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集装置及装备有该垃圾收集装置的垃圾收集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87145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6:37
将一对旋转支承部件支承在垃圾投入箱的一对侧壁(6a)上,能够旋转,将挤入板(26)支承在该一对旋转支承部件(22)之间且以偏心于旋转支承部件的旋转中心而设的转轴(25)为中心旋转。让挤入板(26)在该旋转支承部件旋转1周的时间内旋转1/2周。在挤入板(26)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表面(26a)上沿着转轴(25)的轴心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多个突条(33),在隔板(21)的下端部(21b)形成供各突条(33)通过的切口部(34)。这样便能够用一简单的结构边防止垃圾倒流及被咬住边效率良好地将垃圾挤入垃圾盛装箱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将从垃圾投入箱的投入口投入的垃圾压缩后再挤到垃圾盛装箱内的垃圾装载机构的垃圾收集装置、以及装载有该垃圾收集装置的垃圾收集车。
技术介绍
现今,以下垃圾收集车已为众人所知。该垃圾收集车包括:连接在垃圾盛装箱的后方开口部的垃圾投入箱、设置在该垃圾投入箱前侧的隔板、以及设置在垃圾投入箱中、将从垃圾投入箱的投入口投入的垃圾压缩后再从隔板下方挤到垃圾盛装箱内的垃圾装载机构。例如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垃圾收集车的具体情况如下:该垃圾收集车包括:连接在该垃圾盛装箱的后方开口部的垃圾投入箱、用轴固定在该投入箱的侧壁上的旋转体(挤入板)、利用旋转驱动装置使旋转体做旋转运动的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在偏心于旋转体的轴固定部的位置由旋转体支承着立设且能够旋转的挤入板、以及让挤入板相对于旋转体做相对旋转运动以便该挤入板与旋转体沿同一方向旋转且转速为旋转体的一半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在该垃圾收集车中让该挤入板做自转公转运动。在该垃圾收集车中,在固定设置在垃圾投入箱前侧上部的隔板(固定板)的下部设置有防咬住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昭55-444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垃圾收集车中,作为防咬住机构示出的是在隔板的下部设置用于防止咬住的辊及专用于驱动辊的马达之例。在这样的结构下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设置专用马达,发生故障的可能性随之提高,生产成本随之增加。在专利文献I中,作为另一防咬住机构示出的是设置了一直与挤入板表面接触的遮蔽板及对该遮蔽板施力的弹簧之例。在该例中,挤入板的表面形成为光滑的曲面,遮蔽板在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其端缘与挤入板接触。在这样的结构下存在的问题是,如果例如塑料薄片那样的薄片状且附着有水分的垃圾粘在挤入板上,垃圾就会卡在挤入板表面(特别是挤入板的端缘)与遮蔽板端缘之间,垃圾就会以此状态被挤入板拖拽着通过遮蔽板。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用一简单的结构既防止垃圾倒流和被咬住,又效率良好地将垃圾挤到垃圾盛装箱内。—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为达成上述目的,在该专利技术中,将挤入板支承为以公转速度与自转速度之比2:1地旋转,在沿挤入板厚度方向相对的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突条。具体而言,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以包括连接在垃圾盛装箱的开口部的垃圾投入箱、设置在该垃圾投入箱的与该开口部相对之侧的隔板、以及设在该垃圾投入箱中将从该垃圾投入箱的投入口投入的垃圾压缩后再从所述隔板下方挤入所述开口部一侧的垃圾装载机构的垃圾收集装置为对象。 所述垃圾装载机构包括一对旋转支承部件和挤入板。该一对旋转支承部件分别被所述垃圾投入箱的一对相对侧壁中之一侧壁支承,且能够旋转。该挤入板在所述一对旋转支承部件之间延伸且被支承着能够以偏心于该旋转支承部件的旋转中心而设的转轴为中心旋转,该挤入板在所述旋转支承部件旋转I周的时间内沿同一方向旋转I / 2周。在所述挤入板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表面上分别沿所述转轴的轴心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突条。在所述隔板的下端部形成有供各突条通过的切口部。根据上述构成,在旋转支承部件旋转I周的时间内挤入板朝着同一方向旋转I /2周,从垃圾投入箱的投入口投入的垃圾通过隔板的下方被挤入垃圾盛装箱内。接着,在旋转支承部件旋转I周的时间内挤入板朝着同一方向旋转I / 2周,在挤入板的相反一侧的面从垃圾投入箱的投入口投入的垃圾通过隔板下方被挤入垃圾盛装箱内。因为挤入板这样连续旋转而进行垃圾的挤入作业,所以就不会产生所谓的压缩板(press)式垃圾收集装置、旋转板式垃圾收集装置那样朝着压缩、挤入等各工序切换时产生的切换声音。通过让突条从挤入板的各表面突出,在挤入板旋转之际所产生的隔板下端与挤入板之间的间隙就由挤入板的表面填埋起来,另一方面,曾一度被挤入垃圾盛装箱一侧的垃圾成为被突条压着而从挤入板的表面浮起来的状态。因为突条在隔板的切口部内移动,所以即使增大突条也不会妨碍挤入板旋转。因此,防止了垃圾贴到挤入板的表面,从而能够防止垃圾朝向垃圾投入空间部倒流或者被咬住。就是在垃圾呈薄片状且附着有水分的情况下,薄片状垃圾也会被吊在相邻突条间,能够利用隔板上的相邻切口部间的壁面有效地限制该被吊部分被咬住,或者该被吊部分朝着垃圾投入空间部一侧移动。也就是说,能够将隔板有效地用作刮板(scraper)。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为防咬住机构设置专用的马达,用一简单的结构就能够防止垃圾倒流、垃圾被咬住等。