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的流水线式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22496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0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的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的流水线式组装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包括至少一个装模运载单元在内的装模系统,所述的至少一个装模运载单元可在装模系统的导向下按顺序分别运动至不同的工位,若将在同一装模运载单元上使模具组装为一个仅上端开口的容器的中间状态的过程定义为“前半程”,并将对位于该装模运载单元上处于所述中间状态的模具注料直至模具组装完毕的过程定义为“后半程”,则所述的前半程是在至少一个工位上完成的,而所述的后半程是在另外的至少一个工位上完成的。本方法中的装模运载单元承担了模具装配、运输的载体作用,从而节省了人工搬运和将模具重新置于装配平台上的工作,由此提高组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烧结多孔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等静压成型领域,具体涉及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的工业化高效组装方案。
技术介绍
由本申请的申请人申请的公开号为CN102078962A、CN102133768A的专利文献中介绍了多种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无论是这些专利文献中提到的具有良好脱模效果的内压式模具(即内成型芯棒可径向收缩),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多种外压式模具(即外成型模套可径向收缩),也无论该模具是用于成型单通道滤芯还是成型多通道滤芯,总之,目前的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均可概括为包括外成型模套、内成型芯棒、下成型定位件以及上成型定位件几个部分的结构。使用时,由外成型模套、内成型芯棒、下成型定位件以及上成型定位件组成一个封闭的柱形容器,成型所用的粉末原料填充在该柱形容器内的模具型腔中,此时,该模具处于已组装完毕等待压力成型的状态;此后,将模具吊入等静压机的压力容器中,模具的外界即充满压力介质,通过压力介质的加压、保压和卸压过程,粉末原料在模具型腔中得以压制成型。通常,模具两端还套有密封套,以避免等静压成型时压力介质渗入而对滤芯造成污染。以往,无论是陶瓷滤芯还是金属滤芯的制造,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的组装完全是通过工人手工来完成的。这中间必然存在着效率较低、组装精度不高等问题。对于组装精度的控制而言,关键是要确保外成型模套和内成型芯棒之间间隙的均匀性,这将决定成型后滤芯的壁厚的均匀性。如果滤芯的壁厚不均匀,那么在滤芯的使用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因滤芯局部失效而导致整个滤芯报废。针对组装精度的问题,目前主要从优化模具结构设计的角度着手改进。而针对模具组装效率的问题,由于模具行业历来都采用人工组模,故技术层面上的改进措施几乎没有,业内通常采取的办法就是加强技工培训,细化分工。本申请的申请人曾经就采取了将工人分组,令一部分工人专门负责组模,一部分工人专门负责将组装成中间状态的模具进行立模,一部分工人专门负责注料,并且,为了尽量避免模具的搬运,组模、立模、注料等操作被集中在厂房内的同一区域中进行。上述办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但依然缺少了一些技术上辅助措施,不利于滤芯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流程化。另外,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的外成型模套和内成型芯棒都是长柱状的结构,为方便操作,习惯上都将外成型模套和内成型芯棒卧放在工作台面上进行组装。但由于外成型模套和内成型芯棒的长度一般较长,有的可达到1. 5米以上,因此组装时就需要占用较宽的面积,从而为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流水线式组装方案的设计带来一定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旨在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的以及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的组装流水线。本申请的,采用了包括至少一个装模运载单元在内的装模系统,所述的至少一个装模运载单元可在装模系统的导向下按顺序分别运动至不同的工位,若将在同一装模运载单元上使模具组装为一个仅上端开口的容器的中间状态的过程定义为“前半程”,并将对位于该装模运载单元上处于所述中间状态的模具注料直至模具组装完毕的过程定义为“后半程”,则所述的前半程是在至少一个工位上完成的,而所述的后半程是在另外的至少一个工位上完成的。需指出,“装模运载单元”是指实现模具组装和运输的载体。由于本方法将模具组装的前半程和后半程安排到至少两个不同的工位上进行,这中间必然要经历模具的运输,而本方法中的装模运载单元正好承担了模具装配、运输的载体作用,从而节省了人工搬运和将模具重新置于装配平台上的工作,由此提高组装效率。由于本领域历来都是人工主导的组模方式,因此,本申请所提出的这种依托包括至少一个装模运载单元在内的装模系统来进行流水线式模具组装的技术思路在本领域是具有开创性的。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说的前半程和后半程均不包括向模具两端套置密封套的操作,即无论是将套置密封套的操作分别安排在前半程和后半程中来进行,还是将套置密封套的操作安排在模具组装后来进行,均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以内。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装模运载单元包括由设置在支撑本体上的下支撑构件和侧支撑构件所构成的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所述的前半程包括使模具中装配有下成型定位件的内成型芯棒置于下支撑构件上,然后在所述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中将模具的外成型模套向下套置于内成型芯棒上并与下成型定位件实现装配的操作;所述的后半程包括通过安装在模具的外成型模套与内成型芯棒之间的上注料定位件上的注料孔向模具型腔内注入粉末原料,以及注料后在模具的外成型模套与内成型芯棒之间安装替代上注料定位件的上成型定位件的操作。相比以往的卧式装模,上述改进方案实现了立式装模。装模运载单元中的下支撑构件和侧支撑构件能够保证外成型模套、内成型芯棒立放在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内。当然,外成型模套、内成型芯棒并不一定必须在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内保持直立状态,也可以是呈一定的倾斜角度的立放。立式装模主要的优点一是能够节省工位设置的空间宽度并且方便模具的运输;二是能够避免外成型模套以及内成型芯棒在卧放状态下容易发生变形的问题,提高外成型模套和内成型芯棒之间的装配精度。