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铅酸蓄电池塑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25999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8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铅酸蓄电池塑壳,包括壳体,壳体内间隔设有若干隔板,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成若干独立空间,独立空间形成电池槽,壳体底面设有压缩减震板,压缩减震板为由上板、中板及下板构成的整体呈“S”形的一体结构,电池槽沿壳体长度方向相对的内壁上设有一组用于加紧固定极板组的夹持结构,夹持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导板、过渡板及夹持板,固定导板向下倾斜设置,固定导板一端与电池槽内壁固定连接,固定导板另一端与过渡板之间、过渡板与夹持板之间通过扭簧连接,扭簧未受力时,固定导板、过渡板及夹持板位于同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极板组组装,使用稳定性与抗震性能好,能有效减少极板组上的活性物质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塑壳,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震铅酸蓄电池塑壳
技术介绍
铅酸蓄电池外壳多以塑料所制成,用于容纳有电解液和极板组,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是铅酸蓄电池的重要组成部件。目前蓄电池中的极板组厚度通常不一致,在插入塑壳中时,或很难插入,或者插入后很难保证完全与电池槽的槽壁完全压紧,易产生晃动从而造成极板上的活性物质脱落,最重要的是,极板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膨胀使极板与电池槽内壁之间产生挤压,由于极板组与电池槽内壁之间是硬性接触,过度挤压易引起脱膏甚至极板组损伤从而造成电池故障或失效。另外,组装后的铅酸蓄电池整体质量较大,在摆放蓄电池的时候,稍不注意,蓄电池底面就会与地面发生碰撞,产生的震动轻则造成极板组上的活性物质脱落,重则造成电池外壳破裂,直接造成电池报废。例如,申请公布号CN101877389A,申请公布日2010.11.0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壳体,其内部通过纵横交织的隔档设有多个单格,单格的长度方向与该壳体的宽度方向重合或平行;单格的宽度方向与该壳体的长度方向重合或平行。该蓄电池壳体是现有常规的壳体,依然存在上述种种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蓄电池壳体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极板组组装,使用稳定性与抗震性能好,能有效减少极板组上的活性物质脱落的抗震铅酸蓄电池塑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抗震铅酸蓄电池塑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间隔设有若干隔板,所述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成若干独立空间,所述独立空间形成电池槽,所述壳体底面设有压缩减震板,所述压缩减震板为由上板、中板及下板构成的整体呈“S”形的一体结构,所述电池槽沿壳体长度方向相对的内壁上设有一组用于加紧固定极板组的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导板、过渡板及夹持板,所述固定导板向下倾斜设置,固定导板一端与电池槽内壁固定连接,固定导板另一端与过渡板之间、过渡板与夹持板之间通过扭簧连接,扭簧未受力时,固定导板、过渡板及夹持板位于同一直线上。本技术在壳体底部设置压缩减震板,压缩减震板整体结构呈“S”形,在受到碰撞或者冲击时能产生压缩,减小因碰撞或冲击时对壳体所产生的撞击力度,提高壳体的抗震能力,从而有利于减少因震动造成极板组上的活性物质脱落或造成电池外壳破裂,同时压缩减震板的存在使得电池上轻下重,摔落时能保持底部(即压缩减震板)与地面接触碰撞,更有利于保护壳体;夹持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导板、过渡板及夹持板,其中固定导板起到导向作用,装配时便于极板组插入电池槽中,当极板组插入电池槽中时,在极板组的挤压下过渡板、夹持板会向两侧(即电池槽内壁方向)扩张,待极板组完全插入后,在扭簧回复力的作用下,夹持板会夹紧极板组,从而使极板组固定,由于过渡板、夹持板之间可相对转动,夹持板能始终贴合夹紧极板组,使其不会产生晃动,而在使用过程中,若极板组发生膨胀,过渡板及夹持板又会向两侧扩张,有效抵消极板组产生的膨胀力,从而避免因膨胀与电池槽内壁之间发生过度挤压而引起脱膏甚至极板组损伤的问题。作为优选,所述压缩减震板中的上板、中板及下板均水平设置,且上板与中板、中板与下板之间连接处均采用圆弧过渡。上板与中板、中板与下板之间连接处均采用圆弧过渡,不仅减震效果好,结构强度高,且易迅速恢复原状。