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华亭专利>正文

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93849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包括固定支座,第一支架,辅助轮及拉簧,所述固定支座与所述电动自行车的车架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座间相枢轴连接,所述拉簧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固定支座间,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固定支座间通过所述拉簧实现助推装置在正常骑行位置和助推位置间的切换,所述辅助轮设于第一支架另一端的末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的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强,便于拆卸等优点,且该助推装置可广泛应用在各类电动自行车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自行车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坏胎后的助推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行业也在大力发展,路上的车流量越来越多,城市交通越来越堵。正因如此,电动自行车一出现就得到迅猛发展,其不仅小型便捷,还节能环保,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出行的主流工具之一。然而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其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般电动自行车的重量达几十公斤,在行驶的过程中最常遇见的问题之一就是轮胎损坏,此时的电动自行车只能通过推行的方式前进,轮胎损坏后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大,再加上车身本身的重量,使得推行前进变得异常费力,而且在一些粗糙的地面上,推行没有气的电动自行车很容易造成车圈及内外胎的进一步损坏,从而增加维修成本。现有市场上也有一些解决此类问题的装置,但结构均非常复杂,且不便于携带。如图11所示的专利号为201120135789.3,名称为“电动自行车瘪胎后助推装置”的中国专利中所揭示的装置,其包括后轮双脚支撑架91,该后轮双脚支撑架91包括整体呈U形结构的主钢架92,所述主钢架92的两侧分别弹簧活动扣93和弹簧94,所述主钢架92的底部横梁921折弯成朝向该主钢架92的U形开口一侧凸起,该底部横梁包括位于两侧的方形梁922和位于中间的圆形梁923,所述方形梁922比所述圆形梁923粗,所述方形梁922上分别穿套有脚轮架95,该脚轮架上安装有辅助脚轮96,每个所述方形梁的两端部区域穿套有橡胶套97。该专利是在电动自行车自带的后轮双脚支撑架上做了相应改进,然而对于那种没有类此U形支撑架的电动自行车就无法实现,亦或者前轮出现轮胎损坏时就没有相应的助推装置。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拆卸的,可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动自行车的前后轮上的助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拆装方便且应用广泛的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其包括固定支座,第一支架,辅助轮及拉簧,所述固定支座与所述电动自行车的车架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座间相枢轴连接,所述拉簧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固定支座间,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固定支座间通过所述拉簧实现助推装置在正常骑行位置和助推位置间的切换,所述辅助轮设于第一支架另一端的末端。所述助推装置安装于所述电动自行车的前轮车架上。所述固定支座包括与电动自行车本体固定的U形限位槽,用于固定拉簧的第一固定柱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支架的通孔,所述固定支座还设有将固定支座固定在电动自行车车轮轴上的过孔,所述固定支座的一端呈弧形面,且所述弧形面的端部设有凸起的限位块。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有两个支叉,且在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固定拉簧的第二固定柱。所述固定支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部分的两个支叉中间,所述辅助轮夹设于所述第一支架第二部分的两个支叉中间,并可相对于第一支架转动。所述助推装置装设于所述电动自行车后轮的车架上,其还包括第二支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在的平面间形成一个140。 150。的夹角。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结构对称,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有两个支叉,且在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固定拉簧的第二固定柱。所述助推装置还包括传动部件,所述传动部件包括离合器,刹车,齿轮,链条及轴套,所述离合器及所述连接螺杆上均设有通过所述链条连接的齿轮,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通过轴套固定在所述连接螺杆上。所述离合器安装在电动自行车车轮的一侧,所述刹车安装在另一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揭示的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强,便于拆卸等优点,且该助推装置既可用在前轮,亦可用在后轮,同样可以根据车轮形状及大小的不一致做相应调整,广泛覆盖了各类电动自行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前轮助推装置固定支座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前轮助推装置支架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前轮助推装置收起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前轮助推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后轮助推装置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后轮助推装置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后轮助推装置固定支座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后轮助推装置侧面收起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后轮助推装置侧面使用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现有的助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技术所揭示的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用于装设于电动自行车的前轮或后轮,当电动自行车的车轮因爆胎、漏气原因出现瘪胎等现象时,起助推的作用,以下将对不同实施例的助推装置的具体结构分别做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助推装置装设于电动自行车的前轮上,如图1所示,其包括固定支座1,第一支架2,辅助轮3,以及拉簧4,所述固定支座I固定连接于电动自行车的车架(图未不)上,所述第一支架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座I间相枢轴连接,所述拉簧4设于第一支架2和固定支座I间,并通过拉簧4实现第一支架2相对固定支座I进行正常的骑行位置与助推位置的切换,所述辅助轮3连接于第一支架2的另一端的末端。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支座I包括U形柱面限位槽11,用于卡在电动自行车减震杆上,所述U形柱面限位槽11的端部设有过孔12,便于将所述固定支座I通过过孔12安装到行车轮轴上,所述固定支座I还包括第一固定柱13及第一通孔14,所述固定支座I上U形柱面限位槽11所对的一端设有弧形面15,所述弧形面15的一端设有凸起的限位块16。所述第一通孔14设于所述过孔12的斜下方,此结构的设定缩短了第一支架2的长度,增加了助推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同时在收起助推装置时,增加了辅助轮3与电动自行车车轮间的距离,不影响电动自行车的正常骑行。如图2所示,所示第一支架2分为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所述第一部分21和所述第二部分22均有两个支叉,所述第一部分21的两个支叉上设有第一通孔14,所述第二部分22的两个支叉上设有第二通孔23,所述第二部分22上设有固定弹簧的第二固定柱24。所述固定支座I安装在所述第一部分21的两个支叉中间,通过枢轴(图未示)穿过第一通孔14连接固定支座I和第一支架2,所述辅助轮3通过枢轴安装在第二部分22的两个支叉中间。正常情况下,所述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是处于收起状态(即正常的骑行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第一支架2转到固定支座I的B点,同时在拉簧4的作用下,将第一支架2及辅助轮3牢牢的固定在B点,当车胎出现故障需要使用助推装置是,将第一支架2手动旋转到A点,如图4所示,此时第一支架2的第一部件21与限位块16相接触,同时拉簧4作用,在车轮前行时,限位块16阻止了第一支架2继续转动,从而实现了辅助轮3的相对第一支架2转动,实现助推。第二实施例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揭示的助推装置除包括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支座1,第一支架2,辅助轮3,以及拉簧4外,还包括第二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座,第一支架,辅助轮及拉簧,所述固定支座与所述电动自行车的车架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座间相枢轴连接,所述拉簧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固定支座间,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固定支座间通过所述拉簧实现助推装置在正常骑行位置和助推位置间的切换,所述辅助轮设于第一支架另一端的末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华亭
申请(专利权)人:丁华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