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仁虎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43725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5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扳机,旨在提供一种重量轻,耗能小,对螺栓冲击力小,工作效率高;并可有效解决由于螺栓的反作用力使气动扳机反转,而对使用者握持气动扳机的手造成伤害的问题的扳机。它包括扳机壳体、马达、打击部位、位于扳机前部的减速器及连接打击部位与减速器传动主轴,所述打击部位与减速器之间的传动主轴与相对的扳机壳体之间设有防止传动主轴反转的防反转装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扳机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俗称风炮)的主要结构是由气动马达与打击部件构成。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708601A,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技术创造的名称为一种气动扳手,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气动扳手,包括有传动轴、与传动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的气动转子,传动轴外设置的与气动转子啮合传动的捶打室壳体及前护套,捶打室壳体内通过固定销固定有捶打块。这类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的动力来源是空压机输出的压缩空气,当压缩空气带动气动马达转动后,气动马达再带动相连接的打击部位进行类似锤打的运动,在每一次敲击之后,把螺丝拧紧或者卸下来;其输出的扭力是不连续的扭力。这类结构的大扭力气扳机主要缺点是重量重、耗气量大,即耗能大;并且冲击力也大,容易损坏螺丝。为了改善上述问题,目前一些技术人对现有的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进行了改进,制作出一种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该扳机将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的打击部位用减速器代替;也就是说,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的主要结构是由气动马达与减速器部件构成。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通过减速器将气动马达的输出扭力放大,实现大扭力输出;并且使扭力连续输出。这类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与上述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相比,在相同扭力输出的情况下,其具有重量轻、耗气量少,即耗能小的优点;并且由于其输出扭力为连续扭力,且其输出转速很低,因而其冲击力极小;但由于其通过减速器实现大扭力输出是以极大的减小输出转速为代价的,虽然这样极大的减小了冲击力,但这使得这类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的输出转速很低,导致大扭力气扳机的工作效率极大的降低。进一步的,为了使大扭力气扳机具有足够的输出转速和输出扭力的同时,减小扳机的重量轻、耗气量,并降低对螺栓的冲击力;一些技术人提出将打击部位和减速器结合使用,即在现有的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的打击部位的前部加装一个减速器,并通过连接轴连接打击部位的输出端与减速器的输入端。该扳机的理论工作机理是马达连续输出的扭矩首先通过打击部位进行第一次放大;接着第一次放大后的输出扭力通过连接轴传送到减速器上,通过减速器进行二次放大;这样该扳机与上述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相比,在相同扭力输出的情况下,其可以有效的减小马达的型号,降低马达的重量和耗气量;同时该扳机与由气动马达与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相比,在相同扭力输出的情况下,其可以有效减小减速器的速比,增大扳机输出转速,进而有效提高扳机工作效率。这类在现有扳机的打击部位前加装减速器而形成的扳机在理论上视乎可行;但通过实际使用的验证,在打击部位前加装减速器后,扳机实际输出的扭力不仅没有被减速器放大,反而比未加装减速器前的输出扭力更小;这也就是目前现有的扳机中为何一直没有出现这类在打击部位前加装减速器而形成的新型扳机的原因。为何在扳机的打击部位前加装减速器后不能达到理论分析的效果,其原因在于由于打击部位输出的扭力是不连续的,其相邻两次的输出扭力之间是有时间间隔的;并且由于打击部位转速很快,打击部位每一次的输出扭力所持续的时间很短暂;而减速器的各部件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间隙;这就使得打击部位输出的打击力,即输出扭力传递到减速器上后,首先需要克服减速器的各部件之间存在的间隙,而由于打击部位每一次输出的打击力所持续的时间很短;这就可能造成打击部位前一次输出的打击力,还未由减速器传送至扳机输出终端时,此次打击部位输出的打击力就已经结束;而打击部位下一次输出的打击力又还没跟上,此时减速器内部结构在作用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减速器内部结构之间的间隙将重新产生;这就导致了打击部位每一次输出的打击力,即输出扭力传递到减速器上后,都需要克服减速器的各部件之间存在的间隙;因而在现有的扳机的打击部位前加装减速器后,扳机实际输出的扭力不仅没有被减速器放大,反而比未加装减速器前的输出扭力更小。另一方面,目前的气动扳机在拧紧或拆卸螺栓时,受到的反作用力通常是作用到使用者握持气动扳机的手上;这样不仅会增加劳动强度,而且在气动马达在开始的工作的瞬间,若螺栓的反作用力较大,整个气动扳机将会反转,这可能对使用者握持气动扳机的手造成伤害。