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板向下倾斜与电池槽内壁之间的夹角设为10~30°。因此,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壳体底部设置压缩减震板,压缩减震板整体结构呈“S”形,在受到碰撞或者冲击时能产生压缩,减小因碰撞或冲击时对壳体所产生的撞击力度,提高壳体的抗震能力,从而有利于减少因震动造成极板组上的活性物质脱落或造成电池外壳破裂;(2)压缩减震板的存在使得电池上轻下重,摔落时能保持底部(即压缩减震板)与地面接触碰撞,更有利于保护壳体;(3)电池槽沿壳体长度方向相对的内壁上设有一组夹持结构,夹持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导板、过渡板及夹持板,固定导板便于极板组插入电池槽中,夹持板能始终贴合夹紧极板组,使其不会产生晃动,同时可避免因极板组膨胀与电池槽内壁之间发生过度挤压而引起脱膏甚至极板组损伤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夹持结构的一种侧视图。图4是图3的右视图。图中:壳体1,隔板2,电池槽3,上板4,中板5,下板6,夹持结构7,固定导板8,过渡板9,夹持板10,扭簧1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抗震铅酸蓄电池塑壳,包括壳体1,壳体内间隔设有若干隔板2,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成若干独立空间,独立空间形成电池槽3,壳体底面设有压缩减震板,压缩减震板为由上板4、中板5及下板6构成的整体呈“S”形的一体结构,压缩减震板中的上板、中板及下板均水平设置,且上板与中板、中板与下板之间连接处均采用圆弧过渡,电池槽沿壳体长度方向相对的内壁上设有一组用于加紧固定极板组的夹持结构7,夹持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导板8、过渡板9及夹持板10(见图3、图4),固定导板向下倾斜设置,固定导板向下倾斜与电池槽内壁之间的夹角设为10°,固定导板一端与电池槽内壁固定连接,固定导板另一端与过渡板之间、过渡板与夹持板之间通过扭簧11连接,扭簧未受力时,固定导板、过渡板及夹持板位于同一直线上。本技术在壳体底部设置有呈“S”形的压缩减震板,在电池壳体受到碰撞或者冲击时能产生压缩,减小因碰撞或冲击时对壳体所产生的撞击力度,提高壳体的抗震能力,从而有利于减少因震动造成极板组上的活性物质脱落或造成电池外壳破裂,同时压缩减震板的存在使得电池上轻下重,摔落时能保持底部(即压缩减震板)与地面接触碰撞,更有利于保护壳体。而在装配蓄电池时,待极板组插入电池槽后,夹持板能始终贴合夹紧极板组,使其不会产生晃动,而在使用过程中,若极板组发生膨胀,过渡板及夹持板又会向两侧扩张,有效抵消极板组产生的膨胀力,从而避免因膨胀与电池槽内壁之间发生过度挤压而引起脱膏甚至极板组损伤的问题。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抗震铅酸蓄电池塑壳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震铅酸蓄电池塑壳,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内间隔设有若干隔板(2),所述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成若干独立空间,所述独立空间形成电池槽(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面设有压缩减震板,所述压缩减震板为由上板(4)、中板(5)及下板(6)构成的整体呈“S”形的一体结构,所述电池槽沿壳体长度方向相对的内壁上设有一组用于加紧固定极板组的夹持结构(7),所述夹持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导板(8)、过渡板(9)及夹持板(10),所述固定导板向下倾斜设置,固定导板一端与电池槽内壁固定连接,固定导板另一端与过渡板之间、过渡板与夹持板之间通过扭簧(11)连接,扭簧未受力时,固定导板、过渡板及夹持板位于同一直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铅酸蓄电池塑壳,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内间隔设有若干隔板(2),所述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成若干独立空间,所述独立空间形成电池槽(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面设有压缩减震板,所述压缩减震板为由上板(4)、中板(5)及下板(6)构成的整体呈“S”形的一体结构,所述电池槽沿壳体长度方向相对的内壁上设有一组用于加紧固定极板组的夹持结构(7),所述夹持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导板(8)、过渡板(9)及夹持板(10),所述固定导板向下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进泉周朝森章维华王斌应志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畅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