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丝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5213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喷丝板结构,喷丝板上设置多个喷丝孔,喷丝板进料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呈同心圆的导流槽,导流槽截面呈圆弧形,喷丝孔沿导流槽均匀分布,喷丝板进料面中部为圆锥面。各个相邻导流槽之间为圆弧过渡面,最外侧导流槽外侧上部为一圆台面。该喷丝板避免了常规导流槽所形成的死角,降低了纺丝液在喷丝孔入口区获得的弹性能,减少纺丝液和喷丝板平面所产生的漩涡流,从而显著提升了纺丝液的纺丝势能、改善了纺丝液的流动性;同时也减少板前网和喷丝板背面的接触面,从而明显缩短了纺丝液的停留时间;进而最大限度避免了纺丝液的降解和炭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纺织化纤领域的设备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喷丝板结构
技术介绍
喷丝板是纺织化纤行业中常用的产品,由于纺丝液粘度高、流动性差,现有技术的喷丝板I如图3所示,其在导流槽3处容易形成死角,熔融的纺丝液与喷丝板平面之间产生漩涡流,纺丝液势能低,流动性差,纺丝液在喷丝板处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发生降解或炭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喷丝质量,有效避免纺丝液降解、炭化的喷丝板结构。为实现本技术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喷丝板结构,喷丝板上设置多个喷丝孔,喷丝板进料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呈同心圆的导流槽,导流槽截面呈圆弧形,喷丝孔沿导流槽均匀分布,喷丝板进料面中部为圆锥面。各个相邻导流槽之间为圆弧过渡面,最外侧导流槽外侧上部为一圆台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圆锥面角度a为165-175度。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圆台面与喷丝板出料面之间的夹角为55-65度。作为优选方案:圆锥面顶部低于喷丝板进料面的距离b为l_2mm。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喷丝板避免了常规导流槽所形成的死角,降低了纺丝液在喷丝孔入口区获得的弹性能,减少纺丝液和喷丝板平面所产生的漩涡流,从而显著提升了纺丝液的纺丝势能、改善了纺丝液的流动性;同时也减少板前网和喷丝板背面的接触面,从而明显缩短了纺丝液的停留时间;进而最大限度避免了纺丝液的降解和炭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喷丝板的结构示意图。1、喷丝板;2、喷丝孔;3、导流槽;4、圆锥面;5、圆弧过渡面;6、圆台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根据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喷丝板结构,喷丝板I上设置多个喷丝孔2,喷丝板I进料面设置有两个呈同心圆的导流槽3,导流槽3截面呈圆弧形,喷丝孔2沿导流槽3均匀分布,喷丝板I进料面中部为圆锥面4。圆锥面外周延伸至靠内侧的导流槽3边缘处,圆锥面4角度a为170度,两个导流槽3之间为圆弧过渡面5,最外侧导流槽3外侧上部为一圆台面6,圆台面6与喷丝板I出料面之间的夹角为60度。圆锥面4顶部低于喷丝板I进料面的距离b为1mm。所述的圆锥面4、两个导流槽3、圆弧过渡面5及圆台面6构成如图2所示的截面为驼峰形状的导流结构。喷丝板I使用过程中,纺丝液沿着圆锥面4流动,势能转化为动能,纺丝液的流动性得到改善;同时与喷丝板I连接的板前网和喷丝板I进料面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明显缩短了纺丝液的停留时间;进而最大限度避免了纺丝液的降解和炭化。相比图3所示现有技术的喷丝板结构,消除了喷丝板I进料面中部与导流槽3过渡位置产生死角的缺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丝板结构,喷丝板上设置多个喷丝孔,喷丝板进料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呈同心圆的导流槽,导流槽截面呈圆弧形,喷丝孔沿导流槽均匀分布,其特征在于:喷丝板进料面中部为圆锥面;各个相邻导流槽之间为圆弧过渡面,最外侧导流槽外侧上部为一圆台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丝板结构,喷丝板上设置多个喷丝孔,喷丝板进料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呈同心圆的导流槽,导流槽截面呈圆弧形,喷丝孔沿导流槽均匀分布,其特征在于:喷丝板进料面中部为圆锥面;各个相邻导流槽之间为圆弧过渡面,最外侧导流槽外侧上部为一圆台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秀蓉
申请(专利权)人:浦江鑫远喷丝板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