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涉及压力容器的机械技术领域。以“内胆与外壳间设置非金属复合支撑管”关键技术,其内胆后支撑套外端段与内胆后封头中心孔插装且焊接而内端与内胆后支撑底座焊接,后支撑座外端与外胆后封头焊接,复合支撑管内端段与内胆后支撑套插装且由销钉固定连接而外端段与后支撑座插装且相互滑动活连接。用于储罐内胆与外壳固定。固定效果好,避免了因内胆筒体轴向变形对后支撑组件的损坏,有效减少热量损失。(*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
本技术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涉及机械
;特别 涉及压力容器的机械
;尤其涉及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机械
;具体 涉及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
技术介绍
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主要存储温度为_162°C的液态天然气,为了保温的需 要,这类储罐均由内胆和外壳两部分构成,内胆与外壳之间为真空夹层,并伴有阻止热辐射 及减少热传递的结构,内胆通过两端的前后支撑装置支撑在外壳中,传统的支撑装置结构 简单,仅为一根连接管直接支撑在内前封头和外前封头之间,因而造成导热量比较大,影响 保温效果,且由于储罐本身为金属材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变形,此类低温储 罐轴向伸缩变形对支撑结构会造成一定的损坏。为此,曾有201010018127. 8车载瓶的内部 支撑结构、201020214317. 2车用气瓶内胆支撑装置、200420025772. 2深冷液体容器导管端 内胆支撑结构等专利申请。对于已有公知技术与已申请专利技术及现状而言,归纳起来存 在的不足、缺陷与弊端是结构复杂而欠缺科学合理,结构均采用金属材料而使用效果不够 理想,考虑过载、震动、冲击、颠簸、防撞、恶劣路况等外界因素较少而适应性较差。基于发 明人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在认真而充分的调查、了解、分析、总结、 研究已有公知技术及现状基础上,采取“内胆与外壳间设置非金属复合支撑管”关键技术, 研制成功了本技术。保证了内胆稳固的支撑于外壳内,即在起到较好支撑效果的同时, 尤其是内胆与外壳之间的连接零件一复合支撑管、采用非金属材料,可以大量的减少通过 支撑结构造成热量损失,并可有效避免因内胆筒体轴向变形对后支撑组件的损坏;解决了 已有公知技术与已申请专利技术及现状存在的不足、缺陷与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采取“内胆与外壳间设置非金属复合支撑管”关键技术,其内胆后支撑 套外端段与内胆后封头中心孔插装且焊接而内端与内胆后支撑底座焊接,后支撑座外端与 外胆后封头焊接,复合支撑管内端段与内胆后支撑套插装且由销钉固定连接而外端段与后 支撑座插装且相互滑动活连接。通过本技术达到的目的是①、采取“内胆与外壳间设置非金属复合支撑管” 关键技术,提供“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的新装置。②、使本技术 的构思独特实用、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巧妙、效果显著可靠。③、使本技术能够保证 内胆稳固的支撑于外壳内。④、使本技术尤其是内胆与外壳之间的连接零件一复合支 撑管,采用非金属材料,可以大量的减少通过支撑结构造成热量损失,这样可以很好得解 决内胆通过金属支撑与外壳传递热量,造成外壳结霜的问题,提高了车载瓶的绝热性能,降 低了低温液体因汽化造成的损失,很好地解决了低温液体贮存的绝热问题,避免因内胆筒 体轴向变形对后支撑组件的损坏。⑤、解决已有公知技术、已申请专利技术及现状的不足、缺陷与弊端。⑥、使本技术便于制作而成本低、方便使用而利于广泛推广应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由内胆后支撑套、后支撑座、复合 支撑管、销钉、外胆后封头、内胆后封头、内胆后支撑底座构成;所述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其内胆后支撑套的外端段与内胆 后封头的中心孔插装且焊接连接而内端与内胆后支撑底座焊接连接,其后支撑座的外端与 外胆后封头焊接连接,其复合支撑管的内端段与内胆后支撑套插装连接且由销钉固定连接 而外端段与后支撑座插装且相互滑动活连接。所述的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所述内胆后支撑套、后支撑座、 复合支撑管均为管状结构,所述销钉为固定销钉,所述外胆后封头为凹弧形结构,所述内胆 后封头为设置有中心孔的凹弧形结构,所述内胆后支撑底座为圆板状结构。