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挡风玻璃(6)的擦拭器刮片(1),包括具有主纵向取向的支撑框架(2)和用于喷洒清洁液体的装置(7、8),所述支撑框架具有包括擦拭器部分(4)的下部器件,所述支撑框架(2)被导致为在挡风玻璃(6)的擦拭周期上沿预定路径在两个端部位置之间运动,所述装置(7、8)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组喷洒孔,所述第一组喷洒孔在刮片的第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沿所述主纵向取向对齐,以使得清洗液体相对于擦拭运动喷洒在擦拭器前方。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喷洒孔以非恒定的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侧上,将两个相继的孔间隔开的距离被选择为使得,挡风玻璃表面的在擦拭周期过程中被一个喷洒孔有效喷洒的部分对于第一组所有喷洒孔基本上等于相同目标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机动车辆挡风玻璃的挡风玻璃擦拭器,具有被并入的用于喷洒液体的装置。本专利技术更具体地涉及挡风玻璃擦拭器,包括具有主纵向取向的支撑框架和用于喷洒清洁液体的装置,所述支撑框架具有用于擦拭器刮片的支撑的器件,所述支撑框架用于在挡风玻璃的擦拭周期期间引起在两个端部位置之间沿预定轨迹运动,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组喷洒孔,所述第一组喷洒孔对于擦拭器的第一侧的至少一个部分沿所述主纵向取向对齐,以使得允许清洗液体相对于擦拭运动喷洒在擦拭器前方。
技术介绍
在一些之前披露的擦拭器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从擦拭器的一侧或另一侧交替地供应清洗液体获得了改进的挡风玻璃清洁,这取决于擦拭器是朝向其称为“相反的固定停止”的位置(例如在擦拭周期过程中在擦拭器的常规的圆形或椭圆形轨迹的情况下从底部至顶部)运动还是朝向其称为“固定停止”的位置(对于圆形或椭圆形轨迹从顶部至底部)运动,以使得液体有效喷洒挡风玻璃的将随后立即被挡风玻璃擦拭器擦拭的部分。为了该目的,喷洒装置不是仅包括单组喷洒孔而是包括两组喷洒孔,所述喷洒孔为布置至擦拭器的每一侧的两个坡道的形式。该类型的擦拭器被描述,例如,在以申请人名义的文档WO2010/000346 中。因此,在之前披露的扁平擦拭器类型(其在简易英语(Anglo-Saxon)术语中也称为“扁平刮片”)的擦拭器的情况下,具有主纵向取向的支撑框架包括具有主纵向轴线的管状本体,插入到其内部的是为纵向水平带状物形式的脊部。图1示出了通过配备有双坡道喷洒装置的这样的擦拭器I的说明性实施例的横截面。在该图中,支撑框架具有标记2,脊部具有标记3,以及擦拭器刮片具有标记4,部分5意图在由箭头A和B指不的位移表不的擦拭周期期间搁靠挡风玻璃6。该一体的支撑件还具有形成导流器的部分,在其内部,用于喷洒清洗流体的两个通道7和8被设置到擦拭器的每一侧。喷洒孔沿这两个通道设置。因此,通道7的喷洒孔当擦拭器沿箭头A的方向位移时允许喷洒喷流9A,以及通道8的喷洒孔当擦拭器沿箭头B的方向位移时允许喷洒喷流9B。下面更特别地注意喷洒孔在挡风玻璃擦拭器的两侧(双坡道装置)或一侧(单坡道装置)的布置。在设计具有集成的清洗功能的挡风玻璃擦拭器时,重要的是能够满足车辆的驾驶员期待的以下三项需求:-灰尘和脏物的去除;-清洁液体的均匀喷洒;-良好的可见性,包括在擦拭和清洗周期期间。与配备有单坡道或双坡道喷洒系统的擦拭器相关的清洗效率可以特征在于两个物理量:-清洁力:这是由清洁液体的喷流和挡风玻璃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力。它必须尽可能大,以便允许粘附至挡风玻璃的任何污物的松动。-蔓延速率:这是液体在挡风玻璃上蔓延所用的时间。在擦拭器的运动过程中,在喷洒孔的位置处投射的液体必须足够高以在擦拭器通过之前具有足够的时间形成具有与由位于相同坡道上的相邻孔产生的斑片(patch)相合的斑片。此外,从每一个喷洒孔排放的斑片必须不能太大,以便不损害驾驶员的可见性。鉴于以上,可看到,在坡道的两个孔之间的分隔间隔构成重要的物理量。在之前披露的擦拭器的情况下,诸如在前述文档中描述的那些,同一坡道的喷洒孔之间的间隔是恒定的。此外,即使多个系统提供擦拭器根据直线轨迹运动从挡风玻璃的一侧至另一侧平行于其本身位移,但大多数擦拭系统提出擦拭器根据圆形或椭圆形轨迹运动被驱动。直到现在基于根据均匀分布的喷洒孔的布置进行的选择不允许对于该类型的擦拭器获得足够高效的清洁。实际上,在一个擦拭周期的过程中,由擦拭器的每一个点以及特别地由每一个喷洒孔覆盖的距离对于所有点不相同。因此,如果每单位时间相同量的水被投射到风挡玻璃上,清洗效率在擦拭器的顶部和底部处将不同。此外,在圆形或椭圆形擦拭运动期间擦拭器的一个点的位移的线速度对于位于擦拭器的顶部处的点比对于位于擦拭器的底部处的点更大。因此,当在喷洒孔之间的间隔被选择为恒定值时,前述蔓延速率将对于位于擦拭器的顶部处的喷洒孔较小,且对于两个相邻孔得到的覆盖区域也将比对于位于擦拭器的底部处的两个相邻孔更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提出一种挡风玻璃擦拭器克服前述缺陷,所述挡风玻璃擦拭器在擦拭器的每一个点处提供相同的擦拭和清洗效率。