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自动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82600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9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全方位自动转向装置,包括载体,前直线导轨的固定端固定于载体上,前直线导轨的伸缩端固定中心转轴,中心转轴与其下端的压盘固定,中心转轴与压盘可相对转动;前升降机构的固定端固定于前直线导轨的固定端,前升降机构的伸缩端固定于前直线导轨的伸缩端;前直线导轨两侧之间通过底部横梁连接;后直线导轨的固定端固定于载体上,后直线导轨的伸缩端通过驱动轴固定行走轮,且行走轮轴心线与中心转轴旋转点重合;后升降机构的固定端固定于后直线导轨的固定端,后升降机构的伸缩端固定于后直线导轨的伸缩端;减速机构通过驱动轴连接到行走轮,驱动机构直接连接减速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进行全方位转向,转向半径小、速度平稳可靠。(*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消防装置
,涉及一种全方位自动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路况条件越来越好,各城市间的高速、一级公路以及隧道也越来越发达。三维立体交通也是当今公路网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隧道工程,也越来越多。但是当隧道里发生险情,如火灾、化学事故、垮塌等情况,救援车辆实施抢救时,很难靠自身转向系统调头出去,这样会给救援官兵造成很多麻烦,浪费很多救援以及物资补给的时间。现在国内的自动转向系统,大多靠千斤顶支撑汽车大梁,靠人力来推动车辆调头。使用这种原始方式,不仅需要很多人力,而且需要把整车中心找的非常准确。这样既浪费时间,同时也不可靠,有对转向操作人员造成伤害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备在消防车、货车、特种车上的全方位自动转向装置,在道路条件恶劣、救灾抢险、隧道抢救、以及道路不同或断裂的条件下,不通过原车方向盘驱动轮子这种转弯半径大的方式,而是进行360°全方位转向,转向半径小、速度平稳可靠。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全方位自动转向装置,包括载体,前直线导轨的固定端固定于载体上,前直线导轨的伸缩端固定中心转轴,中心转轴与其下端的压盘固定,中心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全方位自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载体(1),前直线导轨(3)的固定端固定于载体(1)上,前直线导轨(3)的伸缩端固定中心转轴(4),中心转轴(4)与其下端的压盘(10)固定,所述中心转轴(4)与压盘(10)可相对转动;前升降机构(2)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前直线导轨(3)的固定端,前升降机构(2)的伸缩端固定于所述前直线导轨(3)的伸缩端;前直线导轨(3)两侧之间通过底部横梁(12)连接;后直线导轨(5)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载体(1)上,后直线导轨(5)的伸缩端通过驱动轴(6)固定行走轮(7),且行走轮(7)轴心线与所述中心转轴(4)旋转点重合;后升降机构(11)的固定端固定于后直线导轨(5)的...

【技术特征摘要】
1.全方位自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载体(1),前直线导轨(3)的固定端固定于载体(I)上,前直线导轨(3)的伸缩端固定中心转轴(4),中心转轴(4)与其下端的压盘(10)固定,所述中心转轴(4)与压盘(10)可相对转动;前升降机构(2)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前直线导轨(3)的固定端,前升降机构(2)的伸缩端固定于所述前直线导轨(3)的伸缩端;前直线导轨(3)两侧之间通过底部横梁(12)连接;后直线导轨(5)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载体(I)上,后直线导轨(5)的伸缩端通过驱动轴(6)固定行走轮(7),且行走轮(7)轴心线与所述中心转轴(4)旋转点重合;后升降机构(11)的固定端固定于后直线导轨(5)的固定端,后升降机构(11)的伸缩端固定于后直线导轨(5)的伸缩端;减速机构(8)通过驱动轴(6)连接到行走轮(7 ),驱动机构(9 )直接连接减速机构(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自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调平机构(13)安装固定在所述载体(I)上,调平机构(13)分别与前升降机构(2)、后升降机构(11)连接,并对前升降机构(2 )、后升降机构(11)进行调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方位自动转向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典程尤佳高勇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银河消防科技装备有限公司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