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内的后排脚垫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81030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7 2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轿车内的后排脚垫的制造方法,将由纺织物为面层、高弹淋膜树脂为骨架层及以无纺为底层组成的三层平面淋膜复合材料,送入冲压机中,并按脚垫三分件的一个整体来调节所用冲切刀一次成型制成脚垫初坯,其中,高弹淋膜树脂为PVC、EPDM、EVA、POE之中的任意一种,再经含条形凸状压筋的模具的压机对初坯折痕平面压制,在脚垫背后的4~10组的特定位置上形成12~50条条状凹状折痕,制成轿车内可折弯成立体状的平面后排脚垫。按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制成的脚垫便于整体包装、运输、清洁,并能与特定位置上的各转弯处所覆盖的主地毯完全贴合。本方法流程短、效率高、质量好、污染少及投资少,被广泛用于高档轿车内后排脚垫的制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轿车内饰件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由于所制成的平面后排脚垫具有在车内可折弯成立体状的特点,因而易于安装而且不移位,易于整体包装和运输,可被广泛应用于高档轿车内脚垫的制造。
技术介绍
为了保护轿车底壳上的主地毯使用过程中的受损和沾污,一般均在主地毯的上面另外放置一层地毯来保护,在汽车行业内,根据这层地毯的用途称之为脚垫。脚垫按其在轿车内所处的位置,又分为前排脚垫与后排脚垫两种,其中,后排脚垫结构较复杂,这是由于在轿车底部内壳的两个后排座之间的中心位置,存在着一个不与整个脚垫底平面处于同一平面并呈“门”字或“凸”字形状的凸出部,该突出部分是为了安装轿车内中央通道而设置的,因此覆盖在轿车底壳上的主地毯与覆盖在主地毯上的后排脚垫也都应按此特点而设计。为此,应有如下两种轿车内后排脚垫的设计 方案一平面结构的后排脚垫三组件 它是采用由后排左座脚垫、后排右座脚垫及过桥脚垫三件平面脚垫分件所组成,其中,所述的过桥脚垫分件其外形为“马鞍”型,其鞍位最小部分覆盖于中央通道的顶部的主地毯上,其左、右两边侧的背面均采用毛刺扣与轿车内中央通道上所覆盖的主地毯两者结合固定,从而达到视觉上这三件脚垫分件连接在一起的效果。这种后排脚垫能一拆成三个分件,具有分别包装以及便于清洗等优点,另外该脚垫的三个分件均呈平面结构,因此其包装体积小而便于运输。但是,其中的过桥脚垫分件在同覆盖在中央通道上的主地毯的安装贴合时,则不易达到完全吻合的效果,特别是在脚垫的转角处常出现明显的离缝现象,影响其外观及保护功能。方案二 以“门”字或“凸”字形状制成模压成型件的过桥脚垫组成的三组件 为了克服上述方案因过桥脚垫分件与覆盖在中央通道上的壳体上的主地毯不易贴合的缺点,人们将过桥脚垫分件从原有的平面结构的产品,改为与中央通道外壳的突出部分即相匹配的“门”字或“凸”字形状的模压成型件,即为立体状的过桥脚垫分件。由于该过桥脚垫分件是通过模具压制、定型后制成的,因此该产品更能与覆盖在中央通道车底壳体上的主地毯贴合;然而,由于该产品含有“门”字或“凸”字形状即成立体状结构的模压成型件,不仅增加了总成本,而且还因其具有特定形状而不易包装及运输,同时由于其包装体积比平面结构的产品体积大,因而运输成本也就相应提高了。总之,上述的两种方案均各有优缺点,如何克服上述各自缺点乃是该领域的技术人员研究的新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所制成的轿车内后排脚垫不易与车内中央通道所覆盖的主地毯完成贴合,或因产品包装体积大而造成运输困难和成本高等众多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轿车内可折弯成立体状的平面后排脚垫的制造方法。本方法是包括先将后排左座、后排右座及后排过桥三种脚垫分件合并为同一平面整体的轿车内后排脚垫的工艺技术方案;以及采用在脚垫的背面上即位于车内后排中央通道凸出部和左、右侧门各门槛下的各转弯处的特定位置,经折痕平面压制加工,制成相对应的含有12 50条垂直于脚垫底端且相互平行的能保持高的可折弯度的条形凹状折痕的特有技术方案,所制成的轿车内后排脚垫具有能整体包装又便于运输、清洁的三合一体的平面结构,同时能达到与车内后排中央通道凸出部和左、右侧门各门槛下的各转弯处所覆盖的主地毯完全贴合,形成既外观漂亮又贴合不移位的高质量产品。本制造方法具有流程短、效率高、质量好、污染少以及投资少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高档轿车内后排脚垫的制造。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采用由面层、骨架层及底层组成的三层平面复合淋膜材料,经冲切压机冲切成型,形成包含后排左、右座与过桥脚垫的三分件合并为同一平面整体的轿车内后排脚垫的初坯,再采用含有条形凸状压筋的模具的压机对呈平面状态的后排脚垫初坯进行折痕平面压制加工,制成在后排脚垫的背面上形成的含有12 50条的条形凹状折痕,由此制成在轿车内可折弯成立体状的平面后排脚垫; 所述的具体步骤如下 A、将已成卷的纺织织物为面层,以面层的背面复合高弹淋膜树脂为骨架层,以及以无纺织物为底层所组成的三层平面复合淋膜材料,送入装有冲切刀的冲切压机中,并按后排左、右座与过桥这三个脚垫分件合并为同一平面的一个整体来调节所用冲切刀所围成的形状与尺寸,一次完成冲切成型,制成包含左、右座与过桥三脚垫分件合并为同一平面整体的后排脚垫初还; B、将平面后排脚垫的初坯在压机压力为5 lOMPa、保压时间为I 5秒条件下,采用含有条形凸状压筋的平板上模的模具,在其脚垫的背面上即位于车内后排中央通道凸出部的两侧转弯处的位置,经折痕平面压制加工,制成含有4 8组垂直于脚垫底端且相互平行的能保持高的可折弯度的条形凹状折痕的平面后排脚垫,即为可折弯成立体状的平面后排脚垫。所述还包括将由步骤A所得的平面后排脚垫的初坯,在压机压力为5 lOMPa、保压时间为I 5秒条件下,采用含有条形凸状压筋的平板上模的模具,在其脚垫的背面上即位于左、右侧门门槛下的转弯处的位置,进行折痕平面压制加工。所述后排脚垫的背面上的条形凹状折痕的规格为每组带有3 5条条形凹状折痕,折痕间距为8 12mm,折痕深度为2 5mm,折痕宽度为3mm。所述纺织织物的面层为无纺针刺织物、无纺针刺起绒织物或簇绒织物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面层的纺织织物所用纤维选自涤纶纤维、锦纶纤维或丙纶纤维,为纤度6 18 dtex、