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的多段变速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09338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06:37
一种电动工具的多段变速机构,包括:一后外壳,具有多个轴向延伸的凹槽与多个固定肋;一前外壳;一第一变速齿轮系,包含一具有一第一小齿轮的第一行星盘、多个第一行星齿轮、一具有多个第一内齿部的第一变速齿轮、一具有多个第二外齿部与一第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盘,以及多个第二行星齿轮;一第二变速齿轮系,包含一外径具有多个凸肋且内径具有多个第二内齿部的第二变速齿轮、一外径具有多个定位肋且内径具有多个定位内齿的固定环、一外径具有第三外齿部的第三行星盘、多个第三A行星齿轮与第三B行星齿轮、以及一马达齿轮;一输出齿轮系,具有一输出轴、一内径具有内齿部的内齿轮、一第四行星盘、以及多个第四行星齿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变速机构,特别是一种可以提供四段变速功能的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用于钻、锁等工作的电动工具,其结构是将马达的动力经由齿轮系统传递到输出轴而输出动力;为了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以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大部分的电动工具设有变速功能,以控制输出轴的转速。但是,大部分电动工具的变速机构仅能提供三段变速功能,亦即仅能提供三种不同的转速,以获得三种不同的扭力;若要获得四段变速功能(获得四种不同转速与扭力),则机构便过于复杂,以致于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电动工具的四段变速机构的组件组成过于复杂的问题,藉以降低制造成本。本技术的特征,是将两个变速齿轮系统整合在一起,再组合一输出齿轮系,藉由两个变速齿轮系统相互配合操作,使输出齿轮系的输出轴可以获得高速输出、中高速输出、中低速输出与低速输出四种不同输出转速的功能。基于此,本技术提供的多段变速机构,包括有一后外壳、一前外壳、一第一变速齿轮系、一第二变速齿轮系、以及一输出齿轮系;其中,所述后外壳具有一内空间,该内空间设有多个轴向延伸的凹槽与多个固定肋。所述前外壳具有一内空间,该前外壳组合于该后外壳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系设于该后外壳的内空间,且该第一变速齿轮系包含一具有一第一小齿轮的第一行星盘、多个第一行星齿轮、一具有多个第一内齿部的第一变速齿轮、一具有多个第二外齿部与一第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盘,以及多个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多个第一行星齿轮活动设于该第一行星盘并且哨合该第一变速齿轮的第一内齿部与该第二行星盘的第二小齿轮,所述多个第二行星齿轮活动设于该第二行星盘,该第一变速齿轮可被控制轴向移动,使该第一内齿部啮合或脱离该第二行星盘的第二外齿部。所述第二变速齿轮系设于所述后外壳的内空间,且该第二变速齿轮系包含一外径具有多个凸肋且内径具有多个第二内齿部的第二变速齿轮、一外径具有多个定位肋且内径具有多个定位内齿的固定环、一外径具有第三外齿部的第三行星盘、多个第三A行星齿轮与第三B行星齿轮、以及一马达齿轮,该固定环的定位肋为轴向滑动配合于该后外壳的凹槽,所述第三A行星齿轮与第三B行星齿轮活动设于该第三行星盘,使该第三A行星齿轮啮合该第二变速齿轮的第二内齿部,且该第三B行星齿轮同时啮合该马达齿轮与该第三A行星齿轮,所述固定环可被控制轴向移动,使该定位内齿啮合或脱离该第二变速齿轮的凸肋。所述输出齿轮系设于该前外壳的内空间,且该输出齿轮系具有一输出轴、一内径具有内齿部的内齿轮、一第四行星盘、以及多个第四行星齿轮,该第四行星齿轮活动设于该第四行星盘,使该第四行星齿轮啮合该内齿轮的内齿部以及该第一行星盘的第一小齿轮。