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39789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5 12:32
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所述生育瓶盖由不透光材料制成,包括基部及设置于所述基部上方的漏斗型装置,所述生育瓶盖通过所述基部加盖于栽培瓶口,所述漏斗型装置与基部通过原基长出孔连通,所述漏斗型装置包括菇蕾成形器及连接菇蕾成形器与基部的连接部,所述基部的内径满足56毫米≤D≤64毫米,所述漏斗型装置的高度满足5毫米≤H1≤20毫米,所述连接部的高度满足1.6毫米≤H2≤3毫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瓶栽灰树花栽培技术,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
技术介绍
灰树花是一种食、药兼用蕈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隔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菌属真菌。又名贝叶多孔菌、栗子蘑、云蕈等。子实体由多次分枝的菌柄和匙状、扇状或舌状的菌盖重叠而成,菌盖宽2-7厘米;现国内栽培品种以褐色为主。菌肉白色,厚1-3毫米;管孔延生,管口多角形。孢子无色,卵圆形至椭圆形。灰树花目前在中国国内尚没有进行工厂化生产的报道,而在河北的迁西,浙江的庆元等地出现了一些季节性栽培,以种植香菇菌棒类型的塑料袋进行仿野生栽培,第一潮菇出完后埋入地下进行覆土栽培出第二潮菇,此种栽培模式较为粗放,不能周年供应,通过覆土产出的灰树花子实体经常带有大量砂土,极难清洗,给灰树花的品质带来风险。 日本种植灰树花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已经实现工厂化的生产,但是大多以2. 5公斤(湿料填充量)塑料袋为主的袋式栽培,基本工艺为搅拌,装袋,杀菌,培养与出芽,生育,采收等步骤。由于为塑料袋栽培模式,每个袋子只能使用一次,无法重复利用;其次与塑料袋相关联的装袋机,袋式接种机,搬运机均因为塑料袋的柔软不成型等原因而使机械化的难度成倍增加,而设备费用昂贵,但设备的效率仅为瓶式栽培的1/20或更低,同时塑料袋在日常搬运时经常被锐物刺破而造成潜在的污染危害。塑料袋栽培在原基发生时,需在透气滤膜处用大量人工进行“人”字型割口工艺以促使灰树花从袋中长出,由此造成大量的人工成本,且对工人的技能有较大的依赖。2. 5公斤袋式栽培产出的灰树花平均产量为400-700克不等,而真正进入市场销售的包装则为100克,150克或200克,所以为达到市场标准的产量又需要进行大量的拆卸与称量作业,给灰树花的品质管理带来不便。近年来,有栽培者开发出使用广口瓶形状的栽培瓶进行灰树花的瓶式栽培。一般会在栽培瓶盖子的中央设置灰树花子实体原基形成的小径孔,在菌丝培养过程中,子实体原基从该小径孔中呈隆起形状生长,栽培瓶盖子采用透光材料制成,这种栽培方式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在生育阶段栽培瓶敞口放置,且受到光照诱导,在生育阶段会继续有原基形成,而这个阶段形成的原基也基本无法发育成有效的子实体,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培养基的营养,进而影响了单株灰树花的品质;(2)由于在生育阶段栽培瓶敞口放置,使得整个原基暴露于空气中,这会造成原基又开始分散生长,由起初的“有形”又发育呈“无形”状态,经常造成后期采收时灰树花子实体外观等同性较差,“花朵”大小不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使用该生育瓶盖进行灰树花的栽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培养基营养在生育阶段的浪费,灰树花成熟后的外观等同性得到大幅度改善,而且同时大幅度提升了灰树花的叶片分化率,有效改善了灰树花品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所述生育瓶盖由不透光材料制成,包括基部及设置于所述基部上方的漏斗型装置,所述生育瓶盖通过所述基部加盖于栽培瓶口,所述漏斗型装置与基部通过原基长出孔连通,所述漏斗型装置包括菇蕾成形器及连接菇蕾成形器与基部的连接部,所述基部的内径满足56毫米< D < 64毫米,所述漏斗型装置的高度满足5毫米< Hl ( 20毫米,所述连接部的高度满足1. 6毫米^ H2 ^ 3晕米。所述漏斗型装置与所述基部一体成型。所述漏斗型装置与基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生育阶段通过使用本专利技术生育瓶盖,使栽培瓶在生育阶段几乎不再产生原基,提高了培养基营养的利用率,并通过对生育瓶盖的结构及尺寸参数进行控制,在提高灰树花成熟后外观一致性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了灰树花在生育阶段的叶片分化率,从而提升了灰树花的品质。