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 “内胆与外壳间设置非金属 复合支撑管”关键技术;由于本技术其内胆后支撑套外端段与内胆后封头中心孔插装 且焊接而内端与内胆后支撑底座焊接,后支撑座外端与外胆后封头焊接,复合支撑管内端 段与内胆后支撑套插装且由销钉固定连接而外端段与后支撑座插装且相互滑动活连接。使 得本技术与已有公知技术及现状相比,获得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在采取“内胆与外壳间设置非金属复合支撑管”关键技术基础上,提 供了 “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的新装置。2、本技术的构思独特实用、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巧妙、效果稳定可靠。3、本技术能够保证内胆稳固的支撑于外壳内。4、本技术尤其是内胆与外壳之间的连接零件一复合支撑管,采用非金属材 料,可以大量的减少通过支撑结构造成热量损失,这样可以很好得解决内胆通过金属支撑 与外壳传递热量,造成外壳结霜的问题,提高了车载瓶的绝热性能,降低了低温液体因汽化 造成的损失,很好地解决了低温液体贮存的绝热问题,并可有效避免因内胆筒体轴向变形 对后支撑组件的损坏。5、本技术解决了已有公知技术与已申请专利技术及现状的不足、缺陷与弊端。6、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巧妙而便于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且效果稳定可靠,显 著提高了本行业的技术水平,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附图说明说明书附图为本技术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具体实施方 式的示意图。图中的标号1、内胆后支撑套,2、后支撑座,3、复合支撑管,4、销钉,5、外胆后封 头,6、内胆后封头,7、内胆后支撑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正如说明书附图所示一种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由内胆后支撑套1、后支撑座2、复合支撑管3、销钉4、外胆后封头5、内胆后封头6、内胆后支撑底座7构成;所述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其内胆后支撑套I的外端段与内 胆后封头6的中心孔插装且焊接连接而内端与内胆后支撑底座7焊接连接,其后支撑座2 的外端与外胆后封头5焊接连接,其复合支撑管3的内端段与内胆后支撑套I插装连接且 由销钉4固定连接而外端段与后支撑座2插装且相互滑动活连接。所述的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所述内胆后支撑套1、后支撑座 2、复合支撑管3均为管状结构,所述销钉4为固定销钉,所述外胆后封头5为凹弧形结构, 所述内胆后封头6为设置有中心孔的凹弧形结构,所述内胆后支撑底座7为圆板状结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 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顺畅实施,但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作出演变的 等同变化,均为本技术的等效实施例,均仍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权利要求1.一种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其特征在于由内胆后支撑套(I)、 后支撑座(2)、复合支撑管(3)、销钉(4)、外胆后封头(5)、内胆后封头(6)、内胆后支撑底座(7)构成;所述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其内胆后支撑套(I)的外端段与内胆后封头(6)的中心孔插装且焊接连接而内端与内胆后支撑底座(7)焊接连接,其后支撑座 (2 )的外端与外胆后封头(5 )焊接连接,其复合支撑管(3 )的内端段与内胆后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其特征在于:由内胆后支撑套(1)、后支撑座(2)、复合支撑管(3)、销钉(4)、外胆后封头(5)、内胆后封头(6)、内胆后支撑底座(7)构成;所述卧式车载液化天然气储罐内胆的后部支撑,其内胆后支撑套(1)的外端段与内胆后封头(6)的中心孔插装且焊接连接而内端与内胆后支撑底座(7)焊接连接,其后支撑座(2)的外端与外胆后封头(5)焊接连接,其复合支撑管(3)的内端段与内胆后支撑套(1)插装连接且由销钉(4)固定连接而外端段与后支撑座(2)插装且相互滑动活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兴民,石凤文,张增营,李兆亭,张洋,陈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