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12785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7:1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能够不依赖于轨道的弯曲形状,随着遮板的拉出收纳动作,将安装在遮板的端部的撑杆姿势变更。遮阳板装置包括:一对轨道,渐渐间隔减小地配设;卷绕装置,配设在一对轨道的基端部间;遮板,可相对于卷绕装置拉出收纳;撑杆,安装在遮板的短边侧端部;一对轴,沿着长边方向可移动地分别插入撑杆的两端;以及一对滑轨,沿着一对轨道的可移动地设置并且与一对轴连结。在撑杆的至少一端部侧设置有旋转机构,随着一对滑轨沿着一对轨道移动,受到轴沿着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力,使撑杆姿势变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后窗等所使用的遮阳板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在直线状的拉杆组装部与弯曲的窗端之间进行闭合的车用后窗卷帘。在专利文献I中,导轨从与后架的平面垂直的铅垂部分开始,沿着后窗的侧轮廓,逐渐具有水平分量地延伸。另外,滑件具有细长的结构,使其纵轴与导轨的纵轴一致地移动导轨。而且,滑件和固定在滑件的拉杆组装部在沿着导轨的运动中旋转,若接近窗上端,则设置在拉杆组装部的成形板直立,将直线的拉杆组装部与窗上端之间的间隙闭合。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61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成形板的姿势根据轨道的弯曲形状来控制。因此,会产生由于轨道的形状使成形板无法将间隙较好闭合的情况,或者在姿势变更的中途成形板与其他部件干扰等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能够不依赖于轨道的弯曲形状,随着遮板的拉出收纳动作,将安装在遮板的端部的撑杆姿势变更。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第I形态是一种可遮挡窗户的遮阳板装置,包括:一对轨道,在从基端部向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间隔渐渐减小地配设;卷绕装置,具有可绕轴旋转地被支撑的卷绕轴,配设在所述一对轨道的基端部间;遮板,具有对置的短边侧端部和长边侧端部,所述长边侧端部安装在所述卷绕轴,可相对于所述卷绕装置进行拉出收纳;撑杆,安装在所述遮板的短边侧端部;一对轴,沿着长边方向可移动地分别插入所述撑杆的两端;一对滑轨,可分别沿着所述一对轨道移动地设置,并且分别与所述一对轴连结;以及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撑杆的至少一个端部侧,随着所述一对滑轨沿着所述一对轨道移动,受到所述轴沿着所述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力,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第2形态是第I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所述一对轨道构成为从基端部向前端部的间隔尺寸渐渐减小,使其可沿着梯形窗户的两侧部配设。第3形态是第I或者第2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在所述撑杆设置有盖体,在所述遮板的拉出状态下,盖体将位于所述一对轨道的前端侧的窗户周边部件与所述撑杆之间的间隙挡住,所述旋转机构构成为在所述遮板的拉出状态下,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使得所述盖体将所述窗户周边部件与所述撑杆之间的间隙挡住。第4形态是第1-第3中任意I个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所述遮板构成为可通过形成在窗户周边的安装面板部件的狭缝进行拉出收纳,所述旋转机构构成为在所述遮板的收纳状态下,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使得所述撑杆和所述盖体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安装面板部件的表面配设为同一面状。第5形态是第1-第4中任意I个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所述旋转机构构成为具有:突出部,设置在所述撑杆的内周部和所述轴的外周部的任意一个上;以及引导凹部,设置在所述撑杆的内周部和所述轴的外周部的任意另一个上,借助于所述一对轨道的间隔的变动,若所述轴在所述撑杆内沿着其长边方向移动,则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引导凹部滑接,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第6形态是第5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所述引导凹部包含螺旋槽状部分。第7形态是第1-第6中任意I个形态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所述遮板构成为可通过形成在所述窗户周边的安装面板部件的狭缝进行拉出收纳,设置有侧盖,在所述遮板的收纳状态下,侧盖在所述撑杆和所述盖体的至少一个两端部外侧将所述狭缝的两端部可开闭地挡住。专利技术的效果 根据第I形态,能够随着所述一对滑轨沿着所述一对轨道移动,受到所述一对滑轨的间隔变动的力,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因此,能够不依赖于轨道的弯曲形状等,随着遮板的拉出收纳动作,将安装在遮板的端部的撑杆姿势变更。