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08184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4 2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能够制备出各个区域透过率差异小的电致变色器件,使得该电致变色器件的显示效果良好。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内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内侧的第二透明导电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的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所述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是通过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形成网状的微球膜,以及在所述微球膜的间隙形成无机电致变色膜后,去除所述微球膜,并令所述无机电致变色膜与有机电致变色溶液发生聚合反应后制成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器件(ElectrochromicDevice,ECD)是指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其中的电致变色材料发生氧化还原而对光透射或反射产生的可逆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的可逆变色现象。电致变色材料可以分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具备循环稳定性高、附着力强及热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响应速度快、颜色变化丰富、易加工、易分子设计及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单一的无机或有机电致变色材料都有其缺点,所以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材料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通过选取适当不同的有机、无机材料,利用材料的结构、性能上的协同效应来制备性能更好的电致变色材料因此又一次引起研究热潮。但是,传统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存在如下问题:当电致变色器件尺寸增大时,如应用到落地窗、或是车窗等大尺寸领域时,其显示均一性会变得很差,即显示器件的不同部分(上、下、左、右、中)在显色时的透过率有较大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电致变色器件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能够制备出各个区域透过率差异小的电致变色器件,使得该电致变色器件的显示效果良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内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内侧的第二透明导电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的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所述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是通过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形成网状的微球膜,以及在所述微球膜的间隙形成无机电致变色膜后,去除所述微球膜,并令所述无机电致变色膜与有机电致变色溶液发生聚合反应后制成的。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的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解质层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的离子存储层。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设置于第一衬底内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第二衬底内侧的第二透明导电层,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的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其中,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是通过在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形成网状的微球膜,以及在微球膜的间隙形成无机电致变色膜后,去除微球膜,并令无机电致变色膜与有机电致变色溶液发生聚合反应后制成的。通过该方案,由于电致变色器件中的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是通过在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形成网状的微球膜,以及在微球膜的间隙形成无机电致变色膜后,去除微球膜,并令无机电致变色膜与有机电致变色溶液发生聚合反应后制成的,这使得所使用的有机、无机两种显色材料混合均一,从而制作而成的电致变色器件,即使尺寸增大(如应用到落地窗、或是车窗等大尺寸领域),电致变色器件的各个显示区域的透过率差异也很小,显示效果依然良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薄膜的制作方法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流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过程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过程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示意图二;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过程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示意图三;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过程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示意图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上”“下”“内”“外”只是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不作为限定用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如图1所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10和第二衬底11,设置于第一衬底10内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2,设置于第二衬底11内侧的第二透明导电层13,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3之间的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14,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14是通过在第一透明导电层12上形成网状的微球膜,以及在微球膜的间隙形成无机电致变色膜后,去除微球膜,并令无机电致变色膜与有机电致变色溶液发生聚合反应后制成的。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电致变色器件1还包括:设置于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14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3之间的电解质层15,电解质层15可以由特殊的导电材料组成,例如,包含有高氯酸锂、高氯酸纳等的溶液或固体电解质材料,那么,当电致变色器件1工作时,在第一透明导电层1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3之间加上一定的电压,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14在电压作用下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层15则为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1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提供所需的补偿离子,例如,氢离子、锂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等。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电致变色器件1还包括:设置于电解质层15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3之间的离子存储层16,那么,当电致变色器件1工作时,在第一透明导电层1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3之间加上一定的电压,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14在电压作用下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颜色发生变化,离子存储层16则在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1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起到储存相应的反离子,保持整个体系电荷平衡的作用。这里,需要对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14进行介绍:“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可以分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14是通过令无机变色材料所形成的无机电致变色膜与有机电致变色溶液发生聚合反应所形成的。其中,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是指一部分具备导电能力聚合物材料。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器件称为电致变色器件,目前已经广泛被应用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防眩汽车后视镜、显示器件、灵巧窗等。需要补充的是,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双稳态的性能,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不仅不需要背光灯,而且显示静态图像后,只要显示内容不变化,就不会耗电,达到节能的目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与其它显示器相比还具有无视盲角、对比度高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设置于第一衬底内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第二衬底内侧的第二透明导电层,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的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其中,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是通过在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形成网状的微球膜,以及在微球膜的间隙形成无机电致变色膜后,去除微球膜,并令无机电致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内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内侧的第二透明导电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的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所述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是通过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形成网状的微球膜,以及在所述微球膜的间隙形成无机电致变色膜后,去除所述微球膜,并令所述无机电致变色膜与有机电致变色溶液发生聚合反应后制成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内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内侧的第二透明导电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的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所述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是通过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形成网状的微球膜,以及在所述微球膜的间隙形成无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岳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