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干扰植物内源CLE家族多肽激素的方法及小分子多肽激素的拮抗多肽。
技术介绍
从上世纪90年代初高等植物第一个多肽激素一系统素的发现开始,已有来自包括拟南芥、水稻、大豆等不同植物的20余种小分子多肽激素被报道,参与包括免疫防御反应、根瘤形成、细胞分裂、干细胞维持与分化、气孔发生、花药绒毡层发育、花粉-柱头识别、花粉管导向及花瓣脱落等诸多重要生物学过程。从目前研究结果看,小分子多肽激素主要在近距离信号转导中起作用,通过与周边细胞膜表面的LRR-RLK家族的受体激酶相互作用,启动下游信号通路,参与植物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位置信号的建立和逆境应答等。植物多肽激素通常由几个到几十个氨基酸组成,一般是由一个较大的原初蛋白经过分泌和剪切加工产生。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多肽激素被预测出来,人们也迫切希望对其功能有所了解。而利用目前现有的方法对植物多肽激素进行功能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1:由于编码多肽激素的基因通常较小,目前的基因突变方法如EMS诱变及T-DNA插入的方法很难突变到它们;2:由于多肽激素在植物体内是 ...
【技术保护点】
干扰植物内源多肽激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CLV3多肽激素的第六位的甘氨酸分别置换为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所述CLV3多肽激素的序列为N?RTVPSGPDPLHH?C,突变小分子多肽激素CLE1:N?RLSPGGPDPRHH?C的多肽编码区CLE结构域,将其多肽编码区CLE结构域的甘氨酸置换为苏氨酸;或者突变小分子多肽激素CLE27:N?RIVPSCPDPLHN?C的多肽编码区CLE结构域,将其多肽编码区CLE结 ...
【技术特征摘要】
1.扰植物内源多肽激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CLV3多肽激素的第六位的甘氨酸分别置换为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所述CLV3多肽激素的序列为N-RTVPSGPDPLHH-C, 突变小分子多肽激素CLEl:N-RLSPGGPDPRHH-C的多肽编码区CLE结构域,将其多肽编码区CLE结构域的甘氨酸置换为苏氨酸;或者 突变小分子多肽激素CLE27:N-RIVPSCPDPLHN-C的多肽编码区CLE结构域,将其多肽编码区CLE结构域的半胱氨酸置换为苏氨酸, (2)通过转基因方法将步骤(I)中获得的多肽突变体通过转基因方法在植物中表达。2.分子多肽激素CLV3的拮抗多肽,其特征在于,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春明,宋秀芬,国鹏,任仕超,徐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