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89694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及其制备方法,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包括下述质量百分比的组份:有机盐10~20%;无机盐3~5%;提粘剂0.1~0.3%;降滤失剂0.5~1.0%;屏蔽暂堵剂0.5~5.0%;碱度控制剂0.1~0.3%;防腐剂0.03~0.1%;除氧剂0.5~0.8%;缓蚀剂0.1~0.2%;余量为水。本发明专利技术性能稳定,液相密度高,且易调节,流变性能好,能有效保护储层,保持井壁稳定,提高储层钻遇率,特别适用于泥岩的水平段储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气田钻井作业中的钻井液,特别是一种适合储气库水平段钻进的。
技术介绍
储气库建设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主要解决天然气使用的调峰问题。现有技术中,大型整装深层低渗透孔隙型砂岩岩性干气气藏,气田面积大而储层薄储层厚度5-45米(平均15米),低渗透率(平均O. 7mD),低孔隙度(5%)。气层埋深在2800m左右,在长期开采后,目的层压力极低(压力系数O. 4-0. 6),采用水平井及筛管完井方式进行,使得钻井施工存在诸多技术难题,气田储层特有的砂体连片性差,特别是在水平段钻遇泥岩可能会导致井眼不稳定,同时对储层孔喉通道的原始程度的保护,即保护储层提出更高的要求。水平井钻井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大量应用,涉及到的钻井液种类也较多。但在实际应用中,钻井液成为长水平井钻井技术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特别是长水平段钻遇时钻遇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层。首先存在很大的力学不稳定性,以及煤层微裂缝中含有极少量的膨胀性极强的泥页岩或其它粘土物质,在泥浆滤液侵入后,进一步破坏了煤层的原始力学结构,发生垮塌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大段泥岩、碳质泥岩的出现,稳定性更差,同时该井段还处于长水平段和裸眼完井,暴露段长,本身属于“三低”储层,因而钻井液对储层的伤害几率更大。常规钻井液不能满足井壁稳定、保护储层、井眼净化、降低摩阻等技术要求,往往导致井下复杂及储层伤害。中国专利号“200810232642. 9”公开了一种强抑制性双钾离子一聚合物钻井液,公开日为2008年12月15日,包括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物质A.作为无机抑制剂的无机钾盐7% -9% ;B.作为有机抑制剂的有机钾盐O. 5%-O. 6% ; C.提粘剂O. 3%-0.5% ;D.降滤失剂O. 3% -O. 5% ;E .碱度控制剂O. 3% -O. 5% ;F.防腐剂O. 03% -O. 1% ;G.消泡剂O. 1% -0.2% ;H.加重剂1% -8% ;余量是水。但该专利技术应用于水平井储层段钻井技术中,会存在如下问题一、该专利所述的钻井液应用于上部井段,针对上部井段垮塌问题,由于地层存在差异,该钻井液不能解决水平段井壁稳定及储层伤害问题;二、该专利所述的有机钾盐和加重剂会损害原始储层渗透率,导致油气产量降低,因此不适合水平井储层段;三、该专利所述钻井液为固相加重,过多的固相易侵入地层,导致储层伤害,同时过多的固相可能会引起水平段扭矩增大,钻井液性能不易调节等问题;四、该专利钻井液主要是防止上部井段硬脆性泥岩坍塌,不能解决下部储层段软泥岩和碳质泥岩坍塌问题。五、由于水平段井深加大,地层温度升高,该专利所述钻井液中聚合物抗温性较低,不能满足长水平段钻进时较高的地层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长水平井钻井技术中使用的钻井液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性能稳定,液相密度高,且易调节,流变性能好,能有效保护储层,保持井壁稳定,提高储层钻遇率,特别适用于泥岩的水平段储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质量百分比的组份 有机盐10 20% ;无机盐3 5% ;提粘剂O.1 O. 3% ;降滤失剂O. 5 1. 0% ;屏蔽暂堵剂O. 5 5. 0% ;碱度控制剂O.1 O. 3% ;防腐剂O. 03 O.1 % ;除氧剂O. 5 O. 8% ;缓蚀剂O.1 O. 2%;余量为水。本专利技术还包括润滑剂1. O 2. 0%,所述润滑剂为油基润滑剂。所述的有机盐为甲酸钾、甲酸钠或乙酸钾中的一种或按任意配比的两种。所述的无机盐为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或氯化钠中的一种或按任意配比的两种。所述提粘剂为黄原胶或高粘聚阴离子纤维素中的一种或按任意配比的两种。所述降滤失剂为低粘聚阴离子纤维素、低粘羧钠基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或淀粉中的一种或任意配比的两种。所述屏蔽暂堵剂为可溶性纤维素或细目碳酸钙的一种或按任意配比的两种。所述碱度控制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强氧化钙。所述防腐剂为甲醛或戊二醛。所述除氧剂为 有机胺化合物。所述缓蚀剂为有机磷杂环化合物。