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调修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1395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体调修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结构焊接前,先将施加的预应力调整板和上盖板点焊到一起,使施加的预应力和焊接收缩应力抵消,再进行内部结构焊缝的焊接,结构焊缝焊角值为3-10mm,预应力板厚为8-10mm。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该结构焊接前,施加预应力,即先将该施加预应力调整板和上盖板点焊到一起,再进行内部结构焊缝的焊接,这样就可以将施加的预应力和焊接收缩应力抵消,防止了内部焊缝收缩造成表面平面度严重超标,是焊接变形控制技术的一种特殊工艺,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平面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体焊接控制调修技术,尤其是涉及。
技术介绍
传统的铝合金车体调修采用火焰调修或配合机械加压等方式完 成,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无法保证平面度等技术指标。而且针 对特殊结构的部分无法利用通用调修方式进行,例如结构焊接后,在上盖板上表面出现凹陷变形,使上盖板不平度达到5mm—8mm,而该变形在型材内腔,无法通过上述常规办法调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劳动强度低、工作效率 高、保证平面度的,操作简单,便于推广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其特 征在于在结构焊接前,先将施加的预应力调整板和上盖板点焊到一 起,使施加的预应力和焊接收縮应力抵消,再进行内部结构焊缝的焊 接。结构焊缝焊角值为3 — 10mm,预应力板厚为8 — 10mm。 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该结构焊接前,施加预应力,即先将该施加预应力调整板和上盖板点焊到一起,再进行内部结构焊缝的焊接,这样就可 以将施加的预应力和焊接收縮应力抵消,防止了内部焊缝收縮造成表 面平面度严重超标,是焊接变形控制技术的一种特殊工艺,降低劳动 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平面度。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上盖板厚3mm,结构焊缝焊角a=3mm,采用8mm厚预应力板 后焊接变形较小,不平度为3mm,无需调修即达到质量要求。 实施例2上盖板厚15mm,结构焊缝焊角a-10mm,采用10mm厚预应力 板后焊接变形较小,不平度为2.5mm,无需调修即达到质量要求。 实施例3上盖板厚10mm,结构焊缝焊角a-8mm,采用9mm厚预应力板 后焊接变形较小,不平度为2mm,无需调修即达到质量要求。 材料均为5系或6系合金。权利要求1、一种,其特征在于在结构焊接前,先将施加的预应力调整板和上盖板点焊到一起,使施加的预应力和焊接收缩应力抵消,再进行内部结构焊缝的焊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结构焊缝焊角值为3 — 10mm,预应力板厚为8 — 10mm。全文摘要一种,其特征在于在结构焊接前,先将施加的预应力调整板和上盖板点焊到一起,使施加的预应力和焊接收缩应力抵消,再进行内部结构焊缝的焊接,结构焊缝焊角值为3-10mm,预应力板厚为8-10mm。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该结构焊接前,施加预应力,即先将该施加预应力调整板和上盖板点焊到一起,再进行内部结构焊缝的焊接,这样就可以将施加的预应力和焊接收缩应力抵消,防止了内部焊缝收缩造成表面平面度严重超标,是焊接变形控制技术的一种特殊工艺,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平面度。文档编号B23K33/00GK101357426SQ200810051178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7日专利技术者丁国华 申请人: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调修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结构焊接前,先将施加的预应力调整板和上盖板点焊到一起,使施加的预应力和焊接收缩应力抵消,再进行内部结构焊缝的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