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舷外机的消声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71549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8 06: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舷外机的消声器总成,外筒体内装有前隔板和后隔板,前、后隔板将外筒体的内腔分隔成前腔室、中腔室和后腔室;前腔室和中腔室相互独立,中腔室通过后隔板上的过气孔与后腔室相通,后腔室通过短管与前腔室相通,短管的前后端分别固定在前、后隔板上对应的安装孔中;进气管的出气端与第一内接管前端固定,该第一内接管的前端及中部分别固定在前盖及前隔板上的安装孔中,且第一内接管的后部开有出气孔,而第一内接管的后端与后隔板前板面贴合。本消声器总成与发动机排气孔相连接,发动机排出的高噪声气体在外筒体的前腔室、中腔室和后腔室内迂回流动,最后通过排气管排出,经过本消声器总成处理后的排气噪声有了大幅度降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舷外机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舷外机的消声器总成
技术介绍
舷外机是一种悬挂在舟、艇艉板上,能推动舟、艇航行的可卸式动力装置,亦称操舟机、挂机,它主要是由发动机和传动、操作、悬挂装置及推进器等组成,并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拆卸方便、操作简单、噪音小等特点,特别适于在内河及近海使用。消声器连接在发动机的气缸头上,并对发动机排出的气体进行降噪。目前,用于舷外机上的消声器降噪效果较差,为此急需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舷外机的消声器总成,以改善降噪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舷外机的消声器总成,包括外筒体(I)、进气管(2)和排气管(3),其中进气管(2)进气端套装有连接板(4),而外筒体(I)的前后端口分别由对应的前盖(5)和后盖(6)封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I)内装有并排设置的前隔板(7)和后隔板(8),该前、后隔板将外筒体(I)的内腔分隔成三个腔室,并分别为前腔室(Ql)、中腔室(Q2)和后腔室(Q3);所述前腔室(Ql)和中腔室(Q2)相互独立,该中腔室通过所述后隔板(8)上的过气孔(8a)与后腔室(Q3)相通,而后腔室(Q3)通过短管(9)与所述前腔室(Ql)相通,该短管的前后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前、后隔板(7、8)上对应的安装孔中;所述进气管(2)的出气端与第一内接管(10)前端固定,该第一内接管的前端及中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前盖(5)及前隔板(7)上的安装孔中,且第一内接管(10)的后部开有出气孔(10a),而第一内接管(10)的后端与所述后隔板(8)前板面贴合;所述排气管(3)的进气端与第二内接管(11)后端固定,该第二内接管的前中后部分别固定在前、后隔板(7、8)及后盖(6)上对应的安装孔中,且第二内接管(11)的前端部开有进气孔(11a),而第二内接管(11)的前管口由堵盖(12)封闭。本消声器总成工作时,发动机内的气体首先通过进气管(2)及第一内接管(10)上的出气孔(IOa)进入外筒体⑴的中腔室(Q2)内,其次通过后隔板⑶上的过气孔(8a)进入后腔室(Q3)内,然后通过短管(9)进入所述前腔室(Ql)中,再通过进气孔(Ila)进入第二内接管(11)中,最后通过所述排气管(3)排出。采用以上结构,发动机排出的高噪声气体在外筒体(I)的前腔室(Ql)、中腔室(Q2)和后腔室(Q3)内迂回流动,最后通过排气管(3)排出,且经过本消声器总成处理后的排气噪声有了大幅度降低,而且功率损失也不大,能够满足船机的使用要求。为了改善降噪效果,所述第一内接管(10)后部沿轴向设有四圈出气孔,每圈出气孔由10个沿周向均布的所述出气孔(IOa)构成;所述第二内接管(11)前部沿轴向设有五圈进气孔,每圈进气孔由10个沿周向均布的所述进气孔(Ila)构成。为了便于安装,所述外筒体(I)为椭圆形结构,该外筒体的顶面焊接有两个安装支耳(13),这两个安装支耳(13)关于外筒体(I)的轴心线对称设置,且每个安装支耳(13)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有一个腰形安装孔(13a)。有益效果:本消声器总成与发动机排气孔相连,发动机排出的高噪音气体在外筒体(I)的前腔室(Ql)、中腔室(Q2)和后腔室(Q3)内迂回流动,最后通过排气管(3)排出,且经过本消声器总成处理后的排气噪声有了大幅度降低,而且功率损失也不大,能够满足船机的使用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视图;图3为图1的B向视图;图4为图1的C-C向剖视图;图5为图4中前隔板7的示意图;图6为图4中后隔板8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6所示,一种用于舷外机的消声器总成,主要由外筒体1、进气管2、排气管3、连接板4、前盖5、后盖6、前隔板7、后隔板8、短管9、第一内接管10、第二内接管11、堵盖12和安装支耳13构成。