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杆装置的导向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66624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1 18:03
变速杆装置的导向板(30)设置有弹性元件(34),其上形成引导变速杆(2)运动并限制其运动范围的操作孔(35)。弹性元件还包括其上形成的冲击吸收结构(43,44,47)。冲击吸收结构包括靠近操作孔的缝(45,46,48),比缝更靠近操作孔并吸收变速杆冲击的接收部(43a,43b,47a),以及设置在缝处位于接收部的后表面侧位置的挡块部(43b,44b,47b),其支撑接收部的凹陷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控换挡类型的变速杆装置的导向板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汽车上安装的自动变速器根据车辆速度或者发动机速度自动地改 变齿轮齿数比。这种自动变速器车辆很普及。现今,为取代使用发动机作为车轮驱动源的 内燃机车辆,例如,使用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和仅利用电动机作为 驱动源的电动车辆,以及类似车辆正在逐渐普及。自动变速器车辆包括变速杆(选择杆),当根据行驶状态(行驶模式)改变自动变 速器的模式时,操纵该变速杆。变速杆能够移至工作档位,主要对应于停车挡、空挡、倒档、 前进档等等。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可以进一步包括制动再生模式的工作档位,其利 用车辆产生的制动力对蓄电池充电。无论如何,存在一种趋势,即所谓线控技术正在车辆中实施,其利用传感器检测变 速杆的工作档位,并变换车辆的行驶状态。专利文献I描述了线控变速杆装置的现有技术 示例。变速杆装置可以在两个轴向移动,选择方向和换档方向。磁力传感器检测设置在变 速杆底部的磁铁,以检测变速杆的工作档位。线控技术利用磁力传感器检测变速杆的档位, 因此无需复杂的结构。这简化了结构。在这种变速杆装置中,例如,在外壳上部形成的导向槽引导变速杆移动至各个模 式档位。然而,使用者可能使用了过大的力来操纵变速杆。因此,为了应付这种过大的力, 如专利文献I所述,在外壳中设置导向板,其包括与导向槽相似的凹槽。这形成一种结构, 该结构利用导向板接收过度操作负荷。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布No. 2007-223384。专利文献2 :日本公开专利公布No. 2004-9903ο
技术实现思路
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种类型的变速杆装置,其实施了瞬时技术(momentary technique),当操纵变速 杆之后将其释放时,变速杆自动地返回其被操纵前所处的原来的初始档位。在瞬时技术中, 当变速杆被操纵后返回初始档位时,变速杆可能冲击导向槽或导向板。这产生冲击噪声,并 且冲击产生振动。特别地,当变速杆从最远的模式档位返回初始档位时,这个问题变得十分显著。专利文献2描述了一种导向板,其包括冲击吸收结构。专利文献2中的技术降低 了当变速杆移至高速齿轮时变速杆产生的细小振动,但并没有吸收在变速杆返回运动中产 生的冲击。因此,这个技术基本上不能为该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在变速杆自动返回的时候, 需要导向板抑制撞击噪声、振动等等。在固定式类型的变速杆装置中,在操纵变速杆时降低冲击噪声和振动也是值得做的。相应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杆装置的导向板,在变速杆运动过程中, 其抑制撞击噪声、振动等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是变速杆装置的导向板,其对应于变速杆的移动范围而形成。导向 板具有包括操作孔的弹性元件,其限制变速杆的移动范围,并引导变速杆的移动。在弹性元 件中形成冲击吸收结构。冲击吸收结构包括设置在接近操作孔的缝,能够吸收变速杆冲击 的座,其中座设置成比缝靠近操作孔,以及相对于缝设置在座后侧的挡块。挡块支撑座向内 弯曲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变速杆装置结构的示意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变速杆装置中导向板的俯视图。图3是变速杆装置中导向板的仰视图。图4是导向板中变速杆的移动路径图。图5是变速杆装置中导向板沿A-A方向的横截面图。图6是变速杆装置中导向板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7是变速杆装置中导向板沿B-B方向的横截面图。图8是当变速杆移至空档撞击导向板相对边缘的状态时变速杆装置中导向板的 俯视图。图9(a)是当变速杆移至前进档撞击导向板相对边缘的状态时变速杆装置中导向 板的俯视图。