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用途净化柱端盖,包括盖体,在盖体上设置进、出水口和至少两组集成孔组,每一组集成孔组包括净化柱进、出水孔,选定的第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与盖体进水口连通,前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与后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连通,最末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与盖体出水口连通,集成孔组各孔的内孔口之间通过位于盖体内部相互独立的水路孔相通,同一集成孔组各孔的外孔口均与盖体同一端的外界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净化柱的连通水路设置在一整块净化柱端盖内,从而使净化柱之间的连通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连通水路通过端盖内部的孔洞实现,各水路孔之间不易漏水,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等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水质净化
,具体地讲,特别涉及一种净化柱的端盖。
技术介绍
目前,水质净化一般需要使用多个净化柱,根据需要各净化柱的进出水口之间用软管连通,构成净化水路。以上净化水路中软管的连通装拆麻烦、操作复杂、费时费力,并且软管管路长、接头多,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存在漏水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净化柱连通水路的多用途净化柱端盖。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用途净化柱端盖,包括盖体(I),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I)上设置有盖体进水口(Ia)和盖体出水口(Ib),并且在盖体(I)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集成孔组,每一组集成孔组包括净化柱进水孔(Id)和净化柱出水孔(Ie),选定的第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Id)与盖体进水口(Ia)相连通,前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Ie)与后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Id)相连通,最末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Ie)与盖体出水口(Ib)相连通,所述集成孔组各孔的内孔口之间通过水路孔(Ig)相通,该水路孔(Ig)位于盖体(I)内部,且各水路孔(Ig)相互独立,属于同一组集成孔组各孔的外孔口均与盖体(I)同一端的外界相通。本技术通过将净化柱的连通水路设置在一整块净化柱端盖内,从而取代原来的软管,使用时只需将各净化柱固定连接在端盖上相应孔组所在的位置,即可方便快捷地连通各净化柱,并且连通水路通过端盖内部的孔洞实现,各水路孔之间不易漏水,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在所述盖体(I)上设置有盖体排污口(Ic),至少一组所述集成孔组中设置有净化柱排污孔(If),该净化柱排污孔(If)的内孔口与盖体排污口(IC)相连通,净化柱排污孔(If)的外孔口与所属集成孔组中其他外孔口所在端面的外界相通。由于净化柱滤芯的种类不同,有的净化柱滤芯上有排污口,所以在多用途净化柱端盖的盖体上设置盖体排污口,在相应的集成孔组中设置净化柱排污孔,并形成排污水路,从而使本技术针对带不同种类滤芯的净化柱均适用。或者,在盖体上设置盖体排污口,在所有的集成孔组中均设置净化柱排污孔,并形成排污水路,针对不同的净化柱,只需将相应集成孔组中不使用的净化柱排污孔堵住即可实现不同净化柱的连通和排污。所有所述集成孔组各孔的外孔口均位于盖体(I)的同一端面,在连接净化柱时,所有的净化柱均紧凑排列在盖体的同一端面,从而使多用途净化柱端盖与水质净化设备中其他构件的配合更加优化,并且整体结构更加简洁、美观。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在所述盖体(I)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座(Ih),该安装座(Ih)的数目与集成孔组的组数相等,并且安装座(Ih)与集成孔组一一对应;所述安装座(Ih)为环形,并突出于盖体(I)的端面,该安装座(Ih)的内孔与对应的集成孔组相通,且安装座(Ih)内孔的孔壁设置有螺纹。安装座的设置使多用途净化柱端盖能更加便捷地连接净化柱。所述安装座(Ih)与盖体(I)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加工制作容易,生产成本低,并能使安装座结实、牢固。作为另一种优化方案,在所述盖体(I)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凹槽(Ii),该安装凹槽(Ii)的数目与集成孔组的组数相等,并且安装凹槽(Ii)与集成孔组一一对应;所述安装凹槽(Ii)为圆形,集成孔组各孔的外孔口在对应安装凹槽(Ii)的槽底,并且安装凹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螺纹。在盖体上设置连接净化柱的安装凹槽,结构简单、紧凑,在有利于净化柱装配的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净化柱的连通水路设置在一整块净化柱端盖内,从而使净化柱之间的连通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连通水路通过端盖内部的孔洞实现,各水路孔之间不易漏水,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后视图。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包括盖体1,该盖体I为方形,在盖体I的前端侧面上从左往右依次设置有盖体进水口 la、第一盖体排污口 lc、盖体出水口 Ib和第二盖体排污口 lc。在盖体I上设有四组集成孔组,该集成孔组呈方阵排列。所述每一组集成孔组均由净化柱进水孔Id、净化柱出水孔Ie和净化柱排污孔If组成,净化柱进水孔Id、净化柱出水孔Ie和净化柱排污孔If在各自集成孔组中在一条直线上从左往右依次排列。所述集成孔组的各孔均为竖直设置的圆形柱状孔,其下端贯通至盖体I的下端面形成外孔口,其上端位于盖体内部为内孔口。