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8958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2:07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属于电路断路器技术领域。塑壳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底座,操作机构包括设在断路器底座上的第一、第二颊板以及安装在第一、第二颊板间的连杆系统,特点:第一、第二颊板分别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之间分别通过中间折弯部连接,第一颊板的上部分与第二颊板的上部分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连杆系统的空间,且第一、第二颊板的上部分之间的间距L2小于第一、第二颊板的下部分之间的间距L1。优点:能实现机构与断路器灭弧室的快速安装,对机构小型化提供了一种实施方案;同时通过调整第一、第二颊板折弯部的相应尺寸,能最大程度的调整操作机构的尺寸,可在绝缘良好的前提下实现断路器的小型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本技术属于电路断路器
,具体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技术介绍
我国小型低压断路器正向“小型化、模块化、多功能、附件模块化、高分断、低噪音、工作可靠、逐步实现智能化”要求的方向发展,不断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产品。特别是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城乡电网的改造,在城市的智能建筑、乡村城镇化建设、工业自动化控制等的发展,都对我国小型断路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分断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现有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其安装方式大多是通过螺钉将操作机构直接安装在断路器基座上,这种连接形式的缺点是:不能实现快速组装,比较费时,且对螺钉的连接强度有相应的扭矩要求;另外,这种结构对空间尺寸的要求比较大,为了保证相与相之间的绝缘性能,必须使得这类机构有充分的安装空间,对断路器的小型化十分不利。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结构及连接方式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实现小型化安装的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它不仅能方便组装,而且在保证绝缘性能良好的前提下可实现断路器的小型化,可普遍运用于对现有断路器实现小型化、快速安装的改造中。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底座,所述的操作机构包括设在断路器底座上的第一颊板和第二颊板以及安装在第一颊板和第二颊板之间的连杆系统,其特点是:所述的第一颊板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之间通过中间折弯部连接,所述的第二颊板同样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之间同样通过中间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一颊板的上部分与所述第二颊板的上部分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连杆系统的空间,且所述第一颊板的上部分与所述第二颊板的上部分之间的间距L2小于所述第一颊板的下部分与所述第二颊板的下部分之间的间距LI。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颊板的上部分在高度方向的顶部具有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的第一折弯部上形成有第一凸台,所述的第二折弯部上形成有第二凸台;与此相对应地,所述第二颊板的上部分在高度方向的近顶部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凸台相配合而实现固定连接的第一定位孔和用于与所述第二凸台相配合而实现固定连接的第二定位孔。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颊板的下部分具有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在高度方向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延伸脚和第二延伸脚,所述的第二颊板下部分具有第四折弯部,所述第四折弯部在高度方向的下方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的第一延伸脚和第二延伸脚相对应的第三延伸脚和第四延伸脚。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延伸脚和第二延伸脚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的第三延伸脚和第四延伸脚上分别设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三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位置与所述第四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延伸脚与所述的第二延伸脚之间通过横臂连接而构成为H形,所述的第三延伸脚与所述的第四延伸脚之间同样通过横臂连接而构成为H形。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的有益效果:能实现机构与断路器灭弧室的快速安装,由于连接后的机构具有第一颊板的上部分与第二颊板的上部分之间的间距L2小于第一颊板的下部分与第二颊板的下部分之间的间距LI,对机构小型化提供了一种实施方案;同时通过调整第一、第二颊板折弯部的相应尺寸,能最大程度的调整操作机构的尺寸,可在绝缘良好的前提下实现断路器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应用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操作机构的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第一颊板的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第二颊板的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的立体分解图。