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73697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4 1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和设置在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的剪刀架组件,所述上框架包括两个边框、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两个边框上各设有一个滑槽,所述第一横梁分别与两个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横梁分别与两个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下框架与上框架结构相同,且为上下对称设置。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汽车座椅减震装置的上框架和下框架结构稳定,没有焊接变形,且可以拆卸,简单实用;上、下框架中的滑槽不易产生变形,保证了减震装置的稳定运行,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汽车座椅是汽车中一个重要的、直接与驾乘人员相关联的部件。汽车座椅的舒适度是汽车座椅设计过程中较为关键的因素。现有的汽车座椅一般都安装有减震装置,以缓解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震动给驾乘人员带来的不舒服感。 现有的汽车座椅减震装置一般包括上、下框架和设置在上、下框架之间的减震结构,上、下框架包括两个设有滑槽的边框和连接两个边框的横梁。现有的边框和横梁之间均是采用焊接连接,容易产生焊接变形,装配好后存在应力,影响整体稳定性,且不易拆卸。另夕卜,现有的边框上的滑槽易产生变形,影响减震装置的稳定运行,降低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O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上、下框架连接结构稳定,且可以拆卸,滑槽不易产生变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和设置在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的剪刀架组件,所述上框架包括两个边框、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两个边框上各设有一个滑槽,所述第一横梁分别与两个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横梁分别与两个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下框架与上框架结构相同,且为上下对称设置。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剪刀架组件包括左剪刀架和右剪刀架,所述左剪刀架和右剪刀架结构相同,均包括相互铰接的内支杆和外支杆,所述内、外支杆的第一对应端分别连接在上滑杆和下滑杆上,所述内、外支杆的第二对应端分别连接在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上,所述上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上框架的两个滑槽中,并在滑槽中滑动,所述下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下框架的两个滑槽中,并在滑槽中滑动,所述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分别铰接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上。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和非标螺套,所述非标螺套包括外凸端部和中空主体部,所述螺栓与所述中空主体部螺纹连接,所述外凸端部的侧面上设有凸块。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边框的横截面呈“U”形,包括上板、下板和侧边,中间形成滑槽,所述第一横梁分别与两个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的两个端部各设有一个延伸部,所述第二边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二边垂直的安装部,所述第一边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在两个边框的上板的上表面,所述两个安装部分别设置在两个边框的下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边的端部与上板贴靠在一起,所述第一边的端部和上板上设有相同的上凹孔,所述上凹孔包括一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上设有一凹槽,所述安装部与下板贴靠在一起,所述安装部与下板上设有相同的下通孔;所述非标螺套贯穿所述上凹孔,所述外凸端部抵在第一边端部的上凹孔的台阶部上,所述凸块卡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外凸端部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边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中空主体部的端部抵在所述安装部的上表面上,所述螺栓贯穿所述下通孔与所述中空主体部相连接;所述延伸部的端部与所述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横梁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第四边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与所述第四边垂直的安装片,所述第三边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在两个边框的上板的上表面,所述两个安装片分别设置在两个边框的下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横梁分别与两个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二横梁和边框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横梁和边框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框架的两个边框的滑槽中各设有一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靠近上滑杆的一端设有缓冲垫,所述限位块在滑槽中的位置与所述延伸部的端部相对应,所述限位块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上框架的滑槽中,并与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固定在一起。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设有气囊。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边和第四边的厚度相同,所述上板的两端各设有一个豁口,所述豁口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边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边和第四边卡在所述豁口中。本技术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减震装置的上框架和下框架结构稳定,没有焊接变形,且可以拆卸,简单实用;2、减震装置的上、下框架中的滑槽不易产生变形,保证了减震装置的稳定运行,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汽车座椅减震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上框架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所述上框架的组装示意图;图4是所述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所述第一横梁与边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边框,11、上板,12、下板,13、侧边,2、第一横梁,21、第一边,22、第二边,23、延伸部,24、安装部,25、上凹孔,251、台阶部,252、凹槽,26、下通孔,3、第二横梁,31、第三边,32、第四边,33、安装片,4、紧固件,41、螺栓,42、非标螺套,421、夕卜凸端部,422、中空主体部,423、凸块,5、限位块,6、缓冲垫,7、豁口,8、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包括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和设置在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的剪刀架组件,所述上框架包括两个边框1、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3,所述两个边框I上各设有一个滑槽8,所述第一横梁2分别与两个边框I通过紧固件4连接,所述第二横梁3分别与两个边框I通过紧固件4连接,所述下框架与上框架结构相同,且为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3与边框之间均是通过紧固件4连接,没有焊接变形,结构稳定,且可以拆卸,使得上框架和下框架可以通过简单的工序组装而成,简单实用。所述剪刀架组件包括左剪刀架和右剪刀架,所述左剪刀架和右剪刀架结构相同,均包括相互铰接的内支杆和外支杆,所述内、外支杆的第一对应端分别连接在上滑杆和下滑杆上,所述内、外支杆的第二对应端分别连接在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上,所述上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上框架的两个滑槽8中,并在滑槽8中滑动,所述下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下框架的两个滑槽8中,并在滑槽8中滑动,所述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分别铰接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上。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设有气囊,通过一个阀门控制装置来给气囊提供气源,通过对气囊的充气、放气,结合剪刀架组件达到减震的目的,缓解人们的不适感。所述紧固件4包括螺栓41和非标螺套42,所述非标螺套42包括外凸端部421和中空主体部422,所述螺栓41与所述中空主体部422螺纹连接,所述外凸端部421的侧面上设有凸块423。所述边框I的横截面呈“U”形,包括上板11、下板12和侧边13,中间形成滑槽8,所述第一横梁2分别与两个边框I通过紧固件4连接,所述第一横梁2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边21和第二边22,所述第一边21的两个端部各设有一个延伸部23,所述第二边2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二边22垂直的安装部24,所述第一边21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在两个边框I的上板11的上表面,所述两个安装部24分别设置在两个边框I的下板1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边21的端部与上板11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和设置在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的剪刀架组件,所述上框架包括两个边框、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两个边框上各设有一个滑槽,所述第一横梁分别与两个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横梁分别与两个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下框架与上框架结构相同,且为上下对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和设置在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的剪刀架组件,所述上框架包括两个边框、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两个边框上各设有一个滑槽,所述第一横梁分别与两个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横梁分别与两个边框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下框架与上框架结构相同,且为上下对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刀架组件包括左剪刀架和右剪刀架,所述左剪刀架和右剪刀架结构相同,均包括相互铰接的内支杆和外支杆,所述内、外支杆的第一对应端分别连接在上滑杆和下滑杆上,所述内、外支杆的第二对应端分别连接在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上,所述上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上框架的两个滑槽中,并在滑槽中滑动,所述下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下框架的两个滑槽中,并在滑槽中滑动,所述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分别铰接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和非标螺套,所述非标螺套包括外凸端部和中空主体部,所述螺栓与所述中空主体部螺纹连接,所述外凸端部的侧面上设有凸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的横截面呈“U”形,包括上板、下板和侧边,中间形成滑槽,所述第一横梁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的两个端部各设有一个延伸部,所述第二边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二边垂直的安装部,所述第一边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在两个边框的上板的上表面,所述两个安装部分别设置在两个边框的下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边的端部与上板贴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逸阳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华阳万联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