在将装模运载单元设计为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装模的前半程中,既可以采用先将外成型模套向下放入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内并与事先放置在下支撑构件上的下成型定位件进行组装,然后再将内成型芯棒放入外成型模套中与下成型定位件进行组装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先将内成型芯棒向下放入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内并与事先放置在下支撑构件上的下成型定位件进行组装,然后再将外成型模套套入内成型芯棒上并与下成型定位件进行组装的方式。当然,下成型定位件也可以事先就与外成型模套或内成型芯棒装配在一起,然后将装配有下成型定位件的外成型模套或内成型芯棒放入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内,之后再放入内成型芯棒或外成型模套。总之,立式装模时,部分模具零件之间的装配顺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即便如此,本申请仍然建议优先采用上述改进方案中给出的先装内成型芯棒后装外成型模套的方式,以便操作者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使下成型定位件装配于内成型芯棒和外成型模套之间。作为本申请的的一种具体方案,该方案是沿装模运载单元的运动方向设有五个工位,并按装模运载单元的运动顺序将这五个工位分别命名为第I工位、第2工位、第3工位、第4工位和第5工位,其中,第I工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将模具的下成型定位件放置在装模运载单元的下支撑构件上,然后在所述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中将模具的内成型芯棒向下装入下成型定位件的操作;第2工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在所述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中将模具的外成型模套向下套置于内成型芯棒上并与下成型定位件实现装配的操作;第3工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在模具的外成型模套与内成型芯棒之间安装上注料定位件,然后通过上注料定位件上的注料孔向模具型腔内注入粉末原料,以及注料后拆卸上注料定位件的操作;第4工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在模具的外成型模套与内成型芯棒之间安装上成型定位件的操作;第5工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将组装完毕的模具运至指定放置位置的操作。上述具体方案是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在综合考虑了生产效率、人员配置数量、产量、劳动强度、装配顺序的合理性以及组装精度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通过多次实验检验得到的优选方案。在该方案的产生过程中,包含了专利技术人作出的创造性劳动,并非通过单纯的实验就能够得到。作为对上述方案的又一步改进,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的流水线式组装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了包括至少一个装模运载单元(100)在内的装模系统(1),所述的至少一个装模运载单元(100)可在装模系统(1)的导向下按顺序分别运动至不同的工位,若将在同一装模运载单元(100)上使模具组装为一个仅上端开口的容器的中间状态的过程定义为“前半程”,并将对位于该装模运载单元(100)上处于所述中间状态的模具注料直至模具组装完毕的过程定义为“后半程”,则所述的前半程是在至少一个工位上完成的,而所述的后半程是在另外的至少一个工位上完成的。

【技术特征摘要】
1.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的流水线式组装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了包括至少一个装模运载单元(100)在内的装模系统(I ),所述的至少一个装模运载单元(100)可在装模系统(I)的导向下按顺序分别运动至不同的工位,若将 在同一装模运载单元(100)上使模具组装为一个仅上端开口的容器的中间状态的过程定义为“前半程”,并将 对位于该装模运载单元(100)上处于所述中间状态的模具注料直至模具组装完毕的过程定义为“后半程”,则 所述的前半程是在至少一个工位上完成的,而所述的后半程是在另外的至少一个工位上完成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的流水线式组装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装模运载单元(100)包括由设置在支撑本体(101)上的下支撑构件(103)和侧支撑构件(102)所构成的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104); 所述的前半程包括使模具中装配有下成型定位件(210)的内成型芯棒(200)置于下支撑构件(103)上,然后在所述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104)中将模具的外成型模套(230)向下套置于内成型芯棒(200)上并与下成型定位件(210)实现装配的操作; 所述的后半程包括通过安装在模具的外成型模套(230)与内成型芯棒(200)之间的上注料定位件(240)上的注料孔(241)向模具型腔内注入粉末原料,以及注料后在模具的外成型模套(230)与内成型芯棒(200)之间安装替代上注料定位件(240)的上成型定位件(250)的操作。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静压滤芯成型模具的流水线式组装方法,其特征是沿装模运载单元(100)的运动方向设有五个工位,并按装模运载单元(100)的运动顺序将这五个工位分别命名为第I工位、第2工位、第3工位、第4工位和第5工位,其中 第I工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将模具的下成型定位件(210)放置在装模运载单元(100)的下支撑构件(103)上,然后在所述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104)中将模具的内成型芯棒(200)向下装入下成型定位件(210)的操作; 第2工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在所述模具立式装配容置区域(104)中将模具的外成型模套(230)向下套置于内成型芯棒(200)上并与下成型定位件(210)实现装配的操作; 第3工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在模具的外成型模套(230)与内成型芯棒(200)之间安装上注料定位件(240 ),然后通过上注料定位件(240 )上的注料孔(241)向模具型腔内注入粉末原料,以及注料后拆卸上注料定位件(240)的操作; 第4工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在模具的外成型模套(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麟汪涛罗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