图中:1.第一颊板、11.第一折弯部、111.第一凸台、12.第二折弯部、121.第二凸台、13.第三折弯部、131.第一延伸脚、1311.第一安装孔、132.第二延伸脚、1321.第二安装孔、14.第一跳扣轴、15.第一杠杆轴、16.第一锁扣安装孔、17.第一支撑孔;2.第二颊板、21.第一定位孔、22.第二定位孔、23.第四折弯部、231.第三延伸脚、2311.第三安装孔、232.第四延伸脚、2321.第四安装孔、24.第二跳扣轴、25.第二杠杆轴、26.第二锁扣安装孔、27.第二支撑孔;3.断路器底座、31.第一连接轴、32.第二连接轴;4.锁扣;5.跳扣;6.杠杆;7.支撑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图2并结合图3和图4,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底座3,所述的操作机构包括设在断路器底座3上的第一颊板I和第二颊板2以及安装在第一颊板I和第二颊板2之间的连杆系统。所述的第一颊板I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之间通过中间折弯部连接,所述的第二颊板2同样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之间同样通过中间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一颊板I的上部分在高度方向的顶部具有第一折弯部11和第二折弯部12,所述的第一折弯部11上形成有第一凸台111,所述的第二折弯部12上形成有第二凸台121 ;与此相对应地,所述第二颊板2的上部分在高度方向的近顶部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凸台111相配合而实现固定连接的第一定位孔21和用于与所述第二凸台121相配合而实现固定连接的第二定位孔22。所述第一颊板I的上部分与所述第二颊板2的上部分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连杆系统的空间,且两颊板的上部分之间的间距为L2。所述第一颊板I的下部分具有第三折弯部13,所述第三折弯部13在高度方向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延伸脚131和第二延伸脚132,在所述的第一延伸脚131与所述的第二延伸脚132之间通过横臂连接而构成为H形。所述第二颊板2的下部分具有第四折弯部23,所述第四折弯部23在高度方向的下方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的第一延伸脚131和第二延伸脚132相对应的第三延伸脚231和第四延伸脚232,所述的第三延伸脚231与所述的第四延伸脚232之间同样通过横臂连接而构成为H形。所述的第一延伸脚131和第二延伸脚132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1311和第二安装孔1321,所述的第三延伸脚231和第四延伸脚232上分别设有第三安装孔2311和第四安装孔2321,且所述第一安装孔1311的位置与所述第三安装孔231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孔1321的位置与所述第四安装孔232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的断路器底座3上设有第一轴31和第二轴32,所述第一轴31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第一安装孔1311和第三安装孔2311中,所述第二轴32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第二安装孔1321和第四安装孔2321中,用于将第一颊板I和第二颊板2的下部分固定在所述的断路器底座3上,且两颊板的上部分之间的间距L2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底座(3),所述的操作机构包括设在断路器底座(3)上的第一颊板(1)和第二颊板(2)以及安装在第一颊板(1)和第二颊板(2)之间的连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颊板(1)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之间通过中间折弯部连接,所述的第二颊板(2)同样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之间同样通过中间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一颊板(1)的上部分与所述第二颊板(2)的上部分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连杆系统的空间,且所述第一颊板(1)的上部分与所述第二颊板(2)的上部分之间的间距L2小于所述第一颊板(1)的下部分与所述第二颊板(2)的下部分之间的间距L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底座(3),所述的操作机构包括设在断路器底座(3)上的第一颊板(I)和第二颊板(2)以及安装在第一颊板(I)和第二颊板(2)之间的连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颊板(I)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之间通过中间折弯部连接,所述的第二颊板(2)同样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且上、下两部分之间同样通过中间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一颊板(I)的上部分与所述第二颊板(2)的上部分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连杆系统的空间,且所述第一颊板(I)的上部分与所述第二颊板(2)的上部分之间的间距L2小于所述第一颊板(I)的下部分与所述第二颊板⑵的下部分之间的间距LI。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壳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颊板(I)的上部分在高度方向的顶部具有第一折弯部(11)和第二折弯部(12),所述的第一折弯部(11)上形成有第一凸台(111),所述的第二折弯部(12)上形成有第二凸台(121);与此相对应地,所述第二颊板(2)的上部分在高度方向的近顶部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凸台(111)相配合而实现固定连接的第一定位孔(21)和用于与所述第二凸台(121)相配合而实现固定连接的第二定位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维春王炯华陈志刚管瑞良吴佳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