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6015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以及水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本体包括发动机外壳、缸体以及缸头,所述水冷却系统包括设于所述发动机外壳上对应于转动轴位置处的水泵槽、用于密封所述水泵槽的水泵盖、位于所述水泵槽内且绕设于平衡轴上的叶轮、与所述水泵槽连通的总进水口、与所述水泵槽连通的冷却水管、设于所述缸体内且与所述冷却水管连通的第一水道以及设于所述缸头内且与所述第一水道连通的第二水道,所述缸头设有与所述第二水道连通总出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发动机外壳设置水泵槽,并在缸体上设置进水口,缸头内设置缓流道,能使缸体内的冷却水快速排出,提高了缸体的热交换效率,结构简单紧凑。结构简单紧凑。结构简单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水冷发动机普遍是把冷却水从缸头侧壁的进水口压入缸头内设置的环形流道内,并且冷却水在环形流道入口处向下端的缸体内分流,分流的冷却水冷却缸体后,在另一侧接近出水口的位置处流回入缸头内,最后经出水口流出,在此过程中,冷却水从缸体流回缸头的位置处需要承受缸头内水压的制约,且接近出水口,汇流流量大,排出冷却水的阻力较大,缸体内的冷却水排出不畅,致使换热效率低,缸体降温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能提高缸体冷却效率的摩托车水冷发动机。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以及水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本体包括发动机外壳、缸体以及缸头,所述水冷却系统包括设于所述发动机外壳上对应于转动轴位置处的水泵槽、用于密封所述水泵槽的水泵盖、位于所述水泵槽内且绕设于转动轴上的叶轮与所述水泵槽连通的总进水口、与所述水泵槽连通的冷却水管、设于所述缸体内且与所述冷却水管连通的第一水道以及设于所述缸头内且与所述第一水道连通的第二水道,所述缸头设有与所述第二水道连通总出水口。
[0006]采用上述结构,叶轮带动水泵槽内的冷却水翻转,并沿水泵盖把冷却水导入进水管并进入缸体内的第一水道,并且冷却水向上进入缸头后,一部分经第二水道快速排出到总出水口,有利于缸体内的冷却水快速排出,另一部分则是经第二水道流向缓流道再流往总出水口汇聚,第二水道增加了冷却水的行程,延长了冷却水在缸头内的冷却周期,有部分冷却水比直接分流到总出水口冷却水晚一些流出,进而在总出水口的进水方向形成稳定的压力分流,在缸体的冷却水将大部分先于缸头内的冷却水流入总出水口位置,提高了缸体的换热效率;待水道都充满冷却水时,由于冷却水的排入动力在缸体内,缸体内的冷却水能冲开缸头内冷却水的阻力,较多地先排出到总出水口,而在第二水道的冷却水被延长了冷却路程,缸体内的冷却水排出更顺畅的同时,也提高了缸头的换热效率,提高了缸体和缸头的降温效果。
[0007]为了简化结构并便于安装,作为优选,所述水泵槽自所述发动机外壳对应于转动轴的一端位置处向内凹设而形成,所述水泵槽的槽底设有穿孔,所述穿孔嵌设有一轴承组件,所述转动轴的端头穿过所述轴承组件以位于所述水泵槽中;所述叶轮环设于所述端头上以随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而产生动能。
[0008]为了便于冷却水快速排入冷却水管,作为优选,所述水泵槽的槽底具有绕所述穿孔设置有螺旋状的第一台阶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台阶面连通的深凹槽,所述深凹槽凹陷深度
大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凹陷深度;所述发动机外壳对应于所述深凹槽底部的位置处形成有与所述冷却水管的进水端连通的出水口。
[0009]为了简化水泵盖结构,同时便于排水,作为优选,所述水泵盖对应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位置处形成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及第二台阶面对合形成旋涡状的增压导流通道;在所述水泵盖上设有总进水口,所述总进水口与该增压导流通道连通。
[0010]为了加快第一水道底部冷却水的流动,作为优选,所述缸体的侧壁上靠近所述总出水口的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端穿入所述进水口以与所述第一水道连通。
[0011]为了简化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水道为绕所述缸体设置的环形水道,所述缸体的侧壁形成所述环形水道的环形外侧壁,在所述缸体的侧壁内形成有一环形内侧壁,所述环形内侧壁及所述环形外侧壁的底部密封以形成所述环形水道的底壁。
[0012]为了保证缸体的冷却效率,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水道的高度与所述缸体的高度相适配。
[0013]为了保证冷却水的快速流动,提高换热效率,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水道在水平投影面上也呈环形并与第一水道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二水道的下端设有与第一水道连通的若干进水孔。
[0014]为了延长冷却水在缸头内的行程,作为优选,在水平面投影上以所述进水口及总出水口为分界,所述第二水道上位于所述进水口及总出水口之间的较短的一弧形段为第一水流段,所述第二水道位于所述进水口及总出水口之间较长的一弧形段为第二水流段;在所述第二水流段的至少一部分为缓流段,所述缓流段的底面高于第二水流段的底面。
[0015]为了简化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缓流段为在水平面投影上呈迂回状结构,所述迂回状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水流段的对应位置连通设置。