靠近盖体进水口 Ia的集成孔组为第一级集成孔组,所述第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Id的内孔口与盖体进水口 Ia之间由水路孔Ig连通,所述第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Ie的内孔口与第二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Id之间由水路孔Ig连通,所述第二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Ie的内孔口与第三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Id之间由水路孔Ig连通,所述第三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Ie的内孔口与第四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Ie之间由水路孔Ig连通,所述第四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Ie的内孔口与盖体出水口 Ib之间由水路孔Ig连通,所有水路孔Ig相互独立,且均位于盖体I的内部。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排污孔If的内孔口与第一盖体排污口 Ic之间由水路孔Ig连通,所述第二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排污孔If的内孔口与第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排污孔If的内孔口之间由水路孔Ig连通;所述的第四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排污孔If的内孔口与第二盖体排污口 Ic之间由水路孔Ig连通,所述第三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排污孔If的内孔口与第四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排污孔If的内孔口之间由水路孔Ig连通,所有水路孔Ig相互独立,且均位于盖体I的内部。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盖体I上设置有四个安装座Ih,该安装座Ih与集成孔组一一对应;所述安装座Ih为圆环形,并突出于盖体I的下端面,该安装座Ih的内孔与对应的集成孔组相通,且安装座Ih内孔的孔壁设置有螺纹。所述安装座Ih与盖体I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实施例2: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所述盖体I上设置有四个安装凹槽li,该安装凹槽Ii与集成孔组一一对应;所述安装凹槽Ii为圆形,集成孔组各孔的外孔口在对应安装凹槽Ii的槽底,并且安装凹槽Ii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螺纹。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实施例3:如图5所示,本技术包括盖体1,该盖体I为长方形,在盖体I的前端侧面上从左往右依次设置有盖体进水口 Ia和盖体排污口 lc,在盖体I的后端侧面上中间位置设置有盖体出水口 lb。在盖体I上设有前后两个集成孔组,每一组集成孔组均由净化柱进水孔Id、净化柱出水孔Ie和净化柱排污孔If组成,各组中的净化柱进水孔Id、净化柱出水孔Ie和净化柱排污孔If分别在一条直线上从左往右依次排列。所述集成孔组的各孔均为竖直设置的圆形柱状孔,其下端贯通至盖体I的下端面形成外孔口,其上端位于盖体内部为内孔口。靠近盖体进水口 Ia的集成孔组为第一级集成孔组,所述第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Id的内孔口与盖体进水口 Ia之间由水路孔Ig连通,所述第一级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途净化柱端盖,包括盖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1)上设置有盖体进水口(1a)和盖体出水口(1b),并且在盖体(1)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集成孔组,每一组集成孔组包括净化柱进水孔(1d)和净化柱出水孔(1e),选定的第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1d)与盖体进水口(1a)相连通,前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1e)与后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1d)相连通,最末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1e)与盖体出水口(1b)相连通,所述集成孔组各孔的内孔口之间通过水路孔(lg)相通,该水路孔(lg)位于盖体(1)内部,且各水路孔(1g)相互独立,属于同一组集成孔组各孔的外孔口均与盖体(1)同一端的外界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用途净化柱端盖,包括盖体(I),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I)上设置有盖体进水口(Ia)和盖体出水口(Ib),并且在盖体(I)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集成孔组,每一组集成孔组包括净化柱进水孔(Id)和净化柱出水孔(Ie),选定的第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Id)与盖体进水口(Ia)相连通,前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Ie)与后一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进水孔(Id)相连通,最末级集成孔组的净化柱出水孔(Ie)与盖体出水口(Ib)相连通,所述集成孔组各孔的内孔口之间通过水路孔(Ig)相通,该水路孔(Ig)位于盖体(I)内部,且各水路孔(Ig)相互独立,属于同一组集成孔组各孔的外孔口均与盖体(I)同一端的外界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净化柱端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I)上设置有盖体排污口(Ic),至少一组所述集成孔组中设置有净化柱排污孔(If),该净化柱排污孔(If)的内孔口与盖体排污口(Ic)相连通,净化柱排污孔(If)的外孔口与所属集成孔组中其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莹陈,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颐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