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真空泵,包括泵壳和位于所述泵壳内的电机总成、电机固定座和叶轮,所述泵壳上设有抽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电机固定座连接固定于所述泵壳,所述电机总成固定在所述电机固定座的上方,所述叶轮固定于所述电机总成的电机轴并位于所述电机固定座的下方;所述叶轮为水平设置的离心叶轮,所述抽气口位于所述叶轮的下方,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叶轮的横向一侧。与现有的同类产品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动真空泵抽吸力更为强劲,抽气效率更高,操作上较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更灵活且节省空间。特别尺寸设计的弹性体吸咀圈可配合市场上任何一款产品阀门,无须更换不同尺寸或形状的吸咀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泵装置,特别是一种电动真空泵。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电动真空泵通常包括泵壳和位于泵壳内的电机总成、电机固定座和叶轮等,泵壳上设有散热进气口和排气口,叶轮连接于电机总成的电机轴,由电机轴带动叶轮旋转,将散热进气口吸入的空气在泵体内腔经压缩,从排气口排出,从而产生真空吸力,可广泛应用于需要抽真空的场合。然而,目前的电动真空泵普遍存在抽吸力不足、抽气效率低的问题,而且须配用不同尺寸之吸咀,因此还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抽吸力强劲、抽气效率高的电动真空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设计一种电动真空泵,包括泵壳和位于所述泵壳内的电机总成、电机固定座和叶轮,所述泵壳上设有抽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电机固定座连接固定于所述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总成固定在所述电机固定座的上方,所述叶轮固定于所述电机总成的电机轴并位于所述电机固定座的下方;所述叶轮为水平设置的离心叶轮,所述抽气口位于所述叶轮的下方,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叶轮的横向一侧。优选地,所述叶轮包括连为一体的底板、轮毂和叶片,所述轮毂呈圆锥台形状,所述底板上设有通气口,所述叶片为弧片形。上述结构的叶轮的抽吸力比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更为强劲,抽气效率更高。优选地,所述泵壳上还设有散热进气口,所述散热进气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具有散热气道,所述散热气道依次通过所述电机总成、电机固定座和叶轮。由此可见,所述散热气道的设置形成电机热风排放系统,电机总成工作时产生高温,冷空气由散热进气口吸入并流经电机总成,而将发热的电机总成降温。冷空气经过热交换后形成热风,高速旋转的离心叶轮产生的“负压”将热风从电机总成所在的腔室抽出并由排气口排出,从而使电机总成的温度得以保持合理水平。优选地,所述散热进气口处设有网孔,可过滤细微物体,防止叶片及转动装置受损。优选地,所述电机固定座上设有多个通气口。所述通气口优选为圆弧形,有利于将热风均匀地从通气口排出,达到快速散热效果。优选地,所述泵壳呈牛角形,该泵壳的背部设有防滑条纹和指槽。牛角外形配合泵壳背部的防滑条纹和指槽,可防止滑手及便于操控。该泵壳由前壳和后壳通过超声波熔接组合而成,形成无缝夹口,泵壳不容易被打开,可更好地保障电机总成的安全,而且增加了外观的美观度。优选地,所述排气口处设有导风格栅。优选地,所述抽气口处设有吸咀圈,该吸咀圈的底面突出于所述泵壳的底面,其中,所述泵壳的底部设有定位环筋,所述吸咀圈的顶面设有与所述定位环筋配合的环形定位槽。优选地,所述环形定位槽的槽口处设有自动导入斜面,便于吸咀圈与定位环筋的装配。所述吸咀圈为硅胶、弹性塑胶或橡胶吸咀圈,富有弹性及较高的密封性,抽吸空气时可避免空气漏走。该特别尺寸设计的弹性体吸咀圈可配合市场上任何一款产品阀门,无须更换不同尺寸或形状的吸咀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动真空泵的抽吸力更为强劲,抽气效率更高,操作上较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更灵活且节省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动真空泵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动真空泵的左视图。图3是图1所示电动真空泵的前视图。图4是图1所示电动真空泵的俯视图。图5是图1所示电动真空泵的仰视图。图6是图2所示电动真空泵的A-A剖视图。图7是图5所不电动真空泵的B-B首I]视图。图8是图1所示电动真空泵的泵壳部分的分解图。图9是图1所示电动真空泵的电机总成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图1所示电动真空泵的电机固定座部分的立体图。图11是图1所示电动真空泵的吸咀圈部分的立体图。