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93359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9 0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使布局的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而且能够使接纱时产生的浪费纱线的量减少。其技术方案如下所述。自动络纱机具备纱管支承部(7)、卷绕部(8)、接纱装置(14)、纱线引导部、捕纱器(15)、捕纱器驱动部(47)。纱线引导部,在纱线断开的状态下,将卷装(30)侧的纱线向所述接纱装置(14)引导。捕纱器(15)以朝向卷绕部(8)与接纱装置(14)之间的纱线移动路径的方式配置,在纱线断开的状态下,捕捉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捕纱器驱动部(47)使捕纱器向该捕纱器所捕捉的纱线保持跨越接纱装置(14)的状态并被导入接纱装置(14)的方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纱线卷绕装置。详细地说,涉及用于在接纱时将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的结构。
技术介绍
已知自动络纱机等的纱线卷绕装置,将卷绕在喂纱纱管上的纺织纱线的缺陷去除,并回卷到卷绕卷装上。以如下方式构成在由自动络纱机进行的纱线的回卷中,通过纱线缺陷检测装置(清纱器)对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缺陷的有无进行监视,将该纺织纱线经由多个纱线引导件等引导至横动装置,通过上述横动装置使纱线横动并将其卷绕在旋转的卷绕卷装的表面。而且,若检测到纱线缺陷,则将纱线切断并将纱线缺陷的部分去除后,将切断的纱线通过接纱装置连接(接纱),并再次开始向卷装的卷绕。为了在接纱装置中进行接纱,需要将卷装侧的纱线和喂纱纱管侧的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以往,在管状的纱线引导部件的前端产生吸引流并吸引捕捉纱线后,使该纱线引导部件转动,由此将上述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参照图17对这样的以往的自动络纱机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图17所示的是以往的自动络纱机所具备的络纱单元90的概要侧视图。该络纱单元90以将喂纱纱管21的纺织纱线20回卷到卷装30上的方式构成。另外,该络纱单元100具备用于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14;纱线引导管(上纱线引导管91、下纱线引导管92);用于对纱线付与适度的张力的张力付与装置12 ;清纱器17 ;紧挨着配置于清纱器17的上游侧的刀具16。纱线引导管91、92与省略图示的负压源连接,以分别能够使上纱线引导管91的吸引口 91a以及下纱线引导管92的吸引口 92a产生吸引流的方式构成。另外,上纱线引导管91以能够以支点91b为中心上下转动的方式构成。相同地,下纱线引导管92以能够以支点92b为中心上下转动的方式构成。清纱器17以通过对移动的纱线20的粗度进行监视等而检测纱线缺陷(纱疵)的方式构成。另外,刀具16以在清纱器17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立即将纱线20切断的方式构成。对上述那样的以往的自动络纱机中检测到纱线缺陷时的接纱动作进行说明。即,若在纱线的卷绕中通过清纱器17检测到纱线缺陷,则通过刀具16将纱线20切断。然后,位于刀具16下游侧的纱线端卷绕于旋转的卷装30。另一方面,位于刀具16上游侧的纱线被在张力付与装置12的上游侧待机的下纱线捕捉管92的吸引口 92a吸引捕捉。接着,使上纱线引导管91向上方转动,并且使卷装30反转。由此,纱线端从卷装30被引出并吸引至上纱线引导管91的吸引口 91a。此时的情形表示在图18中。接下来,如图19所示,使吸引保持了卷装30侧的纱线(上纱线)的状态的上纱线引导管91向下方转动。由此,卷装30侧的上纱线被导入至接纱装置14。接着如图20所示,使吸引保持了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下纱线)的状态的下纱线引导管92向上方转动。由此,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被导入至接纱装置14。该状态下,使接纱装置14工作,由此,执行上纱线与下纱线的接纱,在卷装30与喂纱纱管21之间纱线成为连续状态。如以上那样进行接纱,由此能够继续纱线向卷装30的卷绕。此外,如上述那样,在以往的自动络纱机中,上纱线引导管91和下纱线引导管92错开时机地上下转动。这是因为,假设使上纱线引导管91和下纱线引导管92同时转动,则转动的两个纱线引导管91、92彼此会发生干涉。然而如上述那样,通过刀具16将纱线20切断时,该刀具16与在张力付与装置12的下游侧待机的下纱线引导管92的吸引口 92a之间的纱线20被该下纱线引导管92吸引。此时被下纱线引导管92吸引的纱线20是位于清纱器17上游侧的纱线,因此,无法通过清纱器17确认纱线缺陷的有无。即,被下纱线引导管92吸引的部分是不存在纱线缺陷的纱线(不存在品质上的问题的纱线)的可能性较高。然而,上述的结构中,被下纱线引导管92吸引的那部分的纱线被舍弃。因此,在进行当由清纱器17检测到纱线缺陷时的接纱动作时,刀具16与在张力付与装置12的下游侧待机的下纱线引导管92的吸引口 92a之间的纱线20会成为被浪费的纱线。对于这一点,专利文献I公开了使中转管(相当于上述下纱线引导管)紧挨着粗节收集器(相当于上述清纱器)的上游侧待机的结构。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当通过粗节收集器检测到纱线缺陷而纱线被切断时,被中转管吸引的仅为紧挨着粗节收集器的上游侧的纱线。这样,根据专利文献I的结构,与图17的结构相比能够将检测到纱线缺陷而纱线被切断时被中转管(下纱线引导管)吸引的纱线的量减少。