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98302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热工设备技术领域,提出一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所提出的一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包括有双曲线结构的通风筒(1)、复合型闭式冷却器和进风格栅;所述的复合型闭式冷却器由空冷翅片管束(8)、蒸发换热管束(10)和对应蒸发换热管束设置的喷淋管(9)、收水系统(11)和集水池(6)构成;所述的空冷翅片管束(8)与被冷却介质连通,所述的蒸发换热管束(10)位于所述空冷翅片管束(8)的下方并通过连接管与空冷翅片管束(8)连通;所述蒸发换热管束上安装有介质出口接管(1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冷却效率,消除了空冷塔因夏季尖峰工况能力不足的缺点,大大减小了冷却装置的占地面积和初期投资,降低了运行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热工设备
,主要涉及一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
技术介绍
间接空冷装置是热工换热设备的一种,广泛应用于能源系统、动力工程、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特别是在发电厂系统,蒸汽通过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后产生的乏汽蒸汽进入凝汽器内进行凝结,凝汽器通过一个密闭的间接水冷却系统将乏汽凝结热量带走,密闭的冷却水通过全钢制散热器和空冷塔将热量散入大气;此系统被称作哈蒙系统,其中全钢制散热器和空冷塔被称作间接空冷冷却塔,其工作原理是冷却水通过全钢钢制散热器将热量散到空冷塔内,空冷塔为双曲线结构;双曲线结构的空冷塔靠空气动力循环原理将热风排出塔体,形成风动力循环。由于整个冷却系统采用的是空冷冷却,环境温度直接影响到冷却效果,为满足夏季冷却负荷,此装置规模巨大,在秋冬季节由于环境温度很低,运行过程中还要进行防冻保护,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相对很高;其另一不足是在夏季尖峰温度时段,由于冷却效果下降会导致汽轮机被压升高,从而导致电力发电效率降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总体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本技术为完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所述的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包括有双曲线结构的通风筒、复合型闭式冷却器和进风格栅;所述的复合型闭式冷却器由空冷翅片管束、蒸发换热管束和对应蒸发换热管束设置的喷淋管、收水系统和集水池构成;所述的空冷翅片管束与被冷却介质连通,所述的蒸发换热管束位于所述空冷翅片管束的下方并通过连接管与空冷翅片管束连通;所述喷淋管位于所述蒸发换热管束的上方并对应蒸发换热管束设置;所述蒸发换热管束上安装有介质出口接管;所述复合型闭式冷却器通过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双曲线结构的通风筒内;使通过介质进口接管进入的被冷却介质在空冷翅片管束内进行空气冷却,经过空气冷却的被冷却介质在喷淋水和蒸发换热管束的作用下进行蒸发水冷却,蒸发过程中产生的湿热空气通过通风筒的自抽功能排出。所述空冷翅片管束的两端均与被冷却介质连通。所述蒸发换热管束两端进口分别与所述空冷翅片管束两端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空冷翅片管束的四周设有挡风板,保证了换热管表面通风量。所述的进风格栅设置在所述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的下部。所述的进风格栅采用可调整进风量的百叶窗。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采用空冷换热、蒸发换热和双曲线自然通风塔的有效复合,最大限度提高了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消除间接空冷塔因夏季尖峰工况能力不足的缺点,可大大减小冷却装置吖的占地面积,减少初期投资,降低运行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复合型闭式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侧视图。图中:1、通风筒,2、复合型闭式冷却器,3、支撑框架,4、百叶窗,5、上水管道,6、集水池,7、介质进口接管,8、空冷翅片管束,9、喷淋管,10、蒸发换热管束,U、收水系统,12、介质出口接管,13、挡风板,14、收水系统固定横撑。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所述的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包括有双曲线结构的通风筒1、复合型闭式冷却器2、百叶窗4等。结合图2的复合型闭式冷却器进行详述,所述复合型闭式冷却器由空冷翅片管束8、蒸发换热管束10和对应蒸发换热管束设置的喷淋管9、收水系统11构成;所述的空冷翅片管束8的两端均与被冷却介质连通,使通过介质进口接管7进入的被冷却介质在空冷翅片管束8内进行空气冷却;所述的蒸发换热管束10位于所述空冷翅片管束8的下方,所述蒸发换热管束10的两端进口分别与所述空冷翅片管束8的两端出口连通,所述喷淋管9位于所述蒸发换热管束的上方并对应蒸发换热管束设置;喷淋管9内的喷淋水均匀的喷洒在蒸发换热管束10上,蒸发带走蒸发换热管束内热量,使经过空气冷却的被冷却介质在喷淋管9和蒸发换热管束10的作用下进行蒸发换热;所述蒸发换热管束10上安装有介质出口接管12 ;所述复合型闭式冷却器通过支撑框架3设置在所述双曲线结构的通风筒I内,在蒸发过程中产生的湿热空气通过通风筒I的自抽功能排出。所述蒸发换热管束10的下部设置有既能够通风又能够稳定的对喷淋水进行收集的收水系统11 ;所述收水系统11设置若干个V型槽,向集水池6方向有倾斜,保证喷淋下来的水靠自重汇集至集水池6,所述的V型槽为三角叉排布置,所述收水系统11设置不低于两根的固定横撑14来保证收水系统的稳定性。所述空冷翅片管束的四周设有挡风板13,保证了换热管表面通风量。所述的进风格栅设置在所述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的下部;所述的进风格栅设置在所述通风筒I的下部;所述的进风格栅采用可调整进风量的百叶窗4。本技术为加以说明内容,均为现有技术结构。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被冷却介质从介质进口接管7进入空冷翅片管束8内,在空冷翅片管束8内对被冷却介质进行空气冷却;然后被冷却介质进入蒸发换热管束10内,在喷淋管9的作用下,喷淋水均匀的洒落在蒸发换热管束10上,靠蒸发吸热带走蒸发换热管束10内的介质热量,洒落的喷淋水通过收水系统进行收集,进入集水池进行循环使用;冷却后的介质通过介质出口接管12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所述的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包括有双曲线结构的通风筒(1)、复合型闭式冷却器(2)、进风格栅;所述的复合型闭式冷却器由空冷翅片管束(8)、蒸发换热管束(10)和对应蒸发换热管束设置的喷淋管(9)、收水系统(11)和集水池(6)构成;所述的空冷翅片管束(8)与被冷却介质连通,所述的蒸发换热管束(10)位于所述空冷翅片管束(8)的下方并通过连接管与空冷翅片管束(8)连通;所述喷淋管(9)位于所述蒸发换热管束(10)的上方并对应蒸发换热管束(10)设置;所述蒸发换热管束上安装有介质出口接管(12);所述复合型闭式冷却器通过支撑框架(14)设置在所述双曲线结构的通风筒(1)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所述的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包括有双曲线结构的通风筒(I)、复合型闭式冷却器(2)、进风格栅;所述的复合型闭式冷却器由空冷翅片管束(8 )、蒸发换热管束(10 )和对应蒸发换热管束设置的喷淋管(9 )、收水系统(11)和集水池(6)构成;所述的空冷翅片管束(8)与被冷却介质连通,所述的蒸发换热管束(10)位于所述空冷翅片管束(8)的下方并通过连接管与空冷翅片管束(8)连通;所述喷淋管(9)位于所述蒸发换热管束(10)的上方并对应蒸发换热管束(10)设置;所述蒸发换热管束上安装有介质出口接管(12);所述复合型闭式冷却器通过支撑框架(14)设置在所述双曲线结构的通风筒(I)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复合型间接空冷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空冷翅片管束(8)的两端均与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宏亮杜少旭李卫金元勇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隆华传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