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丝起子,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螺丝起子在其本体径向位置一端设容置孔,并在本体横向位置设一控制槽,控制槽与容置孔系为相通,且在本体另端凸伸卡块;该本体固设在手把上; 棘轮旋体,其一端设有上咬合齿及下咬合齿,该上咬合齿及下咬合齿容置在本体的容置孔内; 控制元件,该控制元件容置在本体的容置槽内; 手把,其在径向位置设有容置本体、环齿、小齿轮及套块的容槽,在横向位置设有控制孔; 环齿,其固设在手把的容槽内,环齿内周缘具有环状排列的卡制齿; 小齿轮,其置于环齿与棘轮旋体的下咬合齿间,且二者相啮合。(*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螺丝起子,属于工具类用品。习用之螺丝起子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在其本体10的径向位置一端设适当深度的容置孔101,并于本体10横向位置设一控制槽102,控制槽102与空置孔101系为相通,且于本体10另端凸伸卡块103,以使本体10可固设在手把12上;一棘轮旋体11一端设有咬合齿111,棘输旋体11一端之咬合齿111可容置在本体10的容置孔101内,棘轮旋体11另端设有一套合槽112,以套合各式起子头;控制元件(图未绘出)可容置在本体10的容置槽102内,控制元件可控制棘轮旋体11之咬合齿111,使棘轮旋体11可因控制元件的控制而具正逆转之功效;手把12于径向位置设有一容槽121,以容置本体10,于横向位置设一控制孔122,一般而言,控制孔122内再置放一拨块,拨块可于手把12的外部,控制置于本体10的容置槽102内之控制元件,使控制元件再控制棘轮旋体11,此结构即为习用螺丝起子的基本构造。当组合时,控制元件及棘轮旋体11先予以组合在本体10上,本体10再固设在手把12上,组合后即如图2所示。当棘轮旋体11为顺时针方向旋动时,一般设计均将手把12亦为顺时针旋动,使棘轮旋体11为顺时针方向旋动,当逆时针旋转手把12时,如此即产生棘轮旋体11之咬合齿111与控制元件30之跳齿现象,当跳齿时,逆时针旋动手把12,棘轮旋体11并无法旋动,此即为螺丝起子旋动原理,但此结构却具有下述不足该习用螺丝起子在旋动时虽具有棘轮功效,但欲仅可一方向旋动而另一方向时则产生退齿,因此操作时仅一方向旋动螺合件,其速度并不快,使用不方便。本技术一种螺丝起子,其目的是无论螺丝起子逆时针旋动或顺时针退齿(或顺时针旋动、逆时针退齿)均可逆时针旋动(或均可顺时针旋动)。本技术一种螺丝起子,其主要包含有螺丝起子在其本体径向位置一端设适当深度的容置孔,并在本体横向位置设一控制槽,控制槽与容置孔相通,且在本体另端凸伸卡块,以使本体可固设在手把上;一棘轮旋体一端设有上咬合齿及下咬合齿,该上咬合齿及下咬合齿可容置在本体的容置孔内;控制元件可容置在本体的容置槽内,控制元件可控制棘轮旋体之上咬合齿,使棘轮旋体具有正逆转之功效;手把在径向位置设有一容槽,以容置本体、环齿、小齿轮及套块等元件,在横向位置设一控制孔;一环齿可固设在手把的容槽内,环齿内周缘具有环状排列的卡制齿。一小齿轮置于环齿与棘轮旋体的下咬合齿间,且与二者相啮合;藉此,控制元件即可使棘轮旋体一方向旋动,当反向旋动螺丝起子,亦即控制元件与棘轮旋体退齿时,因环齿系因设在螺丝起子手把上,因此环齿即藉小齿轮而继续传动棘轮,使棘轮亦具同方向旋动,提供一种旋动或跳齿时亦可旋动棘轮旋体之螺丝起子。其中,棘轮旋体另端可为套合槽或直接成型为起子头。其中,手把之控制孔内再置放一拨块,拨块可在手把外部控制置在本体容置槽内之控制元件,使控制元件再控制棘轮旋体。其中,一套块可套合在手把的容槽与本体的剩余空间内,使本体固设在手把上时不致产生晃动。其中,原先如何控制螺丝起子正逆转或单向旋动之各种控制方式再搭配环齿、小齿轮以及在棘轮旋体上多具下咬合齿即可具本技术之功效,因此无论任何之结构只要多具环齿、小齿轮以及在棘轮旋体上多具下咬合齿之结构,均应属本技术之保护范围。