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承载器支脚及用于车辆的车辆行李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87080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6: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行李架装置(10),该装置(10)包括负载承载杆(20)和至少一个第一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第一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包括抓持部件(80)、本体(55)、附接构件(90)和可选的中间部件(70)。负载承载器支脚(50)包括连接构件(50),连接构件以固持方式与负载承载杆(20)的止挡表面(25a,25b)相互作用,从而在操作附接构件(90)时朝本体(55)将分力施加到负载承载杆(20)上。在与其组装之后,负载承载杆(20)的止挡表面(25b)防止连接构件(51)沿与负载承载杆(20)的纵向方向(X)平行的方向位移。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很少不同构件的负载承载器支脚(50),该支脚(50)制造便宜,且支脚(50)使得最终用户能够以简单且容易的方式将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连接到负载承载杆(20)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的车辆行李架装置。该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包括较少的零件,且需要较少的组装步骤,在一个实施例中,不使用螺钉或焊缝来将独立的零件连接在一起。
技术介绍
存在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在车顶行李架系统中使用的负载承载器支脚。一个这样的类型为使用施加在支承表面与抓持部件之间作为主要附接措施的夹持力的负载承载器支脚。这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也被称为夹持架支脚。用于轨道的负载承载器支脚也被认作是夹持架支脚类型。另一个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附接在车辆上的预先准备好的位置上,这大体上不需要将夹持力用作主要附接力来附接。这种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也被称为固定点支脚。在使用夹持力作为针对车辆的顶部的主要附接措施的夹持架支脚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的附接期间,负载承载器支脚倚靠在顶部上,且抓持部件接合车辆上的横挡。此后,沿一个方向推进抓持部件,以便借助于附接器件(如螺钉)在抓持部件与支承表面之间施加夹持力,附接器件将负载承载器支脚固持在车辆的顶部上。这种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是有利的,因为相比于固定点支脚,这种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可应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车辆上,且其需要较少车辆自身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4.22 EP 10160689.51.一种车辆行李架装置(10),包括负载承载杆(20)和至少一个第一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所述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包括本体(55),所述本体(55)包括适于定位成抵靠车辆(I)的第一表面(2)的支承表面(57),包括抓持部件(80),所述抓持部件(80)适于抓持所述车辆(I)的第二表面(3)以使得所述支承表面(57)与所述抓持部件(80)之间能够有夹持力, 附接构件(90),其可操作成用以操作所述抓持部件(80)且从而改变所述支承表面(57)与所述抓持部件(80)之间的所述夹持力, 所述本体(55)包括适于收纳具有纵向方向(X)的负载承载杆(20)的负载承载杆收纳表面(60),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包括连接构件(51),所述连接构件(51)布置成与所述附接构件(90)协作工作,且适于借助于所述连接构件(5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至第一位置的相对位移来联接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 当操作所述附接构件(90)时、当所述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已经安装在所述车辆(I)上时,以及当所述连接构件(51)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构件(51)向所述负载承载杆(20)施加: -转动力,沿朝向所述车辆(1)的方向(Y)将第一分力施加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以及; -沿与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所述纵向方向(X)平行的第一方向(A)的第二分力; 从而将所述负载承载杆(20)固持在所述负载承载杆收纳表面¢0)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51)包括第一抓持表面(71a)和第二抓持表面(71b),所述连接构件(51)的所述第一抓持表面(71a)和所述第二抓持表面(71b)适于与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第一止挡表面(25a)和第二止挡表面(25b)协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51)的所述第一抓持表面(71a)适于在操作所述附接构件(90)时沿朝向所述车辆(I)的方向(Y)将所述第一分力施加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51)的所述第二抓持表面(71b)适于在操作所述附接构件(90)时沿朝向所述车辆(I)的方向(Y)将所述第二分力施加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51)包括适于沿预定方向插入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开口(26)中的抓持部分(71),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抓持表面(71a)布置在所述抓持部分(71)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部件(80)布置成通过所述附接构件(90)与中间部件(70)协作工作,所述中间部件(70)包括所述抓持部分(7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部分(71)包括所述第一抓持表面(71a)和所述第二抓持表面(71b)两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抓持表面(71a)布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抓持表面(71b)成角(α)。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70)包括抵靠表面(72),所述抵靠表面(72)使得在杠杆点(89)处能够对所述抓持部件(80)有杠杆作用。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所述本体(55)包括抵靠表面(72),所述抵靠表面使得在杠杆点处能够对所述抓持部件(80)有杠杆作用。11.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构件(90)在附接构件工作点(73)处枢转地连接到所述中间部件(70)上。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部件(80)在点(81)处与所述附接构件(90)协作工作,以及其中所述抓持部件(80)包括第一横向端部(84)和第二横向端部(85),以及其中杠杆点(89)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横向端部(84),以及所述抓持部分(82)布置在所述抓持部件(80)的所述第二横向端部(85)处。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包括开口(26),以及其中所述第一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所述本体(55)包括适于与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所述开口(26)协作的抵靠表面(65),所述抵靠表面适于与所述连接构件(51)的一部分协作来将所述负载承载器支脚(50)联接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表面¢5)为咬合构件(65),所述咬合构件(65)适于与所述连接构件(51)的一部分协作来将所述负载承载器支脚(50)联接到所 述负载承载杆(20)上。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表面(65)或所述咬合构件(65)适于与所述开口(26)的侧缘(35)协作。16.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55)包括腔体¢2),以及其中所述中间部件(70)在组装之后由所述腔体(62)至少部分地包围。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波尔森S阿尔姆希尔
申请(专利权)人:北部瑞典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