本技术藉由控制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位移致使其第一内齿部啮合该第二行星盘的第二外齿部,且该固定环位移致使该定位内齿啮合所述第三行星盘的第三外齿部时,所述马达齿轮输入的转速经由该变速机构转换而从该输出轴输出第一种转速(即高转速输出);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位移致使该第一内齿部啮合所述第二行星盘的外齿部,且该固定环位移致使该定位内齿轮脱离该第三行星盘的第三外齿部而啮合该第二变速齿轮的凸肋时,所述马达齿轮输入的转速经由该变速机构转换而从该输出轴输出第二种转速(即中高转速输出);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位移致使其第一内齿部脱离该第二行星盘的第二外齿部而使其嵌槽啮合该后外壳的固定肋,且该固定环位移致使该定位内齿啮合所述第三行星盘的第三外齿部时,所述马达齿轮输入的转速经由该变速机构转换而从该输出轴输出第三种转速(即中低转速输出);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位移致使其第一内齿部脱离该第二行星盘的第二外齿部而使其嵌槽啮合该后外壳的固定肋,且该固定环位移致使该定位内齿脱离所述第三行星盘的第三外齿部而啮合该第二变速齿轮的凸肋时,所述马达齿轮输入的转速经由该变速机构转换而从该输出轴输出第四种转速(即低转速输出)。本技术控制所述第一变速齿轮轴向移动的技术手段,是在第一变速齿轮的外径设置第一环沟槽,以及在该第一环沟槽设置一第一导杆,使用者藉由操作该第一导杆而控制变速齿轮轴向移动。本技术控制所述固定环轴向移动的技术手段,是在固定环的外径设置第二环沟槽,以及在该第二环沟槽设置一第二导杆,使用藉由操作该第二导杆而控制固定环轴向移动。一种较佳的选择,本技术在第二变速齿轮系的第三行星盘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三行星齿轮轴,其中部分第三行星齿轮轴排列围绕成相对较大的直径并且各别枢设所述第三A行星齿轮,另一部分第三行星齿轮轴排列围绕成相对较小的直径并且各别枢设所述第三B行星齿轮,藉以使第三A行星齿轮啮合于第二变速齿轮的第二内齿部,而第三B行星齿轮则同时啮合马达齿轮与该第三A行星齿轮。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本技术主要组件组合关系的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1A为显示本技术的第一变速齿轮系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B为显示本技术第二变速齿轮系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2为显示本技术的组件组合后的结构,暨切换至高速输出状态的实施例立体剖视图;图3为显示本技术的组件组合后的结构,暨切换至中高速输出状态的实施例立体剖视图;图4为显示本技术的组件组合后的结构,暨切换至中低速输出状态的实施例立体剖视图;图5为显示本技术的组件组合后的结构,暨切换至低速输出状态的实施例立体剖视图;图6为显示图2的A-A方向平面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第一变速齿轮系11后外壳111固定肋112 凹槽12第一行星盘121第一小齿轮122第一行星齿轮轴13第一行星齿轮14第一变速齿轮141第一环沟槽142第一内齿部143 嵌槽15第二行星盘151第二外齿部152第二小齿轮153第二行星齿轮轴16第二行星齿轮17切换组件171控制部172 第一导杆2第二变速齿轮系21第二变速齿轮211 凸肋212第二内齿部22第二导杆23固定环231定位肋232定位内齿233第二环沟槽24A第三A行星齿轮24B第三B行星齿轮241 垫片25第三行星盘251第三外齿部252第三行星齿轮轴26第一隔离片27固定座28马达齿轮3输出齿轮系31前外壳32输出轴321 轴承33第四行星盘331第四行星齿轮轴332多角孔34卡掣环35内齿轮351内齿部36第四行星齿轮37第二隔离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图式及组件符号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以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图1、图1A与图1B为显示本技术多段变速机构所包含的主要组件组合关系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以下所述的组件均具有第一端与相反方向的第二端,所述的第一端均指相同方向(朝向电动工具前方的输出轴的方向);所述第二端均指另一相同的方向(朝向电动工具后方的马达齿轮的方向)。