本技术一种螺丝起子,其优点是螺丝起子无论逆时针旋动或顺时针退齿时,棘轮旋体均可逆时针旋动,或螺丝起子无论顺时针旋动或逆时针退齿时,棘轮旋体均可顺时针旋动,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本技术具有如下附图图1习用螺丝起子之立体分解图。图2习用螺丝起子组合图。图3本技术螺丝起子之立体分解图。图4本技术螺丝起了组合半剖视图。图5本技术螺丝起子组合图。图6本技术螺丝起子逆时针旋动示意图。图中标号如下10螺丝起子101容置孔 102控制槽103卡块11棘轮旋体111咬合齿 112套合槽12手把121容槽 122控制孔20本体21容置孔 22控制槽 23卡块30棘轮旋体31上咬合齿32套合槽 33下咬合齿40手把41容槽42控制孔50环齿51卡制齿 60小齿轮 70套块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螺丝起子,其主要包含螺丝起子本体20,其径向位置一端设适当深度之容置孔21,并在本体20的横向位置设一控制槽22,控制槽22与容置孔21系为相通,且在本体20另端凸伸卡块23,以使本体20可固设在手把40上。一棘轮旋体30一端设有上咬合齿31及下咬合齿33,该上咬合齿31及下咬合齿33可容置在本体20的容置孔21内,棘轮旋体30另端设有一套合槽32以套合各式起子头;控制元件可容置在本体20的容置槽22内,控制元件可控制棘轮旋体30之上咬合齿31,使棘轮旋体30可因控制元件之控制而具正逆转之功效;手把40在径向位置设有一容槽41,以容置本体20、环齿50、小齿轮60及套块70等元件,在横向位置设一控制孔42,一般而言,控制孔42内再置放一拨块,拨块可在手把40外部控制置在本体20之容置槽22内的控制元件,使控制元件再控制棘轮旋体30,此结构与习用相同,不再赘述;一环齿50可固设在手把40的容槽41内,环齿50内周缘具有环状排列的卡制齿51;一小齿轮60置于环齿50与棘轮旋体30的下咬合齿33之间,且与二者相啮合;一套块70可套合在手把40的容槽41与本体20的剩余空间内,使本体20固设在手把40上时不致产生晃动。当整体组合后,半剖视图即如图4所示,整体即如图5所示。当旋动时,请继续参阅图4所示,因容置在手把40控制孔42内的拨块可控制控制元件,使控制元件再控制棘轮旋体30的上咬合齿31,使棘轮旋体30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动,此旋动方式系为各种习用之控制结构。当棘轮旋体30为顺时针方向旋动时,一般均将手把40亦设计为顺时针旋动,使棘轮旋体30为顺时针方向旋动,当逆时针旋转手把40时,如此即产生棘轮旋体30的上咬合齿31与控制元件30之跳齿现象,当跳齿时,逆时针旋动手把40,因环齿50系固设在手把40上,环齿50亦逆时针旋转,环齿50即藉小齿轮60而传动棘轮旋体30之下咬合齿33,从而使棘轮旋体30旋动,且因小齿轮60的关系,使棘轮旋体30亦具顺时针方向旋动,如图6所示,因此当螺丝起子无论顺时针旋动或逆时针退齿时,棘轮旋体30均可顺时针旋动。本技术最大的优点,请参阅图4及图6所示,当顺时针或逆时针旋动螺丝起子时,因控制元件啮合棘轮旋体30之上咬合齿31,如此即可带动棘轮旋体30一方向之旋转,当退齿时,因控制元件与辣轮旋体30之上咬合齿31分开,旋动时则改由环齿50带动小齿轮60旋动,再由小齿轮60继续旋动棘轮旋体30,因具小齿轮60的关系,使棘轮旋体30亦具同方向之旋动,因此若螺丝起子无论逆时针旋动或顺时针退齿时,棘轮旋体30均可逆时针旋动之,或螺丝起子无论顺时针旋动或逆时针退齿时,棘轮旋体30均可顺时针旋动之,此设计即为本创作最佳之优点。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原先如何控制螺丝起子正逆转或单向旋动之各种控制方式再搭配环齿50、小齿轮60以及在棘轮旋体30上多具下咬合齿33即可具本技术之功效,因此无论任何之结构只要多具环齿60、小齿轮70以及在棘轮旋体30上多具下咬合齿33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木林,
申请(专利权)人:陈木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