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9468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件、设置于第一板件上的间隔辊组、设置于第一板件上的两根长导辊、第二板件和固定件;所述第二板件包括若干与长导辊和间隔辊组相配合的配合孔;所述长导辊和间隔辊组与第二板件上的配合孔相互配合用于连接第二板件;所述长导辊的远离第一板件的一端通过第二板件的配合孔形成突出部;所述长导辊的突出部与所述固定件相互配合连接并调节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多丝束穿纱过程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提高穿纱效率,能够解决纤维丝束穿纱过程纱片扭曲翻转问题,提高纤维丝束浸胶性。提高纤维丝束浸胶性。提高纤维丝束浸胶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复合材料湿法缠绕工艺的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主要通过湿法缠绕工艺成型,湿法缠绕过程是将纱架导出的纤维丝束,穿过带有树脂浴的胶槽,通过缠绕机,将纱线缠绕到产品芯模上的过程,实际生产工艺中穿纱过程多为手动穿纱,需要人工将每一丝束的纤维穿到绕丝嘴上。但在多丝束缠绕时,因为纤维丝束多,人工单丝束穿纱的方法比较繁琐,人工单丝束穿纱方法消耗时间长;穿纱过程中纤维丝束容易扭曲翻转,造成缠绕过程中纤维丝束浸胶性降低;纤维丝束之间容易交叉打结,损伤纤维,降低产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难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能够解决多丝束穿纱过程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提高穿纱效率,能够解决纤维丝束穿纱过程纱片扭曲翻转问题,提高纤维丝束浸胶性,能够解决纤维多丝束穿纱过程,纤维丝束交叉打结问题,提高产品性能。
[0004]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件、设置于第一板件上的间隔辊组、设置于第一板件上的两根长导辊、第二板件和固定件;
[0005]所述长导辊设置于第一板件两端;所述间隔辊组均匀设置于远离第一板件两端的内侧;
[0006]所述第二板件包括若干与长导辊和间隔辊组相配合的配合孔;
[0007]所述长导辊和间隔辊组与第二板件上的配合孔相互配合用于连接第二板件
[0008]所述长导辊的远离第一板件的一端通过第二板件的配合孔形成突出部;所述长导辊的突出部与所述固定件相互配合连接并调节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的距离。
[0009]优选地,所述间隔辊组中的各间隔辊之间的间隔为7至8mm。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的距离最小为0。
[0011]优选地,第一板件上设置长导辊和间隔辊的方式包括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
[0012]优选地,所述长导辊的突出部带有螺纹,所述固定件带有匹配长导辊突出部螺纹的螺母。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件所用的材质包括硬质金属不锈钢。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件边缘设置倒角。
[0015]优选地,所述间隔辊直径为4~5mm。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能够解决多丝束穿纱过程
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提高穿纱效率,能够解决纤维丝束穿纱过程纱片扭曲翻转问题,提高纤维丝束浸胶性,能够解决纤维多丝束穿纱过程,纤维丝束交叉打结问题,提高产品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整体及组成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中1.第一板件,2.间隔辊,3.带有螺纹的长导辊,4.螺母,5.第二板件,6.配合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内容,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0021]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在此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制本技术。这里使用的词语“一”、“一个(种)”和“该”等也应包括“多个”、“多种”的意思,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此外,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等表明了所述特征、步骤、操作和/或板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或板件。
[0022]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
[0023]缠绕工艺是复合材料产品成型的重要步骤。碳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主要通过湿法缠绕工艺成型。湿法缠绕过程是将纱架导出的纤维丝束,穿过带有树脂浴的胶槽,通过缠绕机,将纱线缠绕到产品芯模上的过程。在缠绕时,目前实际生产工艺中穿纱过程多为手动穿纱,需要人工将每一丝束的纤维穿到绕丝嘴上。但在多丝束缠绕时,因为纤维丝束多,人工单丝束穿纱的方法就比较繁琐。
[0024]由于缠绕工艺中保持纤维丝束在胶槽、纱架、缠绕机、分纱梳的相对位置稳定有利于缠绕地更加均匀、提高纤维丝束浸胶性,所以保持纤维丝束定位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穿纱的效率是工艺中的重要问题,所以在将纤维丝束从纱架到缠绕机的绕丝嘴的过程中都需要通过本技术以确保纤维丝束在胶槽、纱架、缠绕机、分纱梳的位置的相对稳定。即将纤维丝束引导到缠绕机的绕丝嘴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本技术引导确定纤维丝束的相对位置。
[0025]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整体及组成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中1为第一板件,2为间隔辊组,3为带有螺纹的长导辊,4为螺母,5为第二板件,6为配合孔。
[0027]本实施例中带有螺纹的长导辊数量为两根,设置于第一板件的两端,在其他的情况下,所述长导辊数量可以为多根,相应地均匀分布在第一板件,长导辊也可以不带螺纹,只需要确保与固定件能够紧密配合用于调节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的距离。在用到本引导工装时,能够用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加紧纤维丝束,确保纤维丝束位置的相对固定;
[0028]所述间隔辊组均匀设置于远离第一板件两端的内侧;
[0029]所述第二板件包括若干与带有螺纹的长导辊和间隔辊相配合的配合孔;
[0030]所述带有螺纹的长导辊和间隔辊组与第二板件上的配合孔相互配合用于连接第二板件;
[0031]所述带有螺纹的长导辊的远离第一板件的一端通过第二板件的配合孔形成突出部;所述带有螺纹的长导辊的突出部与螺母相互配合连接;所述螺母与带有螺纹的长导辊的相互配合用于调节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的距离,纤维丝束宽约6mm,所述间隔辊间隔7~8mm,所述间隔辊直径为4~5mm。在工作状态下,长导辊与螺母紧密配合,调节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的距离,用于确保纤维丝束位置相对固定,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的距离最小为0。
[0032]优选地,第一板件上设置长导辊和间隔辊的方式包括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
[0033]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件所用的材质包括硬质金属不锈钢。
[0034]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件边缘设置倒角。
[0035]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使用方法为:
[0036]步骤一,将第二板件完全打开或者调节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的距离;将纤维纱架导出的10根纤维丝束按顺序分别平铺到引导工装的间隔辊之间,纤维丝束宽约6mm,所以间隔辊间隔7~8mm,用以确保纤维丝束能够完整地放入间隔辊之间,留出余量,防止纤维丝束滑出,同时也是为了将留有余量的纤维丝束方便传到下一个需要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件、设置于第一板件上的间隔辊组、设置于第一板件上的两根长导辊、第二板件和固定件;所述长导辊设置于第一板件两端;所述间隔辊组均匀设置于远离第一板件两端的内侧;所述第二板件包括若干与长导辊和间隔辊组相配合的配合孔;所述长导辊和间隔辊组与第二板件上的配合孔相互配合用于连接第二板件;所述长导辊的远离第一板件的一端通过第二板件的配合孔形成突出部;所述长导辊的突出部与所述固定件相互配合连接并调节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辊组中的各间隔辊之间的间隔为7至8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传起石凤文张增营邵天佳袁伟王树史钰鹏赵灵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