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陈淑霞专利>正文

简易螺丝装卸电动工具离合及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5251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轻便机动工具中的一种松紧螺母的工具,它是以一离合器控制一被动元件转动,该被动元件的第一端设有齿状部,该离合器的结构包括有二侧板、弹簧、前缘板及配重块。当缘板上边设有二沟槽并套有二栓柱,它可抵住驱动元件的前方下缘弧面,当离合器快速旋转时,侧板会被离心力甩开,使前缘板向前移位,释放驱动元件,进而藉由驱动元件的二端边打击被动元件的齿状部以令被动元件旋转。(*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轻便机动工具中的一种松紧螺母的工具,尤其是指可令用于控制驱动元件离合的栓柱不易折断,且可输出强大动力的工具。一般车辆的轮胎螺丝锁合力量很大,当车辆抛锚需更换或修补轮胎时,欲拆、装卸螺丝均十分费力,可是一般场合不象保养场具有气动工具,所以欲拆、装轮胎均十分不便。为了解决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曾有人提出过螺丝装卸电动工具的结构,它包括有一离合器、一马达、一基座、一驱动元件及一被动元件,其特征在于离合器的前方具有一前缘板,且在该前缘板的前端面一体地延伸出有二支栓柱,栓柱的前段呈缩减直径的结构而形成其栓柱的前端,而在驱动元件的后端面下缘是形成弧面,且相对于该弧面位置的基座相对地设有一对贯穿孔,该贯穿孔的孔径恰可供离合器的栓柱穿入,该栓柱可在受离合器的离心力升高至一定程度时,释放该驱动元件而使驱动元件呈可摆动状态,据以驱动被动元件旋转,而在离心力减低至一定程度时,则可使支柱抵掣该驱动元件的弧面而使驱动元件固定不动,使它无法驱动被动元件。然而,该支柱是一体设于前缘板,故在支柱离开驱动元件弧面的瞬间,且驱动元件对被动元件打击时,该支柱的端部将受到弧面加予的侧向撞击力,使得该支柱与前缘板连接的根部受到强大的力矩而容易造成折断的情况。另外,该被动元件仅设有一开槽,因此,当驱动元件在第一次未能打击到被动元件的开槽二侧的齿状部时,则必须再等到该被动元件旋转一周后才能再打击到,如此将使驱动元件原先的较大动力消耗掉而可能无法有效再启动被动元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由一基座、一驱动元件、一被动元件、一离合器、一枢轴及二栓柱组成的简易螺丝装卸电动工具离合器及驱动装置,它可以使得栓柱受到侧向撞击力时,可避免折断,而且可增加驱动元件打击被动元件齿状部的机率,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它主要包括有一基座、一驱动元件、一被动元件、一离合器、一枢轴及二栓柱,该基座设有一中央孔,并在基座侧壁形成弧形贯通至中央孔的缺槽,该离合器具有一前缘板,将该离合器接设于基座的第一端,并使马达的输出轴接设于该离合器以驱动基座旋转;该驱动元件是形成对应于基座的缺槽的弧形状,且驱动元件二端间的长度是略小于基座缺槽长度的内径,将该驱动元件枢设于缺槽上方的基座呈可自由摆动;该被动元件第一端设有开槽而形成有齿状部,且齿状部的外径略大于其他部分的外径,被动元件的第二端连结释开螺丝的旋开接头;被动元件的第一端置入基座的第一端内,且齿状部恰位于驱动元件下方,该栓柱的第一端设有一环沟,另在离合器的前缘板设有二沟槽,该环沟的内径恰等于该沟槽的宽度,而在沟槽的底部宽度设成较环沟内径略大,使该环沟套入该沟槽中时,呈可略微晃动状态,据以使该栓柱穿入基座的贯穿孔后得以使该环沟与沟槽的配合处形成缓冲作用;另在被动元件的第一端设有相对的二开槽,藉由该开槽的二侧形成为二对齿状部,以提供驱动元件二端边撞击的机率。本技术优点在于,它可使得栓柱受到侧向撞击力时,可利用其环沟处作为缓冲而避免折断,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再者,它增加驱动元件打击被动元件齿状部的机率,进而提高了被动元件的输出扭力,因此它具有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各构件装配关系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离合器组合后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离合器结构组织状态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离合器的栓柱抵掣于驱动元件时的俯视平面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图4的栓柱脱离对驱动元件抵掣时的俯视平面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离合器的栓柱抵掣于驱动元件的弧面时的前视局部平面剖视图。