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阀结构及应用该润滑油阀结构的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1486 阅读:2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润滑油阀结构,包括曲轴箱、曲轴和转阀,在曲轴箱上设置有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在转阀上设置有油孔;所述曲轴安装在曲轴箱内,所述转阀固定在曲轴上随曲轴同步旋转,且转阀与曲轴箱上设置有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转阀随曲轴同步相对曲轴箱连续旋转,循环依次经历如下状态:油孔与进油通道连通而与排油通道不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而与排油通道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润滑油阀结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应用该润滑油阀结构的发动机能够保证润滑油气的运转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实现发动机的润滑油气循环的润滑油阀结构及一种应用该润滑油阀结构的发动机。
技术介绍
目前普通的四冲程发动机均是通过独立的润滑系统往发动机内部加入润滑油,由此来解决发动机内部运动部件的摩擦问题。但是采用这种润滑系统结构的发动机由于需要增加额外的润滑油输送系统,因此成本高,且在发动机翻转时容易出现烧机油、工作不稳定、熄火等问题,所以一般是应用在汽车、摩托车等发动机位置不发生翻转、相对固定的地方。目前已有的可翻转四冲程发动机一般采用以下3种方案来实现润滑油气的循环I)活塞运动启闭气口 ;2)单向阀控制油气运行方向;3)采用曲柄控制气口启闭。但这些方案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I)活塞启闭气口方案由于油气的惯性以及发动机转速通常都很高,为保证油气的运转效率最大化需要早开早闭,该方案的气口的开启和关闭时的曲轴转角相对上止点是对称的,无法做到早开早闭。同时活塞的高度需要尽量加大最好能大于活塞行程,造成活塞重量加大、缸体加高等问题;2)单向阀方案单向阀是由作用在阀上的压力开启的,需要压力到一定程度才开启,发动机转速通常都很高,由于单向阀的惯性,其开闭很难跟上压力的快速变化造成迟开迟闭,难免存在反流;3)曲柄控制气口启闭方案该方案可以利用曲柄的不对称结构实现气口的早开早闭。但一方面存在曲柄重量大成本高,难以实现最佳的曲轴振动设计的问题。另一方面曲柄在高速运转时承受很大的活塞惯性力不可避免有变形,所以曲柄与润滑油气通道的开口必须保持合理的间隙,其开口也必然不能严密关闭存在反流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润滑油阀结构及应用该润滑油阀结构的可翻转的发动机,通过采用片状的转阀实现润滑油气通道的开口早开早闭,保证润滑油气的运转效率,结构简单、成本低、运行可靠。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润滑油阀结构,包括曲轴箱、曲轴和转阀,在曲轴箱上设置有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在转阀上设置有油孔;所述曲轴安装在曲轴箱内,所述转阀固定在曲轴上随曲轴同步旋转,且转阀与曲轴箱上设置有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转阀随曲轴同步相对曲轴箱连续旋转,循环依次经历如下状态油孔与进油通道连通而与排油通道不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而与排油通道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一种单转阀结构,具体为,所述转阀的数目为一个,在转阀上仅设置一个油孔。一种双转阀结构,具体为,所述转阀的数目为两个,分别记为进油转阀和排油转阀,所述油孔的数目为两个,分别记为进油孔和排油孔,所述进油孔设置在进油转阀上,所述排油孔设置在排油转阀上,所述进油转阀与曲轴箱上设置有进油通道的内壁相贴合,排油转阀与曲轴箱上设置有排油通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转阀随曲轴同步相对曲轴箱连续旋转,循环依次经历如下状态进油孔与进油通道连通而排油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进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排油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进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而排油孔与排油通道连通、进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排油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优选的,所述两个转阀分别固定在曲轴的两端。优选的,所述油孔为以其旋转半径为半径的弧形孔,以实现更长的开启时间,可相对曲轴不对称布置,以实现合适的开闭时间;当然,还可以设计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与转阀接触的端口为弧形孔,而油孔为圆形孔或方形孔。所述转阀可以为片状转阀也可以为筒状转阀,一般我们优选设计为片状转阀。关于进油孔、排油孔、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的位置设计的方式很多,只要能够实现各个工作状态即可,比如进油孔和排油孔距离轴线的距离相等、进油孔和排油孔的宽度均大于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的宽度等等设计。一种应用上述任一润滑油阀结构的发动机,包括活塞缸、活塞和润滑油阀结构;所述活塞安装在活塞缸内将活塞缸分为上容腔和下容腔,所述上容腔为燃烧室,通过气门室控制燃烧室与进气通道之间的连通,所述润滑油阀结构的曲轴箱与下容腔相连通,且润滑油阀结构的曲轴通过连杆与活塞连接。具体来说,该发动机可以为掺混润滑结构的发动机,所述进气通道通过进气管道与润滑油阀结构的进油通道直接连通,所述润滑油阀结构的排油通道通过通道与气门室相连通,所述气门室与进气通道通过管路相连通。具体来说,该发动机还可以为独立润滑结构的发动机,包括油雾室,在油雾室内安装有搅油叶轮、油雾室出油管和油雾室回油管,所述油雾室出油管与润滑油阀结构的进油通道相连通,所述油雾室回油管与润滑油阀结构的排油通道相连通。