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贻勃专利>正文

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34033 阅读:3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6 1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其通过在单组行星轮系变速器上增加一个系杆和一个太阳轮且二个系杆固定在同一驱动轴上的方式,使该加力行星轮组输出至中齿轮组的力为直线,根据力学原理,输出扭矩得到了增加。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具有的优点是:增速速比大,且输出扭矩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
技术介绍
行星轮系变速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变速器,由于其具有变速速比大的特点,从而在减速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如果将其用于增速,则因输入扭矩大而输出扭矩小而无法实施,尤其是无法应用在推进器、离心机、超高压水泵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它具有增速速比大,且输出扭矩大的特点。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所述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包括:轴接行星轮法兰、外套内齿轮、外套、中齿轮、加力行星轮架、花键轴、固定座、输出轴接法兰,其中:该中齿轮为包括连接外齿和连接内齿的齿圈法兰,且该中齿轮相对于该外套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该轴接行星轮法兰相对于该外套内齿轮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该轴接行星轮法兰相对于该花键轴不可旋转的同轴心线固定,且该轴接行星轮法兰上沿该轴接行星轮法兰的非轴心线位置枢接有至少一个行星轮I,同时,该行星轮I和该外套内齿轮、该连接外齿均啮合;该加力行星轮架相对于该花键轴不可旋转的同轴心线固定,且该加力行星轮架上沿该加力行星轮架的非轴心线位置枢接有行星轮II,同时,该行星轮II和该连接内齿啮合;该中齿轮相对于该加力行星轮架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该外套内齿轮和外套同轴心线连接且均固定于该固定座上,同时,该输出轴接法兰和该中齿轮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所述行星轮I为沿该轴接行星轮法兰的轴心线呈圆形阵列分布的4个。所述行星轮II为沿该加力行星轮架的轴心线呈圆形阵列分布的4个。所述相邻行星轮II之间均设有支持轮。本专利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增速速比大,且输出扭矩大。本专利技术的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通过在单组行星轮系变速器上增加一个系杆和一个太阳轮且二个系杆固定在同一驱动轴上的方式,使该加力行星轮组输出至中齿轮组的力为直线,根据力学原理,输出扭矩得到了增加。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主视剖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剖视图;图3是图1的分解状态的左视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加力行星轮架的主视剖视图;图5是图4的左视剖视图。图中:10、轴接行星轮法兰;20、外套内齿轮,21、外套;30、行星轮I ;40、中齿轮,41、连接外齿,42、连接内齿;50、加力行星轮架;60、行星轮11,61、支持轮;70、花键轴;80、固定座;90、输出轴接法兰。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见图1至图5所示: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包括轴接行星轮法兰10、外套内齿轮20、外套21、行星轮I 30、中齿轮40、加力行星轮架50、行星轮II 60、支持轮61、花键轴70、固定座80、输出轴接法兰90。具体地说:该中齿轮40为包括连接外齿41和连接内齿42的齿圈法兰。同时,该外套内齿轮20和该外套21同轴心线连接后固定于该固定座80上。即,该外套内齿轮20和该外套21均不可旋转。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相对于该外套内齿轮20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且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相对于该花键轴7 0不可旋转的同轴心线固定。同时,该行星轮I 30至少为I个且枢接于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上沿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的非轴心线位置。即,该行星轮I 30的枢轴和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的轴心线不重合。优化的,该行星轮I 30为沿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的轴心线呈圆形阵列分布的4个。