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壁式U型槽结构,具有结构受力简单明确、施工安全、整体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它包括: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和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设置于路基两侧下,左右对称设置用;钢筋混凝土底板(20),设置路基面以下,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的下端固结;钢筋混凝土肋板(30),设置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之间且与之固结,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铁路、公路及市政道路路基,特别涉及一种扶壁式U型槽结构。
技术介绍
在铁路、公路及市政道路的修建过程中,需要下穿既有建筑物的情况非常多,在接下穿的框架或者隧道两头的部分,如果地下水位较高且地层的透水性较好时,则不具备永久放坡的条件,设置封闭式U型槽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U型槽的悬臂较高,或者地下水位较高的时候,普通的U型槽边墙很大,并且需要设置抗拔桩来解决抗浮问题,而抗拔桩的施工以及与U型槽底板的连接质量难以保证,并且会破坏结构外包防水层的整体效果。因此解决此类问题的新型结构构造具有很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扶壁式U型槽结构,具有结构受力简单明确、施工安全、整体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扶壁式U型槽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和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设置于路基两侧下,左右对称设置用;钢筋混凝土底板,设置于路基面以下,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的下端固结;钢筋混凝土肋板,设置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与钢筋混凝土底板、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与钢筋混凝土底板之间且与之固结,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既解决了普通U型槽在悬臂高且地下水位较高时边墙尺寸过大的问题,又避免设置抗拔桩,该结构受力简单明确,并且安全性更高,整体性强,稳定性好,而且施工安全,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三幅附图图1是本技术扶壁式U型槽结构的横断面图;图2是本技术扶壁式U型槽结构的正面图;图3是本技术扶壁式U型槽结构的平面图;图中示出构件、部分名称及对应的标记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钢筋混凝土底板20、钢筋混凝土肋板3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图2和图3,本技术的扶壁式U型槽结构,包括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和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设置于路基两侧下,左右对称设置用,起收坡和防水作用;钢筋混凝土底板20,设置于路基面以下,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的下端固结,起承担竖向荷载和防水作用;钢筋混凝土肋板3,设置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之间且与之固结,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起到分担钢筋混凝土边墙I上的弯矩和剪力的作用。该结构既解决了普通U型槽在悬臂高且地下水位较高时边墙尺寸过大的问题,又避免设置抗拔桩,该结构受力简单明确,并且安全性更高,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层透水性好的路堑地段,特别是线路下穿时接框架或者隧道两头的铁路、公路及市政道路路基。参照图3,所述钢筋混凝土肋板30相邻两肋的纵向间距为3 6m,相邻两肋之间采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填筑,压实系数K > 0. 8。参照图2,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20相对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向外伸出的悬挑部分长度为I 3m。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技术扶壁式U型槽结构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技术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技术所申请的专利范围。权利要求1.扶壁式U型槽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和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设置于路基两侧下,左右对称设置用;钢筋混凝土底板(20),设置路基面以下,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的下端固结;钢筋混凝土肋板(30),设置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 )之间且与之固结,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壁式U型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钢筋混凝土肋板(30)相邻两肋的纵向间距为3 6m。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扶壁式U型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钢筋混凝土肋板(30)相邻两肋之间采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填筑,压实系数K > O. 8。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壁式U型槽结构构造,其特征是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20)相对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 )、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向外伸出的悬挑部分长度为·1 3m。专利摘要扶壁式U型槽结构,具有结构受力简单明确、施工安全、整体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它包括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和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设置于路基两侧下,左右对称设置用;钢筋混凝土底板(20),设置路基面以下,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的下端固结;钢筋混凝土肋板(30),设置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之间且与之固结,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文档编号E01C3/02GK202830672SQ20122044221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日专利技术者吴沛沛, 姚裕春, 李安洪, 李宁, 唐第甲, 丁兆锋, 庞应刚, 曾永红, 李井元 申请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扶壁式U型槽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和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设置于路基两侧下,左右对称设置用;钢筋混凝土底板(20),设置路基面以下,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的下端固结;钢筋混凝土肋板(30),设置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之间且与之固结,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沛沛,姚裕春,李安洪,李宁,唐第甲,丁兆锋,庞应刚,曾永红,李井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