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取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23680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03:34
一种卷取单元,在单元框架(2)的一侧且为外部配置:将供纱管(4)侧的纱端、即下纱线与卷装(P)侧的纱端、即上纱线连接的接头装置(12);将下纱线向接头装置(12)引导的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和将上纱线向接头装置(12)引导的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能够通过第1驱动机构(27)上下回转而构成,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能够通过第2驱动机构(47)上下回转而构成。将第1驱动机构(27)及第2驱动机构(47)分别配置在单元框架(2)的一侧且为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单元框架的一侧且外部具备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和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的卷取单元,所述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在接头动作时将供纱管侧的纱端、即下纱线向把下纱线与上纱线连接的接头装置引导,所述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将卷装侧的纱端、即上纱线引导。
技术介绍
这种具备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和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的卷取单元在日本特开平09 - 05893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 — 155101号公报中是公知的。日本特开平09 — 058932号公报的自动络纱机具备将供纱管的纱端吸引捕捉并向接头装置引导的中间接头管、和将卷装侧的纱端吸引捕捉并向接头装置引导的吸嘴。中间接头管受安装在侧框架上的轴承部转动自如地支承,由受凸轮摆动操作的臂、设在臂的前端上的部分圆弧状的齿条、和与齿条啮合的小齿轮转动操作。这些机构零件配置在侧框架的内面侧。日本特开2009- 155101号公报的自动络纱机的卷取单元在捻接器装置的下侧及上侧设有捕捉并导引供纱管侧的下纱线的下纱线导引管、和捕捉并导引卷装侧的上纱线的上纱线导引管。在单元框架上配置有用来使上纱线导引管转动的步进马达,在步进马达的输出轴上固定有输出齿轮。在上纱线导引管的基部上固定有从动齿轮,输出齿轮与从动齿轮经由带齿的带连结。使上纱线导引管转动的步进马达等的驱动构造配置在单元框架的内面侧。在日本特开平09 - 058932号公报的自动络纱机中,由于通过凸轮等的机构零件进行回转驱动,所以驱动构造复杂,需要定期地实施检修来维持功能。此外,在自动络纱机中,在卷取动作时产生飞花,该飞花附着到机构零件的润滑油中,所以需要定期地进行清扫。进而,也有因零件的损坏等而需要修理的情况。但是,由于在框架的外面侧和内面侧配置有构成捕捉机构的零件,所以需要从框架的两面侧进行维护作业。在一个作业者进行作业的情况下,必须在外面侧和内面侧的作业位置间移动,在维护作业中需要较多工作量。此夕卜,还有因作业时间变长而导致自动络纱机的运转率下降的缺点。在日本特开2009 - 155101号公报的自动络纱机的卷取单元中,与通过凸轮等的机构零件进行回转驱动的构造相比构造简单,所以不需要频繁地进行维护作业。但是,与日本特开平09 - 058932号公报同样,在维护作业时需要从框架的两面侧进行作业,需要较多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单元框架的一侧且从外部简便地进行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和回转驱动这两个捕捉导引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维护作业的卷取单元。以配置有单元框架2、将供纱管4侧的纱端、即下纱线与卷装P侧的纱端、即上纱线连接的接头装置12、捕捉下纱线并向接头装置12引导的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和捕捉上纱线并向接头装置12引导的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的卷取单元为对象。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能够由第I驱动机构27驱动而构成。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能够由第2驱动机构47驱动而构成。并且,将第I驱动机构27及第2驱动机构47分别配置在单元框架2的一侧且为外部。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分别具备吸管21、41。第I驱动机构27及第2驱动机构47分别由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向吸管21、41传动的柔性传动机构29、49、和盖体26、46构成。将盖体26、46配置为至少覆盖柔性传动机构29、49的周围。将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和第I驱动机构27、以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和第2驱动机构47分别组装到盖体26、46上而单元化。盖体26、46由覆盖柔性传动机构29、49的周围的周壁33、53、将周壁33、53的一端封堵的盖壁34、54、和向周壁33、53的开口侧周围伸出的凸缘壁35、55形成。将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和第I驱动机构27、以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和第2驱动机构47分别固定到盖壁34、54上。将凸缘壁35、55用连结件36、56连结固定在单元框架2的一侧且为外部。在形成于单元框架2上的安装座38、58上,以紧贴状接合凸缘壁35、55的安装面。驱动源是分别设在第I驱动机构27及第2驱动机构47上的能够正反转的马达28、48,将各个马达28、48安装到各个盖体26、46上。在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卷取单元中,将分别回转驱动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的第I驱动机构27和第2驱动机构47配置在单元框架2的一侧且为外部。由此,仅通过从外面进行第I驱动机构27和第2驱动机构47的维护作业就能够完成作业。因而,与需要从外面侧和内面侧的两面进行维护作业的以往的卷取单元相比,不需要移动作业位置,能够简便地进行维护作业。