同时,该行星轮I 30和外套内齿轮20( 合。该加力行星轮架50相对于该花键轴70不可旋转的同轴心线固定,且该行星轮II60至少为I个且枢接于该加力行星轮架50上沿该加力行星轮架50的非轴心线位置。即,该行星轮II 60的枢轴和该加力行星轮架50的轴心线不重合。优化的,该行星轮II 60为沿该加力行星轮架50的轴心线呈圆形阵列分布的4个。同时,该加力行星轮架50相对于该中齿轮40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该中齿轮40相对于该外套21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当然,该加力行星轮架50相对于该外套21可旋转。当该行星轮II 60为4个时,该支持轮61亦为4个且位于相邻的2个行星轮II 60之间,且该支持轮61分别啮合于其两侧的行星轮II 60。当然,该支持轮61亦枢接于该行星轮50的非轴心线位置。即,该支持轮61的枢轴和该加力行星轮50的轴心线不重合。此时,该行星轮II 60和该连接内齿42啮合、该行星轮I 30和该连接外齿41啮合。而且,该输出轴接法兰90和中齿轮40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的动力传输过程为(以轴接行星轮法兰顺指针旋转为例):力矩自可视为系杆A的轴接行星轮法兰10输入,由于该行星轮I 30和固定的不可旋转的外套内齿轮20啮合,则行星轮I 30逆指针旋转。由于该行星轮I 30和可视为太阳轮B的连接外齿41啮合,则该中齿轮40顺指针旋转。由于该中齿轮40和该输出轴接法兰90同轴心线固定连接,则该输出轴接法兰90顺指针旋转。同时,由于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和该花键轴70固定连接,则花键轴70顺指针旋转。而且,该花键轴70和可视为系杆B的加力行星轮架50固定连接,则该加力行星轮架50顺指针旋转。这样,根据行星轮系变速原理,该中齿轮40的转速大于该加力行星轮架50的转速,行星轮II 60和该连接内齿42啮合,则该行星轮II 60顺指针旋转。所以,与可视为太阳轮C的连接内齿42啮合的行星轮II 60只能处在加力位置,而该支持轮61为行星轮60 II提供了支点。显然,当该行星轮II 60和该支持轮61均为4个时,保证了力矩的稳定传输和运转稳定。同理,该行星轮I 30为4个时,保证了 I 30的运转稳定。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通过在单组行星轮系变速器(即系杆A)上增加一个系杆(即系杆B)和一个太阳轮(即太阳轮C)且二个系杆(即系杆A和系杆B)固定在同一驱动轴上的方式,使该加力行星轮组输出至中齿轮组的力为直线,根据力学原理,动力输出扭矩得到了增加。行星轮系目前已广泛使用,其它结构和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包括:轴接行星轮法兰(10)、外套内齿轮(20)、外套(21)、中齿轮(40)、加力行星轮架(50)、花键轴(70)、固定座(80)、输出轴接法兰(90),其中:该中齿轮(40)为包括连接外齿(41)和连接内齿(42)的齿圈法兰;且该中齿轮(40)相对于该外套(21)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相对于该外套内齿轮(20)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相对于该花键轴(70)不可旋转的同轴心线固定,且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上沿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的非轴心线位置枢接有至少一个行星轮Ⅰ(30),同时,该行星轮Ⅰ(30)和该外套内齿轮(20)、该连接外齿(41)均啮合;该加力行星轮架(50)相对于该花键轴(70)不可旋转的同轴心线固定,且该加力行星轮架(50)上沿该加力行星轮架(50)的非轴心线位置枢接有行星轮Ⅱ(60),同时,该行星轮Ⅱ(60)和该连接内齿(42)啮合;该中齿轮(40)相对于该加力行星轮架(50)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该外套内齿轮(20)和外套(21)同轴心线连接且均固定于该固定座(80)上,同时,该输出轴接法兰(90)和该中齿轮(40)同轴心线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心线双行星轮系驱动增速器包括:轴接行星轮法兰(10)、外套内齿轮(20)、外套(21)、中齿轮(40)、加力行星轮架(50)、花键轴(70)、固定座(80)、输出轴接法兰(90),其中: 该中齿轮(40)为包括连接外齿(41)和连接内齿(42)的齿圈法兰;且该中齿轮(40)相对于该外套(21)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 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相对于该外套内齿轮(20)可旋转的同轴心线连接,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相对于该花键轴(70)不可旋转的同轴心线固定,且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上沿该轴接行星轮法兰(10)的非轴心线位置枢接有至少一个行星轮I (30),同时,该行星轮I (30)和该外套内齿轮(20)、该连接外齿(41)均啮合; 该加力行星轮架(50)相对于该花键轴(70)不可旋转的同轴心线固定,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贻勃
申请(专利权)人:胡贻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