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电极缓冲层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52068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极缓冲层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属于功能陶瓷材料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电极缓冲层材料的化学式为La1-xSrxMnO3,其中,0≤x≤1,x为摩尔百分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调节上述锰酸锶镧材料中x的比例,得到改善铁电陶瓷疲劳特性的电极缓冲层材料,首先采用固相合成法或化学共沉淀-共沸蒸馏法制备粉体,再将所得粉体与乙基纤维素和松油醇混合均匀制备成浆料,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将制备好的浆料涂覆在铁电陶瓷样品的表面,然后将涂有浆料的陶瓷样品在一定温度下烧渗得到电极缓冲层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所制备的缓冲层施加到锆钛酸铅Pb(Zr,Ti)O3(PZT)陶瓷的表面后,锆钛酸铅陶瓷的疲劳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从而解决了目前锆钛酸铅陶瓷器件制备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特别涉及,属于功能陶瓷材料领域。
技术介绍
铁电与压电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力电转换效率及良好的性能可调控性,其优越的传感和致动性能也逐渐为人们所发掘,并广泛应用于从国防科技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铁电与压电陶瓷材料在交变电场下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其各项性能会逐渐劣化并出现极化强度逐渐降低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疲劳现象,该现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铁电与压电陶瓷材料的应用以及相关器件的发展,因此该现象的产生机制与抑制方法一直是该领域内研究人员的关注对象。目前常见的铁电疲劳模型基本框架,核心大多在于疲劳过程中缺陷的生成与再分布以及此后缺陷对电畴极化反转的阻碍作用。而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部位集中在金属电极与陶瓷的界面上,即近电极区域。该区域容易出现微裂纹集中、以及低介电常数的焦绿石生成等现象。金属与陶瓷内部两种不同的导电机制会导致大量空间电荷注入后在界面层处聚集形成界面极化。因此为消除这一现象,则需考虑改进样品电极部分的结构。人们在研究铁电薄膜材料时发现 ,当将金属电极替换为氧化物电极后,界面层处的界面极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此思路启发下,针对Laa5Sra5CO03、Ru02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极缓冲层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缓冲层材料的化学式为La1?xSrxMnO3,其中,0≤x≤1,x为摩尔百分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缓冲层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缓冲层材料的化学式为LahSrxMnO3,其中,O ^ X ^ I, X为摩尔百分比。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缓冲层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上述锰酸锶镧材料中X的比例,得到改善铁电陶瓷疲劳特性的电极缓冲层材料,采用固相合成法或化学共沉淀-共沸蒸馏法制备粉体,具体方案如下: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La^SrxMnO3粉体,首先以纯度大于99%的SrC03、MnCO3> La2O3为起始原料,按照LahSrxMnO3的化学计量比配料,然后将这些原料在行星球磨机中加入球磨介质研磨4 h 6 h,烘干后在850 ° (Γ1000 ° C温度下保温2 h 4 h煅烧合成,即得所需钙钛矿结构的LahSrxMnO3粉体; 或采用化学共沉淀-共沸蒸馏方法制备LahSrxMnO3粉体,首先按照化学计量比配制La、Sr、Mn的可溶性混合盐溶液,原料是La (NO3) 3.6Η20、Sr(NO3)JP Mn (NO3)2,采用反式加料的方式,将混合盐溶液逐滴加入足量沉淀剂溶液中,以去离子水洗涤共沉淀滤饼,加入夹带齐U,夹带剂与滤饼的质量比为(3飞):1,通过强力搅拌使其与滤饼混合均匀形成悬浊液,将所得悬浊液蒸馏,使其中的水分以水和夹带剂的共沸混合物的形式蒸出,得到前驱体,将所得前驱体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勇汪向荣马良王靖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