为了这样做,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一种用于机动车辆挡风玻璃的挡风玻璃擦拭器,包括具有主纵向取向的支撑框架和用于喷洒清洁液体的装置,所述支撑框架具有用于擦拭器刮片的支撑的下部器件,所述支撑框架在挡风玻璃擦拭周期期间引起在两个端部位置之间沿预定轨迹运动,所述装置包括至少第一组喷洒孔,所述第一组喷洒孔在擦拭器的第一侧的至少一个部分上沿所述主纵向取向对齐,以使得允许清洗液体相对于擦拭运动喷洒在擦拭器前方,其特征在于,喷洒孔以非恒定的间距分布在所述第一侧上,将两个相继的孔间隔开的距离被选择为使得,挡风玻璃表面的在擦拭周期过程中被一个喷洒孔有效喷洒的部分对于第一组所有喷洒孔基本上等于相同目标值。在优选实施例中,其中喷洒系统是双坡道类型,擦拭器还包括第二组喷洒孔,所述第二组喷洒孔在擦拭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上沿所述主纵向取向对齐,且第二组喷洒孔以非恒定的间距分布在所述第二侧上,将两个相继的孔间隔开的距离被选择为使得,挡风玻璃表面的在擦拭周期过程中经由一个喷洒孔有效喷洒的部分对于第二组所有喷洒孔基本上等于相同目标值。在该情况下,在擦拭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部分上,取决于主纵向取向,第一组喷洒孔与第二组孔交替。附图说明根据参考附图给出的以下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和本专利技术带来的优势,在附图中:图1如已所述的以横截面方式示出本专利技术可被应用的可行擦拭器构造;图2示意性地示出对于在同一侧且分别在擦拭器的顶部和底部处的两个喷洒孔在擦拭器的半个擦拭周期上获得的两个喷洒痕迹,所述擦拭器被使得根据椭圆形轨迹运动在挡风玻璃上运动;图3和4示出当应用到适于根据圆形或椭圆形轨迹运动而位移的擦拭器时验证本专利技术原理的模拟的结果;图5a至5c以概要图的形式示出三个可行的计算算法,用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定位擦拭器的同一侧的喷洒孔;图6至8示出针对适于根据圆形或椭圆形轨迹运动而位移的双坡道擦拭器的根据本专利技术获得的模拟结果。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下原理:通过将喷洒孔设置为以非恒定间距分布在擦拭器的一侧,可在擦拭周期期间在擦拭器的任何喷洒孔处获得相同功效的清洗和擦拭,即使擦拭器沿预定轨迹的位移期间孔没有覆盖相同的距离,所述非恒定间距针对每一个孔被计算为使得挡风玻璃表面的经由一个喷洒孔在擦拭周期过程中有效喷洒的部分对于第一组的所有喷洒孔基本上等于同一目标值。图1中示出(在具有圆形或椭圆形位移的擦拭器的非限制性情况下)的是两个痕迹T1和T2,每一个痕迹对应于分别位于擦拭器的顶端部分和底端部分的孔希望获得的挡风玻璃的有效喷洒表面的部分。尽管这两个痕迹确实呈现出各自的宽度,但它们不具有相同的宽度,使得,根据本专利技术,痕迹T1占据的表面与痕迹T2占据的表面基本上相同。申请人:进行的测试使得可以证明,对于解以下方程组的所有点来说,由位于该类型的擦拭器的同一侧的每一个喷洒孔覆盖的表面等于常数K: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6.21 FR 10/024961.种用于机动车辆挡风玻璃(6)的挡风玻璃擦拭器(I),包括具有主纵向取向的支撑框架(2)和用于喷洒清洁液体的装置,所述支撑框架具有呈现擦拭器刮片(4)的下部器件,所述支撑框架(2)用于在挡风玻璃(6)的擦拭周期期间引起在两个端部位置之间沿预定轨迹运动,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组喷洒孔,所述第一组喷洒孔对于擦拭器的第一侧的至少一个部分沿所述主纵向取向对齐,以使得允许清洗液体相对于擦拭运动喷洒在擦拭器前方,其特征在于,喷洒孔以非恒定的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侧上,将两个相继的孔间隔开的距离被选择为使得,挡风玻璃表面的在擦拭周期过程中被一个喷洒孔有效喷洒的部分对于第一组所有喷洒孔基本上等于相同目标值。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擦拭器刮片,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第二组喷洒孔,所述第二组喷洒孔在擦拭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上沿所述主纵向取向对齐,且在于,第二组喷洒孔以非恒定的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侧上,将两个相继的孔间隔开的距离被选择为使得,挡风玻璃表面的在擦拭周期过程中经由一个喷洒孔有效喷洒的部分对于第二组所有喷洒孔基本上等于相同目标值。3.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擦拭器刮片,其特征在于,在擦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马奎特,G佩蒂泰特,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系统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