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的车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4080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4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拖拉机的车室,该拖拉机的车室包括:框架;以及安装在框架的上部上的车顶,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和所述车顶之间配置有电气配线,并且所述电气配线被所述框架的上部的上表面和所述车顶的下表面所包围而不向外露出。能够保持车室的较佳外观,避免了电气配线与外界的物体的碰触,降低了制造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拖拉机的车室,尤其涉及车室内的电气配线的配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拖拉机的车室内的电气配线的配置为从拖拉机的车体延伸出的电气配线穿过车室的支柱的内部,并通过外车顶和内车顶之间,与作业灯等电器设备连接。这样的话,由于电气配线配置在外车顶和内车顶之间,所以能够防止电气配线向外露出,并防止了电气配线因为雨水的进入而受潮。但是,现在还存在有不具有内车顶的拖拉机。在这种拖拉机中,电气配线由于没有了内车顶的遮挡,所以会向外露出,导致车室的外观不佳,且电气配线容易被外界的物体碰触,导致电气配线被损害。而如果另外设置遮挡盖,来专门保护电气配线的话,则制造成本很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拖拉机的车室,即使不具有内车顶和遮挡盖时,也能够隐藏电气配线,从而能够保证车室的较佳外观,避免了电气配线与外界的物体的碰触,从而防止电气配线的损伤的发生,同时能够降低制造的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I为,一种拖拉机的车室,包括框架;以及安装在框架的上部上的车顶,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和所述车顶之间配置有电气配线,并且所述电气配线被所述框架的上部的上表面和所述车顶的下表面所包围而不向外露出。由于本技术的拖拉机的车室,通过将电气配线配置在框架的上部和车顶之间,从而使电气配线被框架的上部的上表面和车顶的下表面所包围而不向外露出,因此能够保持车室的较佳外观,避免了电气配线与外界的物体的碰触,防止电气配线的损伤的发生,降低了制造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2为,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拖拉机的车室,在所述车顶的下表面的与所述框架的上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有所述电气配线。由于本技术的拖拉机的车室,通过在车顶的下表面设置有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电气配线,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保证车室的较佳外观,避免了电气配线与外界的物体的碰触。本技术的技术方案3为,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拖拉机的车室,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和所述车顶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位于所述电气配线的外周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4为,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拖拉机的车室,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和所述车顶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位于所述电气配线的外周侧。由于本技术的拖拉机的车室,通过在框架的上部和车顶之间设置有弹性体,并使弹性体位于电气配线的外周侧,从而雨水不会渗透到框架的上部和车顶之间的配置电气配线4处,能够避免电气配线受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5为,根据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拖拉机的车室,在所述弹性体的与电器设备接近的部分设有切口,所述电气配线通过该切口与电器设备连接。由于本技术的拖拉机的车室,通过在弹性体上设置切口,使电气配线通过该切口与电器设备连接,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电气配线在不会因为雨水而受潮的情况下与电器设备连接。本技术的技术方案6为,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拖拉机的车室,在所述车顶的下表面的与电器设备接近的部分设有从所述凹部向车室的内部延伸的另外的凹部,所述电气配线通过所述另外的凹部与电器设备连接。由于本技术的拖拉机的车室,通过在车顶的下表面的与电器设备接近的部分设有从凹部向车室的内部延伸的另外的凹部,使电气配线通过另外的凹部与电器设备连接,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电气配线与电器设备连接。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从而能够保持车室的较佳外观,避免了电气配线与外界的物体的碰触,防止电气配线的损伤的发生,降低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形态的拖拉机的车室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下方往上看时本技术的一实施形态的电气配线的配置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形态的电气配线的配置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2、3对本技术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如图1、2、3所示,拖拉机的车室I包括框架2 ;以及安装在框架2的上部上的车顶3,在框架2的上部和车顶3之间配置有电气配线4,并且电气配线4被框架2的上部的上表面和车顶3的下表面所包围而不向外露出。