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电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衬板;第二基底衬板,所述第二基底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一侧;透明电极层,所述透明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内部一侧;反射电极层,所述反射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衬板内部一侧;电致变色材料层,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与所述第二基底衬板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光电变色器件对电极层的电阻率、控制盒厚及盒厚均匀、反射率的改善、提高框胶的粘合力,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用防眩目内后视镜、汽车用防眩目外后视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 光电变色器件。
技术介绍
用于汽车防眩目后视镜,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当后方车辆的前大灯灯光照射于 本车后视镜时,由于夜间车体外界的环境光线较弱,此时驾驶员的眼睛对亮光特别敏感,照 射到后视镜的光线会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内产生眩光,使驾驶员产生一种眩晕,无法看清 楚前方事物,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后 方车辆的前大灯灯光照射与本车防眩目后视镜时,有光敏传感单元接受到外界的光线信号 转变为电信号输出至电致变色玻璃电信号感应单元,后视镜观视部位瞬间变色,从而消除 防光,提高夜间行车安全,给驾驶员以舒适的驾驶环境。目前防眩目后视镜组件价位较高,中高档车型装配有防眩目后视镜组件,但中低 档车型较少装配有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并且目前防眩目后视镜仍存在电厂响应慢,如在时 速100公里时夜间行车,如果电场响应慢I秒钟,汽车也就向前行驶越2. 7米,如前方有其 他车辆或物体时,而刹车又慢一秒钟,行车是很不安全的,而且眩目时间越长,对驾驶员眼 睛的伤害也有越大,使驾驶员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能恢复正常视野,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电 致变色器件,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电场响应速度。—种电致变色(Electro Chromic,简称EC)玻璃,主要由透明电极层玻璃、反射电 极层玻璃、密封框胶、电致可变色玻璃施加电压时,电致变色玻璃瞬间由透明色变为深色防 眩目颜色,上述电压是由防眩目后视镜组件的光电控制系统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输出 给电致变色玻璃的电压,另外目前的防眩目后视镜还存在变色不均匀、反射率低、成品率低,相对生产成本 提闻、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光电变色器件是电致变色器件的关键组成部件之一,电致变色玻璃的功能影响到 整个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寿命及司机员的驾驶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成 品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光电变色器件。本专利技术光电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衬板;第二基底衬板,所述第二基底衬板设 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一侧;透明电极层,所述透明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内部 一侧;反射电极层,所述反射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衬板内部一侧;电致变色材料层, 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与所述第二基底衬板之间。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与所述第二基底衬板之间还设有一胶联层。在所述电致变色 材料层内设有第二支撑。在所述胶联层内设有第一支撑。所述第一基底衬板与所述第二基底衬板为平行错位设置。所述透明电极层及所述反射电极层分别靠近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设置。所述第一基底衬板及所述第二基底衬板为为浮法玻璃或格法玻璃或有机玻璃或钢化玻璃。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为电致可变色的液体层或凝胶层。所述第一支撑横截面的直径小于第二支撑横截面的直径。本专利技术光电变色器件对电极层的电阻率、控制盒厚及盒厚均匀、反射率的改善、提高框胶的粘合力的改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透明电极层和反射电极层的方块电阻控制在 20欧一下,可以提高电场响应速度。二是采用不同直径放置于不同位置的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相结合,提高盒厚均匀度。三是提高框胶的粘合力可以减少电致变色材料漏出的现象,从而提高了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光电变色器件结构示意本专利技术光电变色器件附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基底衬板 2-第二基底衬板 3-透明电极层4-反射电极层 5-电致变色材料层6-第一支撑7-第二支撑8-胶联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光电变色器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光电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衬板I ;第二基底衬板2,第二基底衬板设置在第一基底衬板I 一侧;透明电极层3,透明电极层3设置在第一基底衬板I 内部一侧;反射电极层4,反射电极层4设置在第二基底衬板2内部一侧;电致变色材料层 5,电致变色 材料层5设置在第一基底衬板I与第二基底衬板2之间。在第一基底衬板I与第二基底衬板2之间还设有一胶联层8。在电致变色材料层 5内设有第二支撑7。在胶联层9内设有第一支撑6。第一基底衬板I与第二基底衬板2为平行错位设置。透明电极层3及反射电极层4分别靠近电致变色材料层5设置。第一基底衬板I及第二基底衬板2为浮法玻璃或格法玻璃或有机玻璃或钢化玻璃。电致变色材料层 5为电致可变色的液体层或凝胶层。第一支撑6横截面的直径小于第二支撑7横截面的直径。为解决变色不均匀问题,第一支撑的直径小于第二支撑的直径,并且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为玻璃纤维、树枝纤维、玻璃纤维和树脂微珠中的其中一种或为至少两种的混合物。采用两种不同的直径,放置于不同位置的支撑来控制玻璃盒的厚度及盒厚均匀性,同时也避免了在真空状态下灌注电致可变色的液晶或电致变色材料,由于负压作用玻璃盒局部出现不同程度受压变形、厚度不均,导致局部不变色或变色颜色不均,采用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相结合将解决玻璃盒体因受不同程度的真空负压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盒厚不均,产生局部不变色或变色颜色不均,影响其防眩目后视镜组件的功能及使用寿命。第一基底衬板玻璃和第二基底衬板玻璃为浮法玻璃或为格法玻璃或为有机玻璃或为钢化玻璃。电致变色材料层为电致可变色的液体层或凝胶层,其含有阴极电致变色材料和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并含有紫外光吸收剂、光稳定剂、调稠剂和增透剂中的至少一种、透明电极层与反射电极层贴合设置有能通电的电极能连接到光电控制系统上;透明电极层为氧化铟锡层或为铟 锌氧化混合物层。透明电极层玻璃具有脚底的电阻率和较高的透过率,是采用高纯度高透 明的氧化铟锡(ITO)、铟锡氧化混合物(IZO)UMI镀膜材料的一种;其中如上述反射电极层 玻璃镀有脚底的电阻率和较高的反射率,是采用高纯度的单质银、单质铝、银合金、金合金、 钼合金、铝合金等合金材料中的一种单质或一种或多种和合金镀膜材料,从而提高一种电 致变色器件的电场响应速度。第一基底衬板玻璃与第二基底衬板玻璃厚度为1.1毫米至2.2毫米。透明电极层与反射电极层形成一个原电池,通过外施加电压产生电流,将电流传 输给电致变色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致变色材料瞬间由无色变为防眩目的深色。透明电极层玻璃是与基底衬板玻璃上镀制一层二氧化硅底层,以提高玻璃表面与 ITO的膜层结合力,提高透明电极层的性能。本专利技术光电变色器件对电极层的电阻率、控制盒厚及盒厚均匀、反射率的改善、提 高框胶的粘合力的改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透明电极层和反射电极层的方块电阻控制在 20欧一下,可以提高电场响应速度。二是采用不同直径放置于不同位置的第一支撑和第 二支撑相结合,提高盒厚均匀度。三是提高框胶的粘合力可以减少电致变色材料漏出的现 象,从而提高了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以上已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限于实施 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 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光电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底衬板;第二基底衬板,所述第二基底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一侧;透明电极层,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光电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底衬板;第二基底衬板,所述第二基底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一侧;透明电极层,所述透明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内部一侧;反射电极层,所述反射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衬板内部一侧;电致变色材料层,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衬板与所述第二基底衬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强,
申请(专利权)人:华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