其中,所述外筒体I为椭圆形结构,该外筒体I的顶面焊接有两个安装支耳13,这两个安装支耳13关于外筒体I的轴心线对称设置,且每个安装支耳13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有一个腰形安装孔13a。装配时,本消声器总成通过两个安装支耳13上的腰形安装孔13a用螺栓固定在发动机的曲轴箱体上。并且,所述外筒体I的前端口由前盖5封闭,该外筒体I的后端口由后盖6封闭。所述外筒体I内装有并排设置的前隔板7和后隔板8,该前隔板7和后隔板8将外筒体I的内腔分隔成三个腔室,并分别为前腔室Q1、中腔室Q2和后腔室Q3。所述前腔室Ql和中腔室Q2相互独立,该中腔室Q2通过所述后隔板8上的过气孔8a与后腔室Q3相通。上述后腔室Q3通过短管9与所述前腔室Ql相通,该短管9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前隔板7上的安装孔中,短管9的后端固定在所述后隔板8上的安装孔中。如图1至6所示,所述进气管2的进气端设有一块连接板4,该连接板4的结构与现有的常用结构相同,用于与气缸头相连接。所述进气管2的出气端与第一内接管10前端固定,该第一内接管10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前盖5上的安装孔中,且第一内接管10的中部固定在所述前隔板7上的安装孔中,而第一内接管10的后端与所述后隔板8的前板面贴合。另外,所述第一内接管10的后部开有出气孔10a。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内接管10后部沿轴向设有四圈出气孔,每圈出气孔由10个沿周向均布的所述出气孔IOa构成。如图1至6所示,所述排气管3的进气端与第二内接管11后端固定,该第二内接管11的前部固定在前隔板7上的安装孔中,第二内接管11的中部固定在后隔板8上的安装孔中,而第二内接管11的后部固定在后盖6上的安装孔中。并且,所述第二内接管11的前管口固套有一个堵盖12,且第二内接管11的前管口由该堵盖12封闭。另外,所述第二内接管11的前端部开有进气孔11a。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内接管11前部沿轴向设有五圈进气孔,每圈进气孔由10个沿周向均布的所述进气孔Ila构成。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技术为限制,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舷外机的消声器总成,包括外筒体(1)、进气管(2)和排气管(3),其中进气管(2)进气端固套有连接板(4),而外筒体(1)的前后端口分别由对应的前盖(5)和后盖(6)封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1)内装有并排设置的前隔板(7)和后隔板(8),该前、后隔板将外筒体(1)的内腔分隔成三个腔室,并分别为前腔室(Q1)、中腔室(Q2)和后腔室(Q3);所述前腔室(Q1)和中腔室(Q2)相互独立,该中腔室通过所述后隔板(8)上的过气孔(8a)与后腔室(Q3)相通,而后腔室(Q3)通过短管(9)与所述前腔室(Q1)相通,该短管的前后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前、后隔板(7、8)上对应的安装孔中;所述进气管(2)的出气端与第一内接管(10)前端固定,该第一内接管的前端及中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前盖(5)及前隔板(7)上的安装孔中,且第一内接管(10)的后部开有出气孔(10a),而第一内接管(10)的后端与所述后隔板(8)前板面贴合;所述排气管(3)的进气端与第二内接管(11)后端固定,该第二内接管的前中后部分别固定在前、后隔板(7、8)及后盖(6)上对应的安装孔中,且第二内接管(11)的前端部开有进气孔(11a),而第二内接管(11)的前管口由堵盖(12)封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舷外机的消声器总成,包括外筒体(I)、进气管(2)和排气管(3),其中进气管(2)进气端固套有连接板(4),而外筒体(I)的前后端口分别由对应的前盖(5)和后盖(6)封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⑴内装有并排设置的前隔板(7)和后隔板(8),该前、后隔板将外筒体(I)的内腔分隔成三个腔室,并分别为前腔室(Ql)、中腔室(Q2)和后腔室(Q3);所述前腔室(Ql)和中腔室(Q2)相互独立,该中腔室通过所述后隔板(8)上的过气孔(Sa)与后腔室(Q3)相通,而后腔室(Q3)通过短管(9)与所述前腔室(Ql)相通,该短管的前后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前、后隔板(7、8)上对应的安装孔中; 所述进气管(2)的出气端与第一内接管(10)前端固定,该第一内接管的前端及中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前盖(5)及前隔板(7)上的安装孔中,且第一内接管(10)的后部开有出气孔(10a),而第一内接管(10)的后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毅王宏周林陈勋利苏进兵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