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9187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晶透镜,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具有间距;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一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多个接地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相邻的接地电极之间具有间距;以及多个光阻间隔物,每一光阻间隔物分别设置于相邻接地电极之间的中心位置。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液晶透镜将光阻间隔物设置于相邻接地电极间的中心位置处,取代现有的任意位置散布方式,因此可提高液晶透镜成像分光整体效果,降低立体显示器在显示3D图像时的串音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体显示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该立体显示器的液晶透镜
技术介绍
当前,显示技术的持续发展使得显示器被要求具有更好的显示品质,诸如在图像分辨率(image resolution)、色饱和度(colorsaturation)等方面。然而,除了考虑显示器图像品质之外,显示器是否能够显示立体图像也逐渐成为其发展趋势。现今存在多种类型的裸眼(naked eye)立体图像技术,例如,屏障(Barrier)技术和液晶透镜(Liquid Crystal Lens)技术。其中,屏障式立体显示器和液晶透镜式立体显示器皆可以藉由液晶材料制作而成。然而,屏障技术必须另外附加一偏光片,容易造成3D显示时的亮度大幅下降,相较之下,液晶透镜技术不需额外设置偏光板,因而在3D显示时具有较佳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液晶透镜3D技术中,可藉由施加电压来改变液晶盒内的液晶轴向,进而达到改变焦距的目的。但是,液晶盒内的光阻间隔物(photo spacer)与液晶分布直接相关,例如,当光阻间隔物设置在液晶透镜的边缘位置(该位置的液晶分子垂直于玻璃基板)时,由于边缘位置所分布的液晶分子的折射率变化较大,且入射光通过该位置时需要进行较大角度的光偏折,因而光阻间隔物对液晶透镜的影响较大。在现有技术中,圆形的光阻间隔物散布在液晶透镜内的任意位置,因而边缘位置处的光阻间隔物会降低液晶透镜成像分光的整体效果,并且还会使立体显示器在显示3D图像时发生严重的串音(Crosstalk)现象,致使图像显示质量变差。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用于立体显示器的液晶透镜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是业内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液晶透镜在设计时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用于立体显示器的液晶透镜。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透镜,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具有间距;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一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多个接地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相邻的接地电极之间具有间距;以及多个光阻间隔物(photo spacer ),每一光阻间隔物分别设置于相邻接地电极之间的中心位置。优选地,光阻间隔物以随机分布方式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优选地,光阻间隔物以阵列分布方式设置于所述液晶层。在其中的一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接地电极间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分别为X和Y,则相邻光阻间隔物的间距为X和Y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透镜,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具有间距;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交错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一第三电极和一第四电极,交错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具有一第一重叠区域,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具有一第二重叠区域;以及多个光阻间隔物(photo spacer),每一光阻间隔物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重叠区域和所述第二重叠区域。优选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均为接地电极,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的电位相同。优选地,光阻间隔物以随机分布方式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优选地,光阻间隔物以阵列分布方式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透镜,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具有间距;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交错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一第三电极和一第四电极,交错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在垂直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四电极在垂直方向的投影,所述第三电极在垂直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以及多个光阻间隔物(photo spacer),每一光阻间隔物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的中心位置以及所述第四电极的中心位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分别具有不同的电位。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液晶透镜,将多个接地电极设置于第二基板与液晶层之间,并且在相邻的两个接地电极间的中心位置设置一光阻间隔物,由于该中心位置处的液晶分子平行于第二基板,因而光阻间隔物对于液晶分子的影响非常小。此外,因为入射光通过液晶透镜的中心位置处不会产生光线偏折,所以光阻间隔物所影响的液晶分子对入射光的影响也很小。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液晶透镜将光阻间隔物设置于相邻接地电极间的中心位置处,取代现有的任意位置散布方式,因此可提高液晶透镜成像分光整体效果,降低立体显示器在显示3D图像时的串音现象。附图说明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其中,图1示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透镜的结构示意图2 (a)示出图1的液晶透镜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2 (b)不出图1的液晶透镜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3示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透镜的结构示意图4 (a)示出图3的液晶透镜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4 (b)不出图3的液晶透镜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5示出依据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透镜的结构示意图6 (a)示出图5的液晶透镜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以及图6 (b)不出图5的液晶透镜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下述各种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示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在该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液晶透镜包括一第一基板100、一液晶层102、一第二基板104、一驱动电极106和多个接地电极。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104相对设置,并且第二基板104与第一基板100之间具有一间隔空间,藉由该间隔空间以容置上述液晶层102、驱动电极106和多个接地电极。液晶层102位于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104之间。液晶层102包括多个液晶分子。液晶层102的边缘位置的液晶分子垂直于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104,液晶层102的中心位置附近的液晶分子平行于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104。如图1所示,驱动电极106设置于第一基板100与液晶层102之间。接地电极107和109设置于第二基板104与液晶层102之间,相邻的接地电极107与接地电极109之间具有一间距。光阻间隔物PS (Photo Spacer)设置于接地电极107与接地电极109之间的中心位置。此外,在驱动电极106与液晶层102之间还包括一第一绝缘层110,在接地电极与液晶层102之间还包括一第二绝缘层112,例如,第一绝缘层110和第二绝缘层112为一聚酰亚胺层(Polyimide Layer)。由上述可知,在该液晶透镜中,液晶层的中心位置处的液晶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透镜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具有间距;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一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多个接地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相邻的接地电极之间具有间距;以及多个光阻间隔物(photo?spacer),每一光阻间隔物分别设置于相邻接地电极之间的中心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晟齐蔡永生董人郎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