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孔发泡塑料成型技术,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微孔塑料是指泡孔直径在0. 1-10 U m,泡孔密度在IO9-1O15个/cm3的新型泡沫材料。鉴于传统的发泡剂如氟氯烃类等成型的制品需要后序处理来脱除残留物,并且工艺不稳定,近些年来,超临界流体凭借其无溶剂残留、黏度低、扩散系数大、无毒、不燃、化学惰性、不污染环境等独特优点已经成为传统发泡剂十分理想的替代产品。然而,如何将超临界流体发泡剂定量加入注射机,以及如何使之高效地达到气体/熔体单相状态并且实现精密注射,仍然是制约超临界流体微孔发泡注射成型发展与应用的主要问题。为此,专利号为ZL 200620131890. 0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微发泡双机筒注射机,该设备包括塑化挤出装置和塑化注射装置,在塑化挤出装置前端设置液态气注入装置,物料通过挤出机出料口进入注射机内,再经过注射螺杆注入模具成型微孔制品。与普通单阶注射发泡机相比,该装置采用双阶结构,主要是通过配置的第二阶螺杆来增加发泡剂与聚合物熔体在螺杆中的混合时间,提高气熔混合效果。专利号为CA 2480025的加拿大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微孔发 ...
【技术保护点】
高效混合微孔发泡塑料精密注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塑化单元、超临界流体输送单元、混合单元、注射单元和模具单元,塑化单元、混合单元和注射单元依次连接,超临界流体输送单元与混合单元相连接,模具单元设于注射单元的输出末端;混合单元通过第一可控熔体计量阀与塑化单元连接,混合单元通过第二可控熔体计量阀与注射单元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混合微孔发泡塑料精密注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塑化单元、超临界流体输送单元、混合单元、注射单元和模具单元,塑化单元、混合单元和注射单元依次连接,超临界流体输送单元与混合单元相连接,模具单元设于注射单元的输出末端;混合单元通过第一可控熔体计量阀与塑化单元连接,混合单元通过第二可控熔体计量阀与注射单元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合微孔发泡塑料精密注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化单元为螺杆往复式注射装置,包括塑化螺杆、塑化料筒、料斗和动力机构,塑化螺杆设于塑化料筒内,料斗设于塑化螺杆的进料端,塑化螺杆一端与动力机构连接,塑化螺杆的出料端通过第一可控熔体计量阀与混合单元连接;塑化螺杆的出料端与第一可控熔体计量阀的相接处还设有多孔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合微孔发泡塑料精密注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临界流体单元包括储气瓶、压力表、冷却循环泵、高压计量泵和高压电磁阀,储气瓶、压力表、冷却循环泵、高压计量泵和高压电磁阀通过气体管道依次连接,气体管道的出口端与混合单元连接;气体管道的出口端还设有单向注气阀,压力表与冷却循环泵之间的气体管道上设有高压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混合微孔发泡塑料精密注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单元包括电机、混合轴和密封轴套,电机设于混合轴一端,混合轴设于密封轴套内,混合轴的进料端通过第一可控熔体计量阀与塑化单元连接,混合轴的出料端通过第二可控熔体计量阀与注射单元连接;混合轴为中空的销钉式混合轴,气体管道的出口端与混合轴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混合微孔发泡塑料精密注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轴中部为空腔结构,混合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响方,陈斌艺,刘刚,赵海滨,余鹏,付大炯,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