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桂林专利>正文

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及热水器、壁挂炉、商用锅炉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35212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4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它包括:第一分流端板体;其形成第一液体连通口部以及分配流路;第二分流端板体;其与第一分流端板体之间通过换热管组相连接,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第二液体连通口部;在该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对接所述分配流路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液槽;所述分配流路包括多个中间支流路和间隔设于中间支流路的侧边流路,所述第一液体连通口部设于所述分配流路上;第一隔板;其连接于第一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以使第一分流端板体形成液体密封的分配流路,实现液体经过中间支流路和侧边流路相互换流;第二隔板;其连接于第二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所述换热管组借助于所述通液槽形成多层隔离的液体分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通常涉及一种燃气热水设备使用的热交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应用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的热水器、壁挂炉、商用锅炉。【
技术介绍
】据市场调查和专利检索,发现现有应用于热水器、壁挂炉等热水加热装置中的热交换器大多为紫铜或无氧铜材料制成的多个弯曲的管道和供弯弯曲的管道穿设的多排翅片组成,换热面积小、效率低,这样结构在热水器上应用,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4880737U),其公开了一种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包括燃烧室、运身管、热水出水管和冷水进水管,换热器包括紫铜或无氧铜材料制成的换热管和翅片,换热器设置在燃烧换热室的上部,冷水进水管与运身管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运身管和冷水进水管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运身管和紫铜或无氧铜材料制成的换热管的进水端焊接。所述冷水进水管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处于燃烧换热室下部的高温区,易腐蚀、结水垢;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利用耐腐蚀的特性,防止因腐蚀漏水,延长了使用寿命;冷水进水管采用这样的材质因其首先接触水,对腐蚀水质进行一过滤作用。采用这样的结构,不仅保持了原有特性,而且延长了使用寿命。但,其结构复杂、液体换热的单向流动吸热,水温不稳定,热量不能充分地吸收利用,就成极大能源浪费。为了克服上述的问题,我们研制了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及热水器、壁挂炉、商用锅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及热水器、壁挂炉、商用锅炉,它结构简单、紧凑,换热效率高,制造方便,组装快捷,通有效增大换热面积,能有效使冷热水得到更全面的混流使水温升温稳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它包括:第一分流端板体;其形成第一液体连通口部以及分配流路;第二分流端板体;其与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之间通过换热管组相连接,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第二液体连通口部;在该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对接所述分配流路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液槽;所述分配流路包括多个中间支流路和间隔设于中间支流路的侧边流路,所述第一液体连通口部设于所述分配流路上;第一隔板;其连接于第一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以使第一分流端板体形成液体密封的分配流路,实现液体经过中间支流路和侧边流路相互换流;第二隔板;其连接于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所述换热管组借助于所述通液槽形成多层隔离的液体分配。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竖向换热管、夹设于相领两竖向换热管之间的换热翅片板和设于竖向换热管两侧的边框连接管。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边框连接管与侧板密封连接以形成多条液流通道。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第二分流端板体和换热管组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与第二分流端板体相对设置,它们两侧边缘连接侧板以形成矩形体状的框架,所述换热管组装设于框架内以形成燃烧室。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换热管具有椭圆形的通腔。同一构思下,本专利技术带提供一种热水器,它包括上述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壁挂炉,它包括上述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商用锅炉,它包括上述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它结构简单、紧凑,换热效率高,制造方便,组装快捷,通有效增大换热面积,能有效使冷热水得到更全面的混流使水温升温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展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分流端板体;其形成第一液体连通口部以及分配流路;第二分流端板体;其与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之间通过换热管组相连接,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第二液体连通口部;在该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对接所述分配流路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液槽;所述分配流路包括多个中间支流路和间隔设于中间支流路的侧边流路,所述第一液体连通口部设于所述分配流路上;第一隔板;其连接于第一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以使第一分流端板体形成液体密封的分配流路,实现液体经过中间支流路和侧边流路相互换流;第二隔板;其连接于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所述换热管组借助于所述通液槽形成多层隔离的液体分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纳江
申请(专利权)人:胡桂林胡纳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