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生育瓶盖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生育瓶盖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使用本专利技术生育瓶盖的栽培方法中使用的培养瓶盖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使用本专利技术生育瓶盖的栽培方法中使用的培养瓶盖的主体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生育瓶盖2由不透光材料制成,包括基部20及设置于基部20上方的漏斗型装置21,所述漏斗型装置21与基部20通过设置的原基长出孔22连通,所述漏斗型装置21包括菇蕾成形器210及连接菇蕾成形器210与基部20的连接部211,所述基部20的侧壁200的内侧面201上设置有若干卡点202,以将生育瓶盖2卡扣在栽培瓶瓶口 ;将所述基部20的内径设置成54毫米< D < 62毫米,将所述漏斗型装置21的高度设置成5毫米< Hl ( 20毫米,将所述连接部211的高度设置成1. 6毫米< H2 ( 3毫米。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漏斗型装置21与所述基部20 —体成型设置,当然也可以设置成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比如可以采用卡扣或者螺纹连接等现有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以为现有技术所揭示,在此不再赘述。在整个灰树花栽培过程中还有一与本专利技术生育瓶盖2配合使用的培养瓶盖1,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培养瓶盖I包括由不透光材料制成的主体部10、过滤体11及由透光材料制成的盖片12,所述主体部10整体基本呈空心圆柱状,包括侧壁100和顶壁101,所述顶壁101与侧壁100 —体成型且将所述侧壁100围合而成的空间分隔为上空间102和下空间103两部分,所述顶壁101中央向上膨出在所述上空间102内形成一通透的膨出体104,所述膨出体104大致呈空心圆柱状,该膨出体104的顶端设置成透气及透光的设计(比如设计成通孔),该膨出体104将上、下空间102、103连通,所述上空间102的侧壁1020上设置有若干透气孔1021,所述透气孔1021邻近顶壁101设置,所述膨出体104的侧壁1040上设置有若干通气槽1041,所述通气槽设1041设置在所述膨出体104的侧壁1040的顶端1042附近。所述膨出体104的侧壁1040与上空间102的侧壁1020之间形成过滤体收容空间105 ;所述过滤体11对应所述膨出体104的部分挖空形成一膨出体收容空间110,该过滤体11收容在所述过滤体收容空间105内;所述盖片12施盖在所述上空间102的顶部与所述上空间102的侧壁1020的上端部扣合,且所述膨出体104的侧壁1040的顶端1042与盖片12之间形成有通气间隙(未示出)。所述下空间103的内径略大于栽培瓶(未示出)瓶口的直径,以便培养瓶盖I通过该下空间103套盖在栽培瓶上,所述下空间103的侧壁1030内侧面1031上设置有若干凸起1032,以将培养瓶盖I卡扣在栽培瓶瓶口 ;在所述下空间103的侧壁1030的下端,所述下空间的侧壁1030向外水平延伸形成支架外缘延伸部1033,该支架外缘延伸部1033的设置基于栽培工艺中自动化接种、搔菌去盖工艺的设备附着点。使用本专利技术生育瓶盖2及前述培养瓶盖I进行灰树花的工厂化栽培的流程如下 (1)装瓶, 在栽培瓶中装入培养料,施盖上述培养瓶盖I; (2)杀菌,移入杀菌锅中进行闻压杀菌; (3)冷却,移出至冷却室中进行快速冷却; (4)接种,冷却后的栽培瓶通过自动接种机进行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育瓶盖由不透光材料制成,包括基部及设置于所述基部上方的漏斗型装置,所述生育瓶盖通过所述基部加盖于栽培瓶口,所述漏斗型装置与基部通过原基长出孔连通,所述漏斗型装置包括菇蕾成形器及连接菇蕾成形器与基部的连接部,所述基部的内径满足54毫米≤D≤62毫米,所述漏斗型装置的高度满足5毫米≤H1≤20毫米,所述连接部的高度满足1.6毫米≤H2≤3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育瓶盖由不透光材料制成,包括基部及设置于所述基部上方的漏斗型装置,所述生育瓶盖通过所述基部加盖于栽培瓶口,所述漏斗型装置与基部通过原基长出孔连通,所述漏斗型装置包括菇蕾成形器及连接菇蕾成形器与基部的连接部,所述基部的内径满足54毫米< D < 62毫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继红张硕杨仁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