为了改善上述问题,目前大输出扭力的气动扳机,尤其是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的壳体前部通常会设置支撑力臂,在拧紧或拆卸螺栓时,通过支撑力臂抵靠在工件的支撑点上;这样在拧紧或拆卸螺栓的过程中螺栓绝大部分反作用力,将通过支撑力臂作用到工件的支撑点上,有效降低使用者握持气动扳机的力度,进而降低劳动强度;但由于气动马达在工作前,其壳体上的支撑力臂与工件的支撑点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间距,因而在气动马达开始工作时,支撑力臂存在寻找支撑点的过程,即支撑力臂在螺栓反作用力作用下产生反向旋转直至支撑力臂抵靠在工件支撑点上的过程;所以在气动马达开始工作的瞬间,若螺栓的反作用力较大,整个气动扳机还是会反转,因而可能对使用者握持气动扳机的手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其重量重、耗能大,并且冲击力也大,容易损坏螺丝,以及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重量轻,耗能小,对螺栓冲击力小,并且工作效率高的新型扳机。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气动扳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螺栓的反作用力使气动扳机反转,而对使用者握持气动扳机的手造成伤害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扳机,可有效解决由于螺栓的反作用力使气动扳机反转,而对使用者握持气动扳机的手造成伤害的问题;并具有操作灵活度与舒适度佳的特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扳机,包括扳机壳体、马达、打击部位、位于扳机前部的减速器及连接打击部位与减速器传动主轴,所述打击部位与减速器之间的传动主轴与相对的扳机壳体之间设有防止传动主轴反转的防反转装置。本方案的传动主轴连接打击部位与减速器,即传动主轴连接打击部位的输出端与减速器的输入端。当本方案扳机的打击部位输出的打击力通过传动主轴传递到减速器上后,首先,同样也需要克服减速器的各部件之间存在的间隙;当打击部位前一次输出的打击力结束,而打击部位下一次输出的打击力还没跟上时,在螺栓的反作用力或减速器内部结构作用与反作用力作用下,减速器内部结构将产生反转趋势;但由于传动主轴与相对的扳机壳体之间设有防止传动主轴反转的防反转装置,因而在螺栓的反作用力或减速器内部结构作用与反作用力作用下,与传动主轴连接的减速器输入端也不会产生反转,因而减速器内部结构将被传动主轴抵住,不会产生反转;这样打击部位在一次次的输出打击力的过程中,可以快速的将减速器的各部件之间存在的间隙消除,使减速器的各部件之间在打击部位输出扭力的方向上保持紧密贴合;因而本方案扳机的打击部位的输出扭力可以通过传动主轴传送到减速器机构上,并迅速通过减速器进行二次放大后由扳机输出终端输出。本方案扳机由于打击部位与减速器之间的传动主轴与相对的扳机壳体之间设有防止传动主轴反转的防反转装置;使得打击部位的输出扭力能够通过减速器进行再次放大;与现有的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相比,在相同扭力输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减小马达的型号,降低马达的重量和耗能。同时本方案扳机与现有的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相比,在相同扭力输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减小减速器的速比,增大扳机输出转速,进而有效提高扳机工作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扳机,包括扳机壳体(3)、马达(1)、打击部位(2)、位于扳机前部的减速器(11)及连接打击部位与减速器传动主轴(4),其特征是,所述打击部位(2)与减速器之间的传动主轴(4)与相对的扳机壳体(3)之间设有防止传动主轴(4)反转的防反转装置(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扳机,包括扳机壳体(3)、马达(I)、打击部位(2)、位于扳机前部的减速器(11)及连接打击部位与减速器传动主轴(4),其特征是,所述打击部位(2)与减速器之间的传动主轴(4)与相对的扳机壳体(3)之间设有防止传动主轴(4)反转的防反转装置(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扳机,其特征是,所述防反转装置(5)为套设在传动主轴(4)上的双向防反转轴承,双向防反转轴承包括外环(22)、调节环(21)及沿外环内侧面呈环形分布的若干滚轴(26);所述外环(22)固定在扳机壳体(3)上;外环(22)外侧面上设有环形凹槽,且环形凹槽底面设有至少一个径向通孔(23),所述调节环(21)可转动的设于环形凹槽内,且调节环上相对于径向通孔设有径向拨杆(25),该径向拨杆穿过径向通孔并位于相邻两滚轴(26)之间,且外环(22)内侧面上位于各径向拨杆(25)两侧分别设有弧形凸起(2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扳机,其特征是,径向拨杆(25)两侧的弧形凸起 (29)对称设置,且径向拨杆两侧的两弧形凸起构成一人字形弧面。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新型扳机,其特征是,所述滚轴(26)的数量为η个, 且η为偶数;所述径向通孔(23)的数量为η/2个,且各径向通孔呈周向均匀分布,相对应的径向拨杆(25)的数量也为η/2个,且各径向拨杆也呈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外环(22)内还设有η/2个呈周向均布弹性推动块(27),所述弹性推动块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推块(31)及设置在两推块之间的弹簧(32);各弹性推动块(27)设于相邻两滚轴(26)之间,各滚轴(26)相邻两侧分别为径向拨杆(25)和弹性推动块(27),且各滚轴(26)—侧抵及径向拨杆,另一侧抵及推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扳机,其特征是,所述径向拨(25)杆呈T字形,其包括沿调节环(21)径向延伸的径向块和沿调节环周向延伸的横向块(24);所述各推块(31) 上与滚轴相对的侧面为与滚轴侧面相对应的凹陷弧面(28),且滚轴位于凹陷弧面内;各滚轴(26 ) —侧抵及横向块(24),另一侧抵及凹陷弧面(28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扳机,其特征是,各弹性推动块(27)对应的两推块 (3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仁虎
申请(专利权)人:黄仁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