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桂林专利>正文

一种换热板组及其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05145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6 1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涉及一种换热板组及其板式换热器。通过换热板组简化水道结构,降低水流阻力,提高换热效率;一种换热板组,由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叠合而成,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对应地设有成排均布的凹凸体,第一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下凹面与第二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上凸面之间形成凹凸状的水道,每排水道之间形成水流回路;同时还提供了一种由该换热板组叠加构成的板式换热器,降低水流经水道时的阻力,提高水与气热交换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气热水器上使用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钎焊后在板片之间直接形成凹凸状的水道和气道,流动阻力小,换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涉及一种换热板组及其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大、使用安全可靠的换热设备。目前燃气热水器所使用的板式换热器,为了增大水与气体的换热面积,将两块对应设置有凹凸坑状物的换热板片贴合并钎焊形成密闭的凹凸坑状流道(即水道)而构成换热板组,再将若干换热板组叠加构成板式换热器,并且在相邻的换热板组之间形成凹凸坑状流道(即气道)。使用时,火排位于气道的一侧,通入火排的燃气燃烧后产生的热气流从相邻换热板组之间的气道流入,同时待加热的水流在换热板组内的水道流动,从而实现气道与水道之间的热交换过程。然而,该凹凸坑状的水道结构复杂且水阻较大,降低了水与气热交换的稳定性,从而影响了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气热水器上使用的换热板组,简化水道结构,降低水流阻力,提高换热效率;同时还提供了一种由该换热板组制成的板式换热器,降低水流经水道时的阻力,提闻水与气热交换的稳定性,从而提闻换热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种换热板组,由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叠合而成,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对应地设有成排均布的凹凸体,第一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下凹面与第二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上凸面之间形成凹凸状的水道,每排水道之间形成水流回路。第一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下凹面与第二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上凸面之间具有间隙,没有通过钎焊进行贴合,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的的叠合处钎焊封闭,从而形成凹凸状的水道,该水道按照成排均布的凹凸体一排排分布,每排水道之间连通形成水流回路。水流从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之间凹凸状的水道流过,凹凸体不仅增大了换热面积、还增加了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的强度,同时凹凸状的水道还起到了导流作用,并且使得水道结构简单,降低了水阻,提高了换热效率。上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相邻两排凹凸体之间对应地设有肋条,第一换热板片的肋条与第二换热板片的肋条贴合,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的肋条贴合处与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的板片叠合处之间设有连通孔,每排水道之间通过连通孔形成水流回路。上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最外侧的两排凹凸体的中心处分别对应地设有连通的水道进口和连通的水道出口,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水道进口和水道出口分别与凹凸状的水道相通。将水道进口和水道出口应用于板式换热器,实现待加热水流从水道进口流入,换热完成后热水从水道出口流出。由上述换热板组叠加而成板式换热器,换热板组由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叠合而成,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对应地设有成排均布的凹凸体,第一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下凹面与第二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上凸面之间形成凹凸状的水道,每排水道之间形成水流回路;相邻换热板组的第一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上凸面与第二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下凹面间隔地贴合形成凹凸状的气道。为了使水流从上述板式换热器流入,并通过热交换过程加热后流出,相邻换热板组的水道进口和水道出口分别对应连通,并且板式换热器最外侧的水道进口和水道出口交错地封闭。经过换热板组的叠加,水道进口和水道出口叠合成一个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冷水从水道进口进入进水通道,并分别流入每个换热板组的凹凸状的水道与进入凹凸状的气道的热气流进行热交换,再流入出水通道经水道出口将热水输出。上述板式换热器使用时,火排位于气道的一侧,通入火排的燃气燃烧后产生的热气流从气道流入,由于相邻换热板组的第一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上凸面与第二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下凹面间隔地钎焊贴合,而不是全部钎焊贴合,增大了气道的流动范围,使得热气流气阻减小、流速加快,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待加热的水流在凹凸状的水道流动,从而实现气道与水道之间的热交换过程。换热板组的两侧分别通过侧挡气板连接,使得热气流流过气道时能够集中于换热板组之间,有效地利用了热源,同时无需以螺栓固定,加工和装配非常简单。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钎焊后在板片之间直接形成凹凸状的水道和气道,流动阻力小,换热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换热板组的立体图;图2是换热板组的爆炸图;图3是板式换热器的立体图;图4是板式换热器的仰视图;图5是图4的A处放大图;图6是图4的A-A剖视图;图7是图4的B-B剖视图;图8是图7的B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换热板组;2_第一换热板片;3_第二换热板片;4-凹凸体;5-肋条;6-肋条贴合处;7-板片叠合处;8-连通孔;9-下凹面;10-上凸面;11-水道;12-水道进口 ;13_水道出口 ;14_侧挡气板;15_板式换热器;16_气道;17_水流方向;18-气流方向。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6、7、8所示,换热板组I由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叠合而成,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上对应地设有成排均布的凹凸体4以及相邻两排凹凸体4之间对应地设有肋条5,第一换热板片2的肋条5与第二换热板片3的肋条5贴合,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的肋条贴合处6与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的板片叠合处7之间设有连通孔8,第一换热板片2上凹凸体4的下凹面9与第二换热板片3上凹凸体4的上凸面10之间具有间隙,没有通过钎焊进行贴合,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的板片叠合处7钎焊封闭,从而形成凹凸状的水道11,水道11按照成排均布的凹凸体4 一排排分布,每排水道11之间通过连通孔8形成水流回路;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最外侧的两排凹凸体4的中心处分别对应地设有连通的水道进口 12和连通的水道出口 13,水道进口 12和水道出口 13分别与凹凸状的水道11相通。如图3、4、5、6、7、8所示,将换热板组I叠加并通过侧挡气板14连接至换热板组I的两侧,从而构成了板式换热器15,相邻换热板组I的第一换热板片2上凹凸体4的上凸面10与第二换热板片3上凹凸体4的下凹面9间隔地贴合形成凹凸状的气道16,相邻换热板组I的水道进口 12和水道出口 13分别对应连通,并且最外侧的两个换热板组1,其中顶部换热板组I上第一换热板片2的水道进口 12封闭,底部换热板组I上第二换热板片3的水道出口 13封闭,由于换热板组I的叠加,水道进口 12叠合形成了柱状的进水通道,水道出口 13叠合形成了柱状的出水通道。板式换热器15使用时,火排位于气道16的一侧,通入火排的燃气燃烧后产生的热气流从气道16沿气流方向18流入,由于相邻换热板组I的第一换热板片2上凹凸体的上凸面10与第二换热板片3上凹凸体4的下凹面9间隔地钎焊贴合,而不是全部钎焊贴合,增大了气道16的流动范围,使得热气流气阻减小、流速加快,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冷水从底部换热板组I上第二换热板片3的水道进口 12流入,经柱状的进水通道分别流入每层换热板组I的水道11,并在水道11内沿水流方向17流过且与通入气道16的热气流进行热交换,加热后的热水流入经柱状的出水通道,并从顶部换热板组I上第一换热板片2的水道出口 13流出。凹凸体4不仅增大了换热面积、增加了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的强度,还起到了导流作用,并且使得水道结构简单,降低了水阻,提闻了换热效率。显然,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所作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板组,由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叠合而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对应地设有成排均布的凹凸体,第一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下凹面与第二换热板片上凹凸体的上凸面之间形成凹凸状的水道,每排水道之间形成水流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桂林胡纳江
申请(专利权)人:胡桂林 胡纳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