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型孔复合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0780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属于电加工应用领域的深型孔复合加工装置包括直流电源1、空心轴5、套在空心轴5上的工具电极6、驱动工具电极6的电机D2、工件驱动电机D3、平卧的“冂”形支架3、驱动支架3的丝杠2和电机D1。空心轴装在支架3的两臂之间,支架3滑动支承在机床的床身上,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分别通过炭刷8、9与工件7及工具电极6相接。它不仅可对长径比超过100的深长孔的工件进行精密复合加工,还可加工各种异形型腔。(*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工深型孔的电加工装置,属于电加工技术应用领域。随着机械工业及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不少零件为提高刚性和减轻重量,需制成细长而中空的形状。由于其内孔往往为多台阶形或随外形而呈曲面状,故采用普通的机械加工设备难以胜任;若单纯采用电解加工,则成形精度不能保证。有鉴于此,本技术将提供一种可加工深型孔,尤其是细长、中间粗的深型孔的孔型精密成型装置,该装置对那些内孔已经过粗成形的工件,可采用电加工的方法对工件的内孔进行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深型孔复合加工装置包括直流电源、空心轴、套在所说空心轴上的工具电极、驱动所说工具电极的电机、工件驱动电机、平卧的“冂”形支架、驱动所说支架的丝杠和电机。所说空心轴装在所说支架的两臂之间,所说支架滑动支承在机床的床身上,所说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分别通过两个炭刷与套在所说工具电极外部的工件及工具电极相接。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 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 是本技术的传动示意图。如图中所示,本技术包括直流电源1、空心轴5、成型用的工具电极6、电机D2、工件驱动电机D3、平卧的“冂”形钢支架3、驱动支架3的丝杠2和电机D1。中部开有出液孔的空心轴5借螺纹拉紧而装在支架3的两臂之间;工具电极6紧套在空心轴5上,它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而制成不同的形状,并可在电机D2的驱动下作正反向旋转;由电机D3驱动旋转的工件7套在工具电极6的外部并支承在固定于机床床身的两个托轮10上;支架3滑动支承在机床的床身上;直流电源1的正、负极分别通过炭刷8、9与工件7及工具电极6相接。粗加工时,电解液经由与空心轴5相通的管道4及空心轴5进入加工区域,电机D1经丝杠2传动,使支架3相对工件7作径向进给运动,直至工件7达到预定尺寸时停止。然后换上另一组工具电极6,再由管道4注入工作介质(如煤油),重复上述动作,进行电火花加工。最后换第三组工具电极6进行电解精磨,去除电火花加工中形成的表面变质层,使工件7达到最终尺寸。若将工具电极6制成等径圆柱,并使工件7沿轴向往复运动,则可进行长径比超过100的深长孔的精密复合加工。如果使工具电极6及工件7不是作相对旋转而作相对移动,则可加工各种异形型腔的工件。由于本技术中采用了支架3,故改善了工具电极6的受力情况,使之更易被夹持牢固,并可在支架3的牵引下进行径向平滑移动,这样再配合工具电极6的旋转运动和工件7的轴向运动,即可完成深长孔和异形型腔的精密复合加工。权利要求1.一种深型孔复合加工装置包括直流电源(1)、空心轴(5)、套在空心轴(5)上的工具电极(6)、驱动工具电极(6)的电机D2、工件驱动电机D3,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平卧的“冂”形支架(3)、驱动所说支架(3)的丝杠(2)和电机D1,所说空心轴(5)装在所说支架(3)的两臂之间,所说支架(3)滑动支承在机床的床身上,所说直流电源(1)的正、负极分别通过炭刷(8)、(9)与加工时套在所说工具电极(6)外部的工件(7)及工具电极(6)相接。专利摘要属于电加工应用领域的深型孔复合加工装置包括直流电源1、空心轴5、套在空心轴5上的工具电极6、驱动工具电极6的电机D2、工件驱动电机D3、平卧的“冂”形支架3、驱动支架3的丝杠2和电机D1。空心轴装在支架3的两臂之间,支架3滑动支承在机床的床身上,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分别通过炭刷8、9与工件7及工具电极6相接。它不仅可对长径比超过100的深长孔的工件进行精密复合加工,还可加工各种异形型腔。文档编号B23H1/00GK2189506SQ94209448公开日1995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1994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1994年4月27日专利技术者蒋亨顺 申请人: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深型孔复合加工装置包括直流电源(1)、空心轴(5)、套在空心轴(5)上的工具电极(6)、驱动工具电极(6)的电机D2、工件驱动电机D3,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平卧的“冂”形支架(3)、驱动所说支架(3)的丝杠(2)和电机D1,所说空心轴(5)装在所说支架(3)的两臂之间,所说支架(3)滑动支承在机床的床身上,所说直流电源(1)的正、负极分别通过炭刷(8)、(9)与加工时套在所说工具电极(6)外部的工件(7)及工具电极(6)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亨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