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润滑油阀结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应用该润滑油阀结构的发动机能够保证润滑油气的运转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为图1中片状转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活塞上行时图1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位置时片状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6为活塞位于上止点位置附近时图1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位置时片状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8为活塞下行时图1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位置时片状转阀的位置示意图10为活塞位于下止点位置附近时图1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位置时片状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2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A-A向剖视图;图14为图12的B-B向剖视图;图15为图12中排油转阀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2中进油转阀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活塞上行时图12的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位置时排油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19为图17位置时进油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20为活塞位于上止点位置附近时图12的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20位置时排油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22为图20位置时进油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23为活塞下行时图12的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4为图23位置时排油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25为图23位置时进油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26为活塞位于下止点位置附近时图12的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7为图26位置时排油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28为图26位置时进油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29为实施例3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0为图29的A-A向剖视图;图31为图29中片状转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2为实施例3的雾化润滑油的循环框图;图33为活塞上行时图30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4为图33位置时片状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35为活塞位于上止点位置附近时图30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6为图35位置时片状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37为活塞下行时图30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8为图37位置时片状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39为活塞位于下止点位置附近时图30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0为图39位置时片状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41为实施例4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2为图41的A-A向剖视图;图43为图41中进油转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4为图41的B-B向剖视图;图45为图41中排油转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6为实施例4的雾化润滑油的循环框图;图47为活塞上行时图41的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8为图47位置时进油转阀的位置示意图49为图47位置时排油转阀的位置示意图;图50为活塞位于上止点位置附近时图41的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润滑油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轴箱、曲轴和转阀,在曲轴箱上设置有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在转阀上设置有油孔;所述曲轴安装在曲轴箱内,所述转阀固定在曲轴上随曲轴同步旋转,且转阀与曲轴箱上设置有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转阀随曲轴同步相对曲轴箱连续旋转,循环依次经历如下状态:油孔与进油通道连通而与排油通道不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而与排油通道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润滑油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轴箱、曲轴和转阀,在曲轴箱上设置有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在转阀上设置有油孔;所述曲轴安装在曲轴箱内,所述转阀固定在曲轴上随曲轴同步旋转,且转阀与曲轴箱上设置有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转阀随曲轴同步相对曲轴箱连续旋转,循环依次经历如下状态油孔与进油通道连通而与排油通道不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而与排油通道连通、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阀的数目为一个,在转阀上仅设置一个油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阀的数目为两个,分别记为进油转阀和排油转阀,所述油孔的数目为两个,分别记为进油孔和排油孔,所述进油孔设置在进油转阀上,所述排油孔设置在排油转阀上,所述进油转阀与曲轴箱上设置有进油通道的内壁相贴合,排油转阀与曲轴箱上设置有排油通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转阀随曲轴同步相对曲轴箱连续旋转,循环依次经历如下状态进油孔与进油通道连通而排油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进油孔与进油通道不连通且排油孔与排油通道不连通、进油孔与进油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勇进裴勇朱贵钱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苏美达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