具体来说,从车室I的上方往下看,框架2的上部由四根支架组成,呈车前部稍窄车后部稍宽的大致框体。在框架2的上部的上表面上配置有电气配线4,电气配线4沿着框架2的四根支架延伸,也呈车前部稍窄车后部稍宽的大致框体。框体2的上部覆盖有车顶3,车顶3的四周边缘部从框体2的侧面突出。车顶3的前部的中央开设有天窗31。在车顶3的下表面的与框架2的上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5,在该凹部5内配置有电气配线4。也就是说,电气配线4夹在了框架2的上部的上表面和车顶3的下表面之间,从外部无法看到或者触碰到电气配线4。电气配线4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简单的带固定的方式,固定在车顶3的下表面或者框架2的上部的上表面上。在框架2的上部和车顶3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体6,弹性体6位于电气配线4的外周侦U。在本实施形态中,弹性体6为海绵。在车顶3的下表面的凹部5的外周侧上,设置有第二凹部7,该第二凹部7的凹入深度比凹部5的凹入深度小,在该第二凹部7内设置有弹性体6。由此,弹性体6包围了电气配线4的全周,即使外部的雨水进入到了框架2的上部和车顶3的外侧夹缝之间,也难以越过弹性体6到达电气配线4。在弹性体6的与电器设备接近的部分设有切口 8,电气配线4通过该切口 8与电器设备连接。这里,该电器设备是指前作业灯9、后作业灯10。在框架2的上部的前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前作业灯9,在框架2的上部的后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后作业灯10。与此相应,也在弹性体6上开设四个切口 8,电气配线4从该四个切口 8分别延伸到前作业灯9、后作业灯10,与前作业灯9、后作业灯10连接。在车顶3的下表面的与电器设备接近的部分设有从凹部5向车室I的内部延伸的另外的凹部,电气配线4通过另外的凹部与电器设备连接。这里,该电器设备是指风扇11、室内灯14,该另外的凹部是指第三凹部12。风扇11、室内灯14安装在车顶3的下表面,且位于框架2的内侧。电器配线4分别通过与凹部5连接的第三凹部12延伸到风扇11、室内灯14处,与风扇11、室内灯14连接。另外,电气配线4进入框体2的支撑其上部的支架的前支柱内,向下延伸到拖拉机主体内,与其中的总电气配线连接。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将电气配线4配置在框架2的上部和车顶3之间,从而使电气配线4被框架2的上部的上表面和车顶3的下表面所包围而不向外露出,因此能够保持车室I的较佳外观,避免了电气配线4与外界的物体的碰触,防止电气配线4的损伤的发生,降低了制造成本。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在车顶3的下表面设置有凹部5,在该凹部5内配置电气配线4,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保证车室I的较佳外观,避免了电气配线4与外界的物体的碰触。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在框架2的上部和车顶3之间设置有弹性体6,并使弹性体6位于电气配线4的外周侧,从而雨水不会渗透到框架2的上部和车顶3之间的配置电气配线4处,能够避免电气配线4受潮。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在弹性体6上设置切口 8,使电气配线4通过该切口 8与电器设备连接,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电气配线4在不受潮的情况下与电器设备连接。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在车顶3的下表面的与电器设备接近的部分设有从凹部5向车室的内部延伸的另外的凹部12,使电气配线4通过另外的凹部12与电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拖拉机的车室,包括框架;以及安装在所述框架的上部上的车顶,该车室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和所述车顶之间配置有电气配线,并且所述电气配线被所述框架的上部的上表面和所述车顶的下表面所包围而不向外露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拖拉机的车室,包括框架;以及安装在所述框架的上部上的车顶,该车室的特征在干, 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和所述车顶之间配置有电气配线,并且所述电气配线被所述框架的上部的上表面和所述车顶的下表面所包围而不向外露出。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拖拉机的车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顶的下表面的与所述框架的上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有所述电气配线。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拖拉机的车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和所述车顶之间还设置有弾性体,所述弹性体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留宽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