图7为图6的栓柱脱离驱动元件的弧面的局部平面动作图。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结构包含有一基座(1)、一驱动元件(2)、一被动元件(3)、一枢轴(4)、一离合器(5)及二栓柱(6)。其中,该基座(1)的第一端结合于马达(图中未视)的输出轴以带动基座(1)旋转;该基座(1)还形成具有一中央孔(10),并在其侧壁设有弧形贯通至中央孔(10)的缺槽(11),在该缺槽(11)上方的基座(1)壁设有枢孔(12),在枢孔(12)的二侧设有二贯穿孔(13)。该驱动元件(2)是形成对应缺槽(11)的弧形体,而其二端是形成为向内弧斜而下的端边(22),且在其一面的下边形成为弧面(21),并使驱动元件(2)二端的距离略小于缺槽(11)的内径,在该驱动元件(2)的上端稍微偏离中心地设有一洞孔(20),驱动元件(2)的宽度是对应于缺槽(11)的宽度,将该驱动元件(2)套于缺槽(11)内并使其洞孔(20)直线对应于基座1的枢孔(12)后,再以一枢轴(4)穿过该枢孔(12)及洞孔(20)而将驱动元件(2)枢接于基座(1)的缺槽(1)内以形成可自由摆动的状态,并藉由该驱动元件呈偏心地枢接方式,使其可朝一边偏摆。该被动元件(3)的第一端设有呈相对的二开槽(31)而形成二对齿状部(310),且齿状部(310)的外径略大于其他部分的外径,被动元件(3)的第一端由基座(1)为中央孔(10)置入基座(1)的第二端中,并使该其中一开槽(31)恰位于驱动元件(2)下方。如图2和图3所示,该离合器具有一对侧板,而且在上下端均藉由弹簧(52)将二侧板(51)拉引;在该二侧板(51)的外侧壁各设以一配重块(53),该离合器的配重块(53)可以一块体藉由铆钉铆固在该离合器(5)的二侧板(53)的外侧壁。离合器(5)的前方具有一前缘板(54),该前缘板(54)的上边设有二沟槽(541),所设的栓柱(6)第一端设有一环沟(61),该环沟(61)的内径恰为该沟槽(541)的宽度,而在沟槽(541)底部设成较沟槽(61)内径略大,据以可将栓柱的环沟(61)套入该沟槽(541)底部中时,呈略微可晃动状态,同时使该栓柱(6)穿过基座(1)的贯穿孔(13),该贯穿孔(13)的内径是对应于栓柱(6)的外径而使栓柱(6)在贯穿孔(13)内获得平稳的轴向移动。藉由上述的结构,当马达的旋转而速度未达到予定转速时,基座(1)连同离合器(5)及驱动元件(2)一起旋转,但二支栓柱(6)此时抵住驱动元件(2)使之不能摆动,如图4及图6所示,此时马达无法驱动被动元件(3)而形成空转。而当马达的转速达到某一速度以上时,离合器(5)的二侧板(51)会因为离心力的作用而向外被甩开,如图5及图7所示,使得离合器(5)的前缘板(54)向后退而脱离对驱动元件(2)的弧面的抵掣,此时驱动元件(2)即可摆动,并以其端边(22)撞击被动元件(3)的齿状部(310),利用高速旋转再加上撞击力来驱动被动元件(3)旋动,故能输出强大力量,用以装卸螺丝。当撞击而驱动被动元件(3)旋转后,马达的转速又慢下来,此时离合器(5)的前缘板(54)又向前推进,使驱动元件(2)又与被动元件(3)分离,待马达的转速再加快之后,再次冲击而传递驱动旋转力,经数次操作之后,即可顺利将迫紧的螺丝拆卸或螺丝锁紧。再者,藉由本技术的栓柱(6)所设的环沟(61)在前缘板(54)的沟槽(541)中具有微量余隙的设计,使得栓柱(6)在受到侧向撞击力而产生强大扭力时,其栓柱(6)的根部也不会有折断的可能,可延长栓柱的使用寿命而不必时常更换栓柱。另外,利用该被动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简易螺丝装卸电动工具离合及驱动装置,包括有一基座、一驱动元件、一被动元件、一离合器、一枢轴及二栓柱,该基座设有一中央孔,并在基座侧壁形成弧形贯通至中央孔的缺槽,该离合器具有一前缘板,将该离合器接设于基座的第一端,并使马达的输出轴接设于该离合器以驱动基座旋转;该驱动元件是形成对应于基座的缺槽的弧形状,且驱动元件二端间的长度是略小于基座缺槽长度的内径,将该驱动元件枢设于缺槽上方的基座呈可自由摆动;该被动元件第一端设有开槽而形成有齿状部,且齿状部的外径略大于其他部分的外径,被动元件的第二端连结释开螺丝的旋开接头;被动元件的第一端置入基座的第一端内,且齿状部恰位于驱动元件下方,其特征在于:该栓柱的第一端设有一环沟,另在离合器的前缘板设有二沟槽,该环沟的内径恰等于该沟槽的宽度,而在沟槽的底部宽度设成较环沟内径略大,使该环沟套入该沟槽中时,呈可略微晃动状态,另在被动元件的第一端设有相对的二开槽,该开槽的二侧形成为二对齿状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陈淑霞
申请(专利权)人:黄陈淑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