图9(b)是当变速杆移至倒档撞击导向板相对边缘的状态时变速杆装置中导向板 的俯视图。图10 (a)和10 (b)是当变速杆移至初始档位撞击导向板交叉点的状态时变速杆装 置中导向板的放大的俯视图。图11是当变速杆移至初始档位撞击导向板相对边缘的状态时变速杆装置中导向 板的放大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1至9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变速杆装置。如图1所示,电动车辆包括变速杆装置1,当在前进和倒退驱动状态之间变换行驶 状态时操纵该变速杆装置。本例中变速杆装置I采用线控技术,其将变换模式档位时被操 纵的杆操纵型变速杆2电联接至变换行驶状态的控制器(未示出)。变速杆装置I包括可 容纳变速杆装置I的元件的装置外壳3。装置外壳3通过螺栓或类似物与车身联接,以使得 变速杆装置I与车辆联接。装置外壳3包括主体4。大体为杆状的变速杆2与主体4联接成这样一个状态,该 状态允许变速杆2相对于装置外壳3沿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倾斜。装置外壳3包括具 有导向孔6的上面板5,该导向孔6具有字母“T”顺时针旋转90°的形状。变速杆2从导向孔6伸出装置外壳3。导向孔6包括在装置外壳3横向(今后,指选择方向S)延伸的选 择孔7,和在装置外壳3透视方向(今后,指换档方向M)延伸的换档孔8,该移动孔8与选 择孔7的右端联接。沿着导向孔6的孔路径,变速杆2可以设置在四个档位。选择孔7和换档孔8交叉 处的位置被设置成空档(N)位置。换档孔8的一个末端(图中较高的)被设置成倒档(R) 位置,换档孔的另一个末端(图中较低的)被设置成前进档(D)位置。变速杆2通常位于 H档。当变速杆2移至R、N或者D档,然后释放,变速杆2自动地返回H档。这种情况下, 变速杆2是瞬时类型的。考虑到变速杆2可以在装置的横向(选择方向S)倾斜,选择轴9与装置外壳3绕 第一轴线LI枢轴地(在箭头Ra方向)联接,该第一轴线LI在换档方向M延伸。更进一步, 选择推顶元件11设置在装置外壳3和选择轴9之间,当脱离H档位置在选择方向S移动的 变速杆2返回至初始的H档位置时,该选择推顶元件11对变速杆2施加推顶力。例如,用 扭力弹簧(扭力螺旋弹簧)作为选择推顶元件11。更进一步,考虑到变速杆2可以在装置的透视方向(换档方向M)倾斜,杆联接器 10通过钩销12与选择轴9绕第二轴线L2枢轴地(在箭头Rb方向)联接,该第二轴在选择 方向S延伸。更进一步,换档推顶元件13设置在变速杆2和钩销12之间,当脱离H档位置 在换档方向M移动的变速杆返回至初始的H档位置时,该换档推顶元件13将对变速杆2施 加推顶力。例如,用扭力弹簧(扭力螺旋弹簧)作为换档推顶元件13。装置外壳3容纳有传感器单元14,其作为变速杆装置I中变速杆2的位置检测部。 传感器单元14是磁力型的,其利用磁力传感器16检测磁铁15的位置,从而检测变速杆2 的操作档位,磁铁15根据变速杆2的操纵而移动。传感器单元14包括盒形的传感器外壳 17,其作为外壳部分容纳传感器单元14的各种元件。传感器外壳17包括盒形、上部开口的 下壳18,和从上部封闭下壳18开口的上壳19。上壳19联接并固定于下壳18。印刷电路板20通过螺栓(未示出)固定于下壳18的底面。各种电子元件装配在 该印刷电路板20上。印刷电路板20包括上表面,其上装配有作为传感器单元14的磁力检 测兀件的磁力传感器16。例如,用磁阻兀件(MREs)作为磁力传感器16,磁力传感器16设 置成检测多个模式档位。印刷电路板20包括下表面,其包括从磁力传感器16输出检测信 号的连接器22。敞开上部的下壳18容纳有第一滑动件23,其允许变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5.31 JP 2010-1246951.一种变速杆装置的导向板,其对应于变速杆的移动范围而形成,所述导向板包括 弹性元件,其包括限制所述变速杆移动范围并引导所述变速杆移动的操作孔; 在所述弹性元件中形成的冲击吸收结构,其中所述冲击吸收结构包括 缝,其接近所述操作孔设置; 能够吸收所述变速杆冲击的座,其中所述座设置成比所述缝靠近所述操作孔;以及 相对于所述缝,设置在所述座后侧的挡块,其中所述挡块支撑所述座的向内弯曲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的导向板,其中所述冲击吸收结构包括主冲击吸收结构和子冲击吸收结构,所述主冲击吸收结构位于所述变速杆模式档位对应的位置,所述子冲击吸收结构位于通至模式档位的路径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杆装置的导向板,其中所述挡块是突出物,其中所述弹性元件的部分突出进入所述缝。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变速杆装置的导向板,进一步包括支撑所述弹性元件的支撑板,其中所述挡块是通过将所述支撑板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直正远山睦山本大辅齐藤陵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