[0016]为了使冷却水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作为优选,所述水冷却系统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水道和总出水口之间连通的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一端与第一水流段和所述第二水流段的交接处连通,所述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总出水口连通,所述过渡段在竖直方向呈内低外高的“Z”形结构。
[0017]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发动机外壳设置水泵槽,并在缸体上设置进水口,缸头内设置缓流道,能使缸体内的冷却水快速排出,提高了缸体的热交换效率,结构简单紧凑。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水泵盖与水泵槽的安装结构爆炸图。
[0020]图3为缸头与连接孔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第二水道和缓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水泵槽与水道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由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发动机本体以及水冷却系统。所述发
动机本体包括发动机外壳、缸体2以及缸头3,所述发动机外壳上设有一总进水口123,所述缸头3上设有一总出水口33,所述水冷却系统的一端与所述总进水口12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总出水口33连通。冷却水(外部水源、冷却液等)经所述进入所述水冷却系统,经所述缸体2以及缸头3后从所述总出水口33流出。
[0025]所述水冷却系统包括设于所述发动机外壳上对应于其中一转动轴(曲轴箱内的任一快速转动的能够增加水压力的转动轴,例如可以是:曲轴、凸轮轴以及平衡轴等等,本实施例以平衡轴为例进行详细阐述)的位置处的水泵槽1、用于密封所述水泵槽1的水泵盖12、位于所述水泵槽1内且绕设于平衡轴上的叶轮4、与所述水泵槽1连通的总进水口123、与所述水泵槽1连通的冷却水管11、设于所述缸体2内且与所述冷却水管11连通的第一水道21以及设于所述缸头3内且与所述第一水道21连通的第二水道31。所述缸体2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冷却水管11的出水端穿入所述进水口以与所述第一水道21连通。
[002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水泵槽1由所述发动机外壳向内凹设而形成,即所述发动机外壳对应于所述平衡轴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内凹的所述水泵槽1,所述发动机外壳上对应于所述水泵槽1的位置处形成有出水口,所述冷却水管11的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水泵槽1连通。如此设置,可以降低水泵槽1的设置难度,通过一体工艺即可完成,无需另外增设分体部件,增加发动机外壳的一致性、完整性、整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以及水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本体包括发动机外壳、缸体(2)以及缸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却系统包括设于所述发动机外壳上对应于转动轴位置处的水泵槽(1)、用于密封所述水泵槽(1)的水泵盖(12)、位于所述水泵槽(1)内且绕设于转动轴上的叶轮(4)、与所述水泵槽(1)连通的总进水口(123)、与所述水泵槽(1)连通的冷却水管(11)、设于所述缸体(2)内且与所述冷却水管(11)连通的第一水道(21)以及设于所述缸头(3)内且与所述第一水道(21)连通的第二水道(31),所述缸头(3)设有与所述第二水道(31)连通总出水口(3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槽(1)自所述发动机外壳对应于转动轴的一端位置处向内凹设而形成,所述水泵槽(1)的槽底设有穿孔,所述穿孔嵌设有一轴承组件,所述转动轴的端头穿过所述轴承组件以位于所述水泵槽(1)中;所述叶轮(4)环设于所述端头上以随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而产生动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槽(1)的槽底具有绕所述穿孔设置有螺旋状的第一台阶面(122)以及与所述第一台阶面(122)连通的深凹槽,所述深凹槽凹陷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台阶面(122)的凹陷深度;所述发动机外壳对应于所述深凹槽底部的位置处形成有与所述冷却水管(11)的进水端连通的出水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盖(12)对应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位置处形成第二台阶面(121),所述第一台阶面(122)及第二台阶面(121)对合形成旋涡状的增压导流通道;在所述水泵盖(12)上设有总进水口(123),所述总进水口(123)与该增压导流通道连通。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2)的侧壁上靠近所述总出水口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毅刘学刚周林蒋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