图12是图1所示电动真空泵的离心叶轮部分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所示离心叶轮的俯视图。图14是图12所示离心叶轮的仰视图。图15是图13所示离心叶轮的C-C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至图7,本技术的电动真空泵包括泵壳I和位于泵壳I内的电机总成2、电机固定座3、离心叶轮4和吸咀圈5等,泵壳I由前壳11和后壳12组合而成,泵壳I上设有抽气口 20和排气口 14,抽气口 20处设有抽气格栅21,吸咀圈5设于抽气口 20处,排气口 14处设有导风格栅141,散热进气口 13处设有网孔。吸咀圈5,呈圆环形,其固定在泵壳I的底部,用于同例如真空袋上的抽真空阀门配合。前壳11的上部设有电源开关7,其连接在电源线8与电机总成2之间,以控制电机总成2的运转和停止。电源线8通过压线码81和星形弹性垫圈82固定在后壳12内壁的电源线槽23内,并可防止电源线8被拉出。所述泵壳I整体呈牛角形,该泵壳I的背部设有防滑条纹18和与手指形状匹配的指槽19,牛角外形配合泵壳背部的防滑条纹18和指槽19,可防止滑手及便于操控。泵壳I的下部设有用于收藏电源线8的卷线槽17。前壳11和后壳12的边缘部分设有超声波线24,把前壳11和后壳12经超声波技术熔接在一起,形成无缝夹口,泵壳I不容易被打开,可更好地保障电机总成2的安全,而且增加了外观的美观度。电机固定座3连接固定于泵壳1,电机总成2通过螺钉22固定在电机固定座3的上方,利用卡簧6将离心叶轮4固定在电机总成2的电机轴21的下端,并使离心叶轮4水平地设置于电机固定座3下方的叶轮容置腔16内。所述抽气口 20位于离心叶轮4的下方,排气口 14位于离心叶轮4的横向一侧。如图10,电机固定座3的中心位置设有呈矩形的用于连接定位电机总成2的定位槽31,该定位槽31的中心具有一个可供电机轴21穿过的通孔32,该通孔32周围设有四个与螺钉22配合的螺钉座33,定位槽31的周围设有四个优选为圆弧形的通气口 34。如图12至图15,所述离心叶轮4包括连为一体的底板41、轮毂42和多个叶片43,其中,轮毂42呈圆锥台形状,底板41上设有多个通气口 44,叶片43为弧片形。轮毂42的中心设有与电机轴21配合的D形轴孔45。所述通气口 44呈圆弧形,且分布在同一个圆周上。上述结构的离心叶轮4的抽吸力比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更为强劲,抽气效率更高。所述泵壳上还设有散热进气口 13,该散热进气口 13与排气口 14之间具有散热气道,该散热气道依次通过电机总成2、电机固定座3和叶轮4。由此可见,所述散热气道的设置形成电机热风排放系统,电机总成2工作时产生高温,冷空气由散热进气口 13吸入并流经电机总成2,而将发热的电机总成2降温。冷空气经过热交换后形成热风,高速旋转的离心叶轮4产生的“负压”将热风从电机总成2所在的腔室吸出并由排气口 14排出,从而使电机总成2的温度得以保持合理水平。如图11,所述吸咀圈5的底面突出于泵壳I的底面,其中,泵壳I的底部设有定位环筋15,吸咀圈5的顶面具有内环51和外环52,其中内环51高于外环52.内环51与外环52之间形成有与定位环筋15配合的环形定位槽53。为了便于吸咀圈5与定位环筋15的装配,环形定位槽53的槽口处设有形成在内环51上的自动导入斜面54。吸咀圈5可采用硅胶、弹性塑胶或橡胶制成,富有弹性及较高的密封性,抽吸空气时可避免空气漏走。该吸咀圈5大小适中,可以轻易放入市面上任何类型阀门使用。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动真空泵,包括泵壳和位于所述泵壳内的电机总成、电机固定座和叶轮,所述泵壳上设有抽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电机固定座连接固定于所述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总成固定在所述电机固定座的上方,所述叶轮固定于所述电机总成的电机轴并位于所述电机固定座的下方;所述叶轮为水平设置的离心叶轮,所述抽气口位于所述叶轮的下方,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叶轮的横向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真空泵,包括泵壳和位于所述泵壳内的电机总成、电机固定座和叶轮,所述泵壳上设有抽气ロ和排气ロ,所述电机固定座连接固定于所述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总成固定在所述电机固定座的上方,所述叶轮固定于所述电机总成的电机轴并位于所述电机固定座的下方;所述叶轮为水平设置的离心叶轮,所述抽气ロ位于所述叶轮的下方,所述排气ロ位于所述叶轮的横向ー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包括连为一体的底板、轮毂和叶片,所述轮毂呈圆锥台形状,所述底板上设有通气ロ,所述叶片为弧片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上还设有散热进气ロ,所述散热进气ロ与所述排气ロ之间具有散热气道,所述散热气道依次通过所述电机总成、电机固定座和叶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真空泵,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稷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宜心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