本技术的变速机构包括有一第一变速齿轮系1、一第二变速齿轮系2与一输出齿轮系3。第一变速齿轮系I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一行星盘12、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3、一第一变速齿轮14、一第二行星盘15,与多个第二行星齿轮16 ;其中,第一行星盘12的第一端设有一第一小齿轮121,第二端设有多个轴向延伸的第一行星齿轮轴122,每一个第一行星齿轮轴122分别活动地穿设一第一行星齿轮13。所述第一变速齿轮14为一环圈形状,其内径设有多个第一内齿部142,其外径设有一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工具的多段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多段变速机构包括:一后外壳,具有一内空间,该内空间设有多个轴向延伸的凹槽与多个固定肋;一前外壳,具有一内空间,该前外壳组合于该后外壳的第一端;一第一变速齿轮系,设于该后外壳的内空间,该第一变速齿轮系包含一具有一第一小齿轮的第一行星盘、多个第一行星齿轮、一具有多个第一内齿部的第一变速齿轮、一具有多个第二外齿部与一第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盘,以及多个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多个第一行星齿轮活动设于该第一行星盘并且啮合该第一变速齿轮的第一内齿部与该第二行星盘的第二小齿轮,所述多个第二行星齿轮活动设于该第二行星盘,该第一变速齿轮可被控制轴向移动,使该第一内齿部啮合或脱离该第二行星盘的第二外齿部;一第二变速齿轮系,设于所述后外壳的内空间,该第二变速齿轮系包含一外径具有多个凸肋且内径具有多个第二内齿部的第二变速齿轮、一外径具有多个定位肋且内径具有多个定位内齿的固定环、一外径具有第三外齿部的第三行星盘、多个第三A行星齿轮与第三B行星齿轮、以及一马达齿轮,该固定环的定位肋为轴向滑动配合于该后外壳的凹槽,所述第三A行星齿轮与第三B行星齿轮活动设于该第三行星盘,使该第三A行星齿轮啮合该第二变速齿轮的第二内齿部,且该第三B行星齿轮同时啮合该马达齿轮与该第三A行星齿轮,所述固定环可被控制轴向移动,使该定位内齿啮合或脱离该第二变速齿轮的凸肋;一输出齿轮系,设于该前外壳的内空间,该输出齿轮系具有一输出轴、一内径具有内齿部的内齿轮、一第四行星盘、以及多个第四行星齿轮,该第四行星齿轮活动设于该第四行星盘,使该第四行星齿轮啮合该内齿轮的内齿部以及该第一行星盘的第一小齿轮;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位移致使其第一内齿部啮合该第二行星盘的第二外齿部,且该固定环位移致使该定位内齿啮合所述第三行星盘的第三外齿部时,所述马达齿轮输入的转速经由该变速机构转换而从该输出轴输出第一种转速;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位移致使该第一内齿部啮合所述第二行星盘的外齿 部,且该固定环位移致使该定位内齿轮脱离该第三行星盘的第三外齿部而啮合该第二变速齿轮的凸肋时,所述马达齿轮输入的转速经由该变速机构转换而从该输出轴输出第二种转速;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位移致使其第一内齿部脱离该第二行星盘的第二外齿部而使其嵌槽啮合该后外壳的固定肋,且该固定环位移致使该定位内齿啮合所述第三行星盘的第三外齿部时,所述马达齿轮输入的转速经由该变速机构转换而从该输出轴输出第三种转速;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位移致使其第一内齿部脱离该第二行星盘的第二外齿部而使其嵌槽啮合该后外壳的固定肋,且该固定环位移致使该定位内齿脱离所述第三行星盘的第三外齿部而啮合该第二变速齿轮的凸肋时,所述马达齿轮输入的转速经由该变速机构转换而从该输出轴输出第四种转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新捷
申请(专利权)人:庆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