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5187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动工具,即使在分别独立地具有模式切换构件和速度切换构件的情况下,在仅以高速模式使用的规定的动作模式下,不需要操作速度切换构件,使用性能良好。在冲击式改锥中,在选择动作模式的模式切换环(64)与选择转速的滑钮(34)之间设置有关联单元(关联套筒(63)、第一、第二突条(88A、88B)),该关联单元与对模式切换环(64)的冲击模式以及震动钻模式的选择操作相关联而进行使滑钮(34)切换至高速侧的动作,并且将转速保持为高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具有使向壳体的前方突出的最终输出轴以震动钻模式、冲击模式等规定的动作模式进行动作的多个动作机构,并能够选择使用任意的动作模式。
技术介绍
已知的电动工具具有向容置有马达的壳体的前方突出并且接受来自马达的旋转的主轴、砧座(anvil)等最终输出轴,并且壳体上具有使最终输出轴以规定的动作模式进行动作的多个动作机构,通过操作模式切换构件,能够选择使用任意的动作机构。例如专利文献1、2公开了如下的电钻(driver drill),通过旋转操作设置在壳体的前端的切换环(模式切换构件),来在震动钻模式、钻模式、离合模式等之间进行切换。另一方面,在电动工具中,通过设置在最终输出轴与马达之间的行星齿轮减速机 构向最终输出轴传递扭矩,但在此采用如下的变速机构,即能够使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一个内齿轮(internal gear)沿着轴向移动,而能够切换为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其中,高速模式是指,该内齿轮同时与行星齿轮和其行星架啮合而消除该级行星齿轮产生的减速的模式,低速模式是指,该内齿轮仅与行星齿轮啮合而使该级行星齿轮产生的减速有效的模式。通过操作设置在壳体上的速度切换构件,来实现这样的速度切换。专利文献I JP专利第4227028号公报;专利文献2 JP专利第3655481号公报。这样,若分别独立地设置模式切换构件和速度切换构件,则能够在所选择的动作模式下再选择变速。但是,在震动钻模式、冲击模式等规定的动作模式下,实际上以低速模式使用的情况少,几乎都选择高速模式。因而,例如,若在低速时以离合模式、钻模式使用了之后,通过模式切换构件将动作模式切换为震动钻模式,则接着通过速度切换构件切换为高速模式,需要操作2个构件,从而感到繁琐。尤其是,在向震动钻模式切换时若忘记了操作速度切换构件,则在发现在开始作业后保持低速模式不变后,需要暂时停止作业,重新操作速度切换构件,从而使作业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在分别独立具有模式切换构件和速度切管构件的情况下,在仅以高速模式使用的规定的动作模式下不需要操作速度切换构件,使用性能良好,也不会使作业性变差。为了达到述目的,技术方案I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模式切换构件与速度切换构件之间设置有关联单元,该关联单元与模式切换构件对规定动作模式的选择操作相关联而进行将速度切换构件切换至高速侧的动作,将转速保持高速。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的结构中,通过对模式切换构件的旋转操作,能够选择动作模式,另外,在模式切换构件的后方,速度切换构件能够在形成高速的前进位置与形成低速的后退位置之间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关联单元包括关联构件,连接在模式切换构件的后方,与模式切换构件一体旋转,第一突部,沿着旋转方向设置在关联构件的外表面,而且,在规定的动作模式的切换位置,该第一突部与位于前进位置的速度切换构件的下表面相卡合,来限制速度切换构件后退,第二突部,倾斜地从第一突部连续设置,而且,随着关联构件的旋转,该第二突部与位于后退位置的速度切换构件的下表面相卡合,使速度切换构件前进并与第一突部相卡合。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的结构中,通过对模式切换构件的旋转操作能够选择动作模式,另外,在模式切换构件的后方,速度切换构件能够在形成高速的后退位置与形成低速的前进位置之间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关联单元为关联板,该关联板设置在模式切换构件上并向后方突出,而且,在规定的动作模式的切换位置,该关联板与位于后退位置的速度切换构件相抵接,来限制速度切换构件前进,在关联板的侧边设置有倾斜引导部,而且,随着模式切换构件的旋转,该倾斜引导部与位于前进位置的速度切换构件相抵接,使速度切换构件滑动到后退位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的结构中,多个动作机构 包括对最终输出轴施加沿着轴向的震动的震动机构,规定的动作模式是用于使震动机构进行动作的震动钻模式。