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217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为了进行接纱,必须使捕捉了下纱线的中转管暂时向下方旋转并使其退避,然后,通过吸嘴(相当于上述上纱线捕捉管)将上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然后,再次使中转管向上方旋转而将下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这是因为该中转管兼具下述功能当粗节收集器进行切断时吸引捕捉下纱线的功能;吸引捕捉更换后的新喂纱纱管的纱线的功能。另外,使该中转管暂时向下方退避,由此,还存在避免与同样上下旋转的吸嘴相干涉的目的。但是,由于必须这样使吸引捕捉了下纱线的中转管上下旋转,因此,在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接纱动作所需的时间变长,结果,存在卷装的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另外,专利文献I的结构,为了消除使中转管向下方旋转时的纱线的松动,而将松弛的纱线吸引至中转管。此时被吸引的纱线会被舍弃,因而成为被浪费的纱线。这样,在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虽然纱线被切断时被中转管吸引的纱线的量与图17的结构相比减少,但此后,使该中转管向下方转动时松弛的纱线进一步被吸引,因此,从结果来看,被中转管吸引的下纱线的量与上述图17所示的自动络纱机区别不大。因此,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无法期待使检测纱线缺陷并进行接纱时的浪费纱线减少的效果。另外,在如专利文献I或图17那样,使纱线引导部件(专利文献I的中转管,或者图17的纱线引导管91、92)转动,由此引导纱线端的以往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用于转动驱动该纱线引导部件的机构,存在机构变得复杂的问题。另外,由于机构复杂,所以难以自由地设计布局。另外,由于必须以避免与转动的纱线引导部件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其他的结构,所以在这一点上也对布局结构限定。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能够使布局的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而且能够使接纱时产生的浪费纱线的量减少。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下面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及其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纱线卷绕装置。即,该纱线卷绕装置具备纱管支承部、卷绕部、接纱装置、纱线引导部、纱线捕捉部、驱动部。所述纱管支承部支承喂纱纱管。所述卷绕部将来自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卷绕于卷装。所述接纱装置设置在所述纱管支承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在从喂纱纱管向卷装连接的纱线断开的状态下对所述喂纱纱管侧的纱线与所述卷装侧的纱线进行接纱。所述纱线引导部,在纱线断开的状态下,将所述卷装侧的纱线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所述纱线捕捉部,以朝向所述卷绕部与所述接纱装置之间的纱线移动路径的方式配置,在纱线断开的状态下,捕捉所述喂纱纱管侧的纱线。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纱线捕捉部向该纱线捕捉部所捕捉的纱线保持跨越接纱装置的状态并被导入接纱装置的方向移动。这样,在纱线断开的状态下捕捉喂纱纱管侧的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15 JP 2010-1609701.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纱管支承部,其支承喂纱纱管; 卷绕部,其将来自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卷绕于卷装; 接纱装置,其设置在所述纱管支承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在从喂纱纱管向卷装连接的纱线断开的状态下对所述喂纱纱管侧的纱线与所述卷装侧的纱线进行接纱; 纱线引导部,在纱线断开的状态下,将所述卷装侧的纱线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 纱线捕捉部,其以朝向所述卷绕部与所述接纱装置之间的纱线移动路径的方式配置,在纱线断开的状态下,捕捉所述喂纱纱管侧的纱线; 驱动部,其使所述纱线捕捉部向该纱线捕捉部所捕捉的纱线保持跨越接纱装置的状态并被导入接纱装置的方向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纱线缺陷检测装置,其配置在所述纱管支承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检测纱线缺陷; 纱线断开部,其根据所述纱线缺陷检测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时的断开信号,使所述喂纱纱管与所述卷装之间的纱线成为断开状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断开部是配置于所述纱线捕捉部与所述纱线缺陷检测装置之间的刀具。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捕捉部是通过空气吸引力捕捉纱线的空气吸引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捕捉部是通过握持纱线而捕捉纱线的夹持部。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捕捉部是设置于所述接纱装置与所述卷绕部之间的夹持部,该夹持部通过握持移动中的纱线还作为纱线断开部而动作。7.如权利要求1 6的任一项所述的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原修一今村裕司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