一种,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按照配比,在清水中分别加入降滤失剂和提粘剂,并搅拌混合均匀; b、再加入有机盐和无机盐,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C、再加入屏蔽暂堵剂,搅拌混合均匀; d、再分别加入防腐剂、除氧剂和缓蚀剂,搅拌使其溶解; e、用碱度控制剂将pH值调节至9 10.5 ; f、在使用中,根据需要加入润滑剂。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一、本专利技术以至少一种有机盐、至少一种无机盐、少一种聚合物增稠剂,至少一种聚合物降滤失剂为主要添加剂配制成钻井液,该钻井液无粘土,流变性能易于调节,以可溶性盐为加重剂,使钻井液达到一定液相密度,具有高密度、低固相、强抑制等特点,达到保护储层,防止井壁坍塌,井眼净化的要求。二、本专利技术利用可溶性盐调节钻井液密度,平衡地层应力,最大限度的消除无用固相;包括有机盐10 20% ;无机盐3 5%,利用有机盐和无机盐协同效应抑制泥岩水化膨胀,垮塌;包括剂降滤失剂O. 5 1. 0%,选择、研制合适的处理,满足现场钻井液流变性能的要求;包括屏蔽暂堵剂O. 5 5. 0%,利于保护储层,易解堵,利用屏蔽暂堵剂封堵煤层裂隙,提闻钻井液封堵能力和优良造壁性。三、本专利技术性能稳定,液相密度高,且易调节,流变性能好,能有效保护储层,保持井壁稳定,提高储层钻遇率,特别是针对含泥岩的水平段储层,尤其适合具有潜在伤害的的水平段储层,既能满足储气库长水平段钻进的需要,又能大幅提高单井产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值得推广应用。四、本专利技术与中国专利“200810232642. 9”相比,具有的优点为1、利用可溶性盐加重钻井液,能有效减少固相引起储层伤害、扭矩增大、钻井液性能不易调节等问题,可降低体系的腐蚀性,而且材料费用低。2、可溶性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较高,密度调节范围宽,可以降低大多数增黏剂和降滤失剂高温时的水解和氧化降解速率;可溶性盐活度低,对钻井液性能和地层影响小,有利于井壁稳定。3、本专利技术与中国专利“ 200810232642. 9 ”相比,取消了固相加重剂,提高了无机盐和有机盐所占比例,增加了屏蔽暂堵剂。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一种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包括下述质量百分比的组份 有机盐10% ;无机盐3% ;提粘剂O.1 % ;降滤失剂O. 5% ;屏蔽暂堵剂O. 5% ;碱度控制剂O.1% ;防腐剂O. 03% ;除氧剂O. 5% ;缓蚀剂O. 1% ;余量为水。本专利技术还包括润滑剂1. 0%,进一步地,所述润滑剂为油基润滑剂,具体可以是DFL-1或JN-303任意一种,采用现有市售油基润滑剂均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有机盐为甲酸钾、甲酸钠或乙酸钾中的任意一种,但并不局限于这些有机盐,现有技术中的其它有机盐也可适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无机盐为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或氯化钠中的任意一种,但并不局限于这些无机盐,现有技术中的其它无机盐也可适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提粘剂`为黄原胶或高粘聚阴离子纤维素(PAC-HV),黄原胶或高粘聚阴离子纤维素(PAC-HV)选用现有的市售产品即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降滤失剂为低粘聚阴离子纤维素(PA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质量百分比的组份:有机盐10~20%;无机盐3~5%;提粘剂0.1~0.3%;降滤失剂0.5~1.0%;屏蔽暂堵剂0.5~5.0%;碱度控制剂0.1~0.3%;防腐剂0.03~0.1%;除氧剂0.5~0.8%;缓蚀剂0.1~0.2%;余量为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质量百分比的组份 有机盐10 20% ;无机盐3 5% ;提粘剂O.1 O. 3% ;降滤失剂O. 5 1. 0% ;屏蔽暂堵剂O. 5 5. 0% ;碱度控制剂O.1 O. 3% ;防腐剂O. 03 O. 1% ;除氧剂O. 5 O. 8% ;缓蚀剂O.1 O. 2%;余量为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润滑剂1.O 2. 0%,所述润滑剂为油基润滑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盐为甲酸钾、甲酸钠或乙酸钾中的一种或按任意配比的两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盐为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或氯化钠中的一种或按任意配比的两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井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粘剂为黄原胶或高粘聚阴离子纤维素中的一种或按任意配比的两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加重盐低伤害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斌赵向阳黎金明陈恩让崔贵涛王京光俞浩杰蔺文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