根据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即使在分别独立地具有模式切换构件和速度切换构件的情况下,在仅以高速模式使用的规定的动作模式下,不需要操作速度切换构件。由此,能够使使用性能良好,不会使作业性降低。根据技术方案2以及3的专利技术,不仅具有技术方案I的效果,还能够简单地形成关联单元。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不仅具有技术方案f 3中任一项的效果,还能够提高主要以高速模式使用的震动钻模式的使用性能。附图说明图I是冲击式改锥(impact driver)的局部纵剖视图。图2是冲击式改锥的俯视图。图3是内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除了主壳体以外的壳体以及震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单元部分的左视图。图6A是A-A剖视图,图6B是B-B剖视图,图6C是C-C剖视图。图7A是单元部分在冲击模式下的左视图,图7B是单元部分在冲击模式下的仰视图。图8是单元部分在冲击模式下的纵剖视图。图9A是单元部分在震动钻模式下的左视图,图9B是单元部分在震动钻模式下的仰视图。图10是单元部分在震动钻模式下的纵剖视图。图IIA是单元部分在钻模式下的左视图,图IIB是单元部分在钻模式下的仰视图。图12是单元部分在钻模式下的纵剖视图。图13A是单元部分在离合模式下的左视图,图13B是单元部分在离合模式下的仰视图。图14是单元部分在离合模式下的纵剖视图。图15A、15B是震动电钻的说明图,图15A是单元部分在震动钻模式下的俯视图,图15B是单元部分在震动钻模式下的纵剖视图。图16A、16B是震动电钻的说明图,图16A是单元部分在离合模式下的俯视图,图16B是单元部分在离合模式下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在图1、2中示出了作为电动工具的一个例子的冲击式改锥1,在图3、4中示出了冲击式改锥I的内部机构的局部结构。该冲击式改锥I具有组装左右的半壳体3、3而形成的主壳体2,在主壳体2内从后方(将图I的右侧设为前方)分别容置有马达4、行星齿轮减速机构6、主轴7。另外,在主壳体2的前部组装有筒状的内侧壳体8,所述内侧壳体8容置有主轴7和作为动作机构的冲击机构9。配置在主轴7的前方并且与主轴7同轴的作为最终输出轴的砧座10能够旋转地被内侧壳体8以及固定在内侧壳体8的前端的前壳体12支撑,并且砧座10向前方突出。在前壳体12内容置有作为动作机构的震动机构90,对行星齿轮减速机构6前侧的除了主壳体2以外的机构进行单元化处理。13是嵌装在前壳体12的前端的橡胶制环状的减振件。在主壳体2的下方,向下延伸地设置有把手14,在把手14内容置有具有扳机16的开关15。(行星齿轮减速机构以及变速机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6容置在组装于主壳体2内的筒状的齿轮箱17内。在齿轮箱17的后部能够旋转地支撑有嵌在马达4的输出轴5上的小齿轮18,并且该小齿轮18突出到齿轮箱17内。行星齿轮减速机构6具有第一行星架20,其用于对在第一内齿轮19内进行行星运动的第一级行星齿轮21、21……进行保持;第二行星架23,其用于对在第二内齿轮22内进行行星运动的第二级行星齿轮24、24……进行保持。使第一级行星齿轮21、21……与小齿轮18啮合。另外,第二行星架23 —体地形成在主轴7的后端,在内侧壳体8内能够旋转地被球轴承25支撑。在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工具,具有:最终输出轴,向容置有马达的壳体的前方突出,接收从所述马达传递来的旋转,多个动作机构,使所述最终输出轴以规定的动作模式动作,模式切换构件,能够选择所述动作模式,变速机构,能够将所述最终输出轴的转速在高/低两挡之间进行切换,速度切换构件,能够选择所述转速,该电动工具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模式切换构件与所述速度切换构件之间设置有关联单元,该关联单元与所述模式切换构件对规定的所述动作模式的选择操作相关联而进行将所述速度切换构件切换至高速侧的动作,将所述转速保持为高速。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林德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