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突条形成为在与所述转轴的轴心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具有从轴心方向看去从挤入板的表面算起的高度平缓变化的外周缘。根据所述结构,即使挤入板旋转,突条也不会在挤入板的转轴的轴心方向上移动。这样一来,因为无需设置用以让切口部沿轴心方向移动的机构,所以能够谋求隔板切口部周围结构的简单化。此外,“缓慢地变化的外周缘”指的是,无折弯部、不连续部外周缘或者虽具有折弯部但该折弯部分是形成为钝角的外周缘。通过使突条具有自挤入板的表面算起的高度平缓变化的外周缘,则能够使通过隔板切口部的突条的通过区域伴随着挤入板的旋转连续变化。因此,突条能够使贴在隔板的垃圾盛装箱一侧的垃圾相对于隔板上下移动。这样一来,即使在切口部存在突条的非通过部分,也能够抑制垃圾进入该部分,从而防止垃圾被咬住。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从将所述挤入板的一对端缘连接起来的方向看到的多个所述突条自所述转轴的轴心算起的最大高度在该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最高,离中央部位越远越低。根据所述结构,偏向于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投入垃圾投入空间部底部的垃圾被突条分着归拢到两侧壁去,从而将垃圾均匀地挤入垃圾盛装箱内。因此,与多个突条没有高度变化的情况相比,可使能够装载于垃圾盛装箱内的垃圾的量增加。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从将所述挤入板的一对端缘连接起来的方向看到的多个所述突条自所述转轴的轴心算起的最大高度在该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最低,离中央部位越远越高。根据所述结构,偏向于侧壁侧投入垃圾投入空间部底部的垃圾由突条归拢到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不会偏向于任何一侧壁侧,垃圾就被均匀地挤入垃圾盛装箱内。因此,与多个突条高度无变化的情况相比,可使能够装载于垃圾盛装箱内的垃圾的量增加。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从将所述挤入板的一对端缘连接起来的方向看到的多个所述突条自所述转轴的轴心算起的最大高度在该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最低,离中央部位越远越高。根据所述结构,投入垃圾投入空间部底部的垃圾由突条分着归拢到两侧壁侧及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该垃圾被均匀地挤入垃圾盛装箱中。因此,与多个突条高度无变化的情况相比,可使能够装载于垃圾盛装箱内的垃圾的量增加。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从将所述挤入板的一对端缘连接起来的方向看去,设置在所述挤入板的一表面上的多个所述突条自所述转轴的轴心算起的最大高度在该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最高,伴随着远离中央部位逐渐变低,从将所述挤入板的一对端缘连接起来的方向看去,设置在所述挤入板的另一表面上的多个所述突条自所述转轴的轴心算起的最大高度在该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最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27 JP 2010-2159311.一种垃圾收集装置,其包括连接在垃圾盛装箱的开口部的垃圾投入箱、设置在该垃圾投入箱的与该开口部相对之侧的隔板、以及设在该垃圾投入箱中将从该垃圾投入箱的投入口投入的垃圾压缩后再从所述隔板下方挤入所述开口部一侧的垃圾装载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垃圾装载机构包括一对旋转支承部件和挤入板, 该一对旋转支承部件分别由所述垃圾投入箱的一对相对侧壁中之一侧壁支承,且能够旋转, 该挤入板在所述一对旋转支承部件之间延伸且被支承着能够以偏心于该旋转支承部件的旋转中心而设的转轴为中心旋转,该挤入板在所述旋转支承部件旋转I周的时间内沿同一方向旋转I / 2周, 在所述挤入板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表面上分别沿所述转轴的轴心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突条, 在所述隔板的下端部形成有 供各突条通过的切口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条形成为在与所述转轴的轴心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具有从轴心方向看去从挤入板的表面算起的高度平缓变化的外周缘。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将所述挤入板的一对端缘连接起来的方向看到的多个所述突条自所述转轴的轴心算起的最大高度在该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最高,离中央部位越远越低。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将所述挤入板的一对端缘连接起来的方向看到的多个所述突条自所述转轴的轴心算起的最大高度在该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最低,离中央部位越远越高。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将所述挤入板的一对端缘连接起来的方向看到的多个所述突条自所述转轴的轴心算起的最大高度在该转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位最低,伴随着远离中央部位先高后低。6.根据权利要求1或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井浩昭堀崇展清上武伸永幡史晓米山信夫
申请(专利权)人:新明和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