探装置操作简单,同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摩擦滑套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图1中的A方向视图;图5是操纵杆的主视图;图6是主动盘的主视图;图7是图6的仰视图;图8是从动盘的主视图;图9是图8的俯视图;图10是第二进给齿轮的主视图;图11是反转齿轮和摩擦块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图13是钻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便携式自动进给钻探装置包括支撑架、钻架、滑架、动力装置4、主动轴5、第一主轴齿轮6、第二主轴齿轮7、介轮轴8、介轮9、从动轴10、正转齿轮11、反转齿轮12、摩擦滑套13、操纵杆14、钻杆连接器24、操纵杆支撑架25、钻杆进给系统和多个摩擦块30;所述支撑架包括上支撑板1-1、下支撑板1-2和四根升降导柱1-3,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水平设置并上下正对,四根升降导柱1-3环向竖直设置在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之间并分别与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固接,钻架设置在支撑架下方并与下支撑板1-2固接,滑架包括上滑板2-1、下滑板2-2和四个滑架支撑杆2-3,上滑板2-1和下滑板2-2水平设置并上下正对,四个滑架支撑杆2-3环向竖直设置在上滑板2-1和下滑板2-2之间并分别与上滑板2-1和下滑板2-2固接,滑架设置在支撑架内侧并通过上滑板2-1上的直线轴承3与升降导柱1-3滑动连接;主动轴5和从动轴10分别通过轴承与上滑板2-1和下滑板2-2转动连接,动力装置4的输出轴与主动轴5的上端固接,第一主轴齿轮6和第二主轴齿轮7上下设置并分别通过键连接在滑架内侧的主动轴5上,正转齿轮11和反转齿轮12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滑架内侧的从动轴10上,钻杆连接器24的上端通过穿钉与从动轴10的下端连接,介轮轴8设置在主动轴5和从动轴10之间且其上端与上滑架2-1固接,介轮9通过轴承与介轮轴8转动连接,介轮9分别与第一主轴齿轮6和正转齿轮11啮合,第二主轴齿轮7与反转齿轮12啮合,正转齿轮11的下端面和反转齿轮12的上端面分别设有环形凹槽,每个环形凹槽内均布镶嵌有多个摩擦块30,摩擦块30的高度大于其所在环形凹槽的深度,摩擦滑套13通过键连接在正转齿轮11和反转齿轮12之间的从动轴10上,操纵杆14的一端插接在摩擦滑套13上,操纵杆14的中部与操纵杆支撑架25铰接,操纵杆支撑架25固接在下滑板2-2上;所述钻杆进给系统包括进给介轮轴15、进给轴18、第一进给齿轮16、第二进给齿轮17、第三进给齿轮20、进给力度调整盘、进给力度调整弹簧22和进给力度调整螺母23,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自动进给钻探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支撑架、钻架、滑架、动力装置(4)、主动轴(5)、第一主轴齿轮(6)、第二主轴齿轮(7)、介轮轴(8)、介轮(9)、从动轴(10)、正转齿轮(11)、反转齿轮(12)、摩擦滑套(13)、操纵杆(14)、钻杆连接器(24)、操纵杆支撑架(25)、钻杆进给系统和多个摩擦块(30);所述支撑架包括上支撑板(1‑1)、下支撑板(1‑2)和四根升降导柱(1‑3),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水平设置并上下正对,四根升降导柱(1‑3)环向竖直设置在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之间并分别与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固接,钻架设置在支撑架下方并与下支撑板(1‑2)固接,滑架包括上滑板(2‑1)、下滑板(2‑2)和四个滑架支撑杆(2‑3),上滑板(2‑1)和下滑板(2‑2)水平设置并上下正对,四个滑架支撑杆(2‑3)环向竖直设置在上滑板(2‑1)和下滑板(2‑2)之间并分别与上滑板(2‑1)和下滑板(2‑2)固接,滑架设置在支撑架内侧并通过上滑板(2‑1)上的直线轴承(3)与升降导柱(1‑3)滑动连接;主动轴(5)和从动轴(10)分别通过轴承与上滑板(2‑1)和下滑板(2‑2)转动连接,动力装置(4)的输出轴与主动轴(5)的上端固接,第一主轴齿轮(6)和第二主轴齿轮(7)上下设置并分别通过键连接在滑架内侧的主动轴(5)上,正转齿轮(11)和反转齿轮(12)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滑架内侧的从动轴(10)上,钻杆连接器(24)的上端通过穿钉与从动轴(10)的下端连接,介轮轴(8)设置在主动轴(5)和从动轴(10)之间且其上端与上滑架(2‑1)固接,介轮(9)通过轴承与介轮轴(8)转动连接,介轮(9)分别与第一主轴齿轮(6)和正转齿轮(11)啮合,第二主轴齿轮(7)与反转齿轮(12)啮合,正转齿轮(11)的下端面和反转齿轮(12)的上端面分别设有环形凹槽,每个环形凹槽内均布镶嵌有多个摩擦块(30),摩擦块(30)的高度大于其所在环形凹槽的深度,摩擦滑套(13)通过键连接在正转齿轮(11)和反转齿轮(12)之间的从动轴(10)上,操纵杆(14)的一端插接在摩擦滑套(13)上,操纵杆(14)的中部与操纵杆支撑架(25)铰接,操纵杆支撑架(25)固接在下滑板(2‑2)上;所述钻杆进给系统包括进给介轮轴(15)、进给轴(18)、第一进给齿轮(16)、第二进给齿轮(17)、第三进给齿轮(20)、进给力度调整盘、进给力度调整弹簧(22)和进给力度调整螺母(23),进给轴(18)的下端通过轴承与下滑板(2‑2)转动连接,进给轴(18)的上端(18‑1)为丝杆结构,进给轴(18)的上端(18‑1)依次穿过上滑板(2‑1)和上支撑板(1‑1)后通过升降丝姆(19)与上支撑板(1‑1)转动连接,进给介轮轴(15)设置在从动轴(10)和进给轴(18)之间且其下端与上滑板(2‑1)固接,第一进给齿轮(16)通过键与从动轴(10)的上端连接,第二进给齿轮(17)通过轴承与进给介轮轴(15)转动连接,第三进给齿轮(20)通过轴承与进给轴(18)转动连接,第二进给齿轮(17)分别与第一进给齿轮(16)和第三进给齿轮(20)啮合,第三进给齿轮(20)的中部通过轴承与上滑板(2‑1)转动连接,进给力度调整盘的上部与第三进给齿轮(20)的下端固接,进给力度调整盘的下部与进给轴(18)键连接,进给力度调整螺母(23)旋拧在下滑板(2‑2)上方的进给轴(18)上,进给力度调整弹簧(22)套装在进给轴(18)上,进给力度调整弹簧(22)的上端顶靠在进给力度调整盘上,进给力度调整弹簧(22)的下端顶靠在进给力度调整螺母(23)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安双张守杰李兆宇吴志琴张家阳钟华刘丽佳徐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