由驱动源、柔性传动机构29、49、和盖体26、46构成第I驱动机构27及第2驱动机构47,至少将柔性传动机构29、49的周围用盖体26、46覆盖。由此,在将第I驱动机构27及第2驱动机构47配置在单元框架2的一侧且为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盖体26、46可靠地防止飞花等的垃圾附着到柔性传动机构29、49上。因而,不需要频繁地进行因飞花等的附着造成的维护作业,能够提高卷取单元的运转率。如果在盖体26、46上分别组装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和第I驱动机构27、以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和第2驱动机构47而单元零件化,则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维护作业。详细地讲,如果预先准备备用的单元,则在将需要进行维护作业的单元与备用的单元更换后使卷取单元再运转,拆下的单元能够在别的地方进行维护作业。这样,能够一边使卷取单元运转一边进行维护作业,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维护作业。如果将盖体26、46的凸缘壁35、55用连结件36、56连结到单元框架2上,则仅通过拆装连结件36、56,就能够拆装单元零件化的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因而,能够简便地进行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的拆装作业。此外,由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维护作业,所以能够提高卷取单元的运转率。如果在形成于单元框架2的安装座38、58上以紧贴状接合凸缘壁35、55的安装面,则能够提高收容柔性传动机构29、49的空间的密闭度。因而,不需要频繁地进行因飞花等的附着带来的清扫等的维护作业,能够提高卷取单元的运转率。如果使驱动源为能够正反转的马达28、48、并将其分别设在第I驱动机构27及第2驱动机构47上,则仅通过控制马达28、48的旋转方向,就能够经由柔性传动机构29、49将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回转驱动。这样,使回转驱动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6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17的第I驱动机构27和第2驱动机构47的构造简单化,所以能够简便地进行维护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卷取单元的侧视图。图2是卷取单元的主视图。图3是中间接头管及第I驱动机构的侧视图。图4是图3中的A — A线剖视图。图5是吸嘴及第2驱动机构的侧视图。图6是图5中的B — B线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在从图1到图6中,表示将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卷取单元应用到自动络纱机的卷取单元中的实施例。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前后、左右、上下遵照图1及图2所示的交叉箭头、和在各箭头的附近标记的前后、左右、上下的表示。自动络纱机由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一组卷取单元I构成。在图1及图2中,卷取单元I以竖起的纵长箱状的单元框架2为基体构成,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卷取单元,配置有:单元框架;接头装置,将供纱管侧的纱端、即下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端、即上纱线连接;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将上述下纱线捕捉,并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以及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将上述上纱线捕捉,并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该卷取单元的特征在于,上述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能够由第1驱动机构驱动而构成,上述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能够由第2驱动机构驱动而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及上述第2驱动机构分别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的一侧且为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1 JP 206568/20111.一种卷取单元,配置有 单元框架; 接头装置,将供纱管侧的纱端、即下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端、即上纱线连接; 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将上述下纱线捕捉,并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以及 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将上述上纱线捕捉,并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该卷取单元的特征在于, 上述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能够由第I驱动机构驱动而构成,上述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能够由第2驱动机构驱动而构成,上述第I驱动机构及上述第2驱动机构分别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的一侧且为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及上述上纱线捕捉导引装置分别具备吸管,上述第I驱动机构及上述第2驱动机构分别由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向上述吸管传动的柔性传动机构和盖体构成,上述盖体配置为至少覆盖上述柔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隆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