根据第2形态,由于能够将一对轨道沿着梯形窗户的两侧部配设,因此能使一对轨道不显眼。根据第3形态,在遮板的拉出状态下,盖体能够将撑杆与窗户周边部件之间的间隙挡住,更可靠地抑制来自外部的光的进入。根据第4形态,在所述遮板的收纳状态下,由于所述撑杆和所述盖体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安装面板部件的表面配设为同一面状,因此外观较好。根据第5形态,由于能够利用轴的移动和引导凹部的形状来使撑杆旋转,因此能够将安装在遮板的端部的撑杆以更自由的形态进行姿势变更。根据第6形态,通过用螺旋槽状部分来引导突出部,在遮板的拉出时和收纳时这两种情况,能够使撑杆姿势变更。根据第7形态,能够进一步将拉出遮板的狭缝完全闭塞。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拉出了遮板的状态下的遮阳板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收纳遮板的状态下的遮阳板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撑杆根据遮板的拉出而进行姿势变更的形态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旋转机构的概要立体图。图5是示出旋转机构的概要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5的概要放大图。图7是旋转机构的概要分解剖视图。图8是示出轴的插入移动中的突出部与引导凹部的关系的说明图。图9是图8的IX-1X线截面的概要图。图10是示出轴的插入移动中的突出部与引导凹部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1是图10的X1-XI线截面的概要图。图12是示出轴的插入移动中的突出部与引导凹部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3是图12的XII1-XIII线截面的概要图。图14是示出侧盖部分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侧盖部分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侧盖部分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随着遮板被卷绕收纳,侧盖被闭合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8是示出随着遮板被卷绕收纳,侧盖被闭合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9是示出随着遮板被卷绕收纳,侧盖被闭合的动作的说明图。图20是示出随着遮板被卷绕收纳,侧盖被闭合的动作的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遮阳板装置。<遮阳板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拉出了遮板40的状态的遮阳板装置20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收纳遮板40的状态的遮阳板装置20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撑杆50根据遮板40的拉出而进行姿势变更的形态的说明图。作为本遮阳板装置20的适用对象,设想为车辆的后窗10。即,在车辆的后方设置有梯形(更具体而言为等腰梯形)的后窗10。在后窗10的下方设置有安装面板部件12 (也称为后窗台),在后窗10的两侧方设置有框部件14 (也称为柱),在后窗10的上方设置有顶部16。本遮阳板装置20安装在所述安装面板部件12的内部。而且,通过在安装面板部件12形成的狭缝12S拉出遮板40,能够将后窗10遮挡。另外,本遮阳板装置20的适用对象不限于车辆的后窗10,也可以是车辆的天窗、侧窗等各种窗。另外,后窗10不需要是梯形,也可以是方形等其他形状。遮阳板装置20包括一对轨道22、卷绕装置30、遮板40、撑杆50、一对轴61、一对滑轨70、旋转机构60。一对轨道22形成为由金属等形成的长条部件,在内部形成有可引导滑轨70的引导槽22g。引导槽22g朝向一对轨道22之间开口。一对轨道22可以以直线状延伸,也可以在能够可移动地支撑滑轨70的范围内弯曲。此处,一对轨道22形成为弯曲的长条形状,以向后窗10侧略微鼓起。另外,一对轨道22从基端部向前端部间隔尺寸渐渐减小地配设。此处,通过一对轨道的基端部固定在卷绕装置30的两端部,从基端部向前端部间隔尺寸渐渐减小地配设。而且,能够将一对轨道22沿着梯形的后窗的两侧部配设。卷绕装置30具有可绕轴线旋转地被支撑的卷绕轴32。此处,卷绕轴32的两端侧被支架38可旋转地支撑,配设在所述一对轨道22的基端部间。此外,支架38被沿着卷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遮挡窗户的遮阳板装置,包括:一对轨道,从基端部向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间隔渐渐减小地配设;卷绕装置,具有可绕轴旋转地被支撑的卷绕轴,配设在所述一对轨道的基端部间;遮板,具有对置的短边侧端部和长边侧端部,所述长边侧端部安装于所述卷绕轴,可相对于所述卷绕装置进行拉出收纳;撑杆,安装在所述遮板的短边侧端部;一对轴,沿着长边方向可移动地分别插入所述撑杆的两端;一对滑轨,可分别沿着所述一对轨道移动地设置,并且分别与所述一对轴连结;以及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撑杆的至少一个端部侧,随着所述一对滑轨沿着所述一对轨道移动,受到所述轴沿着所述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力,使所述撑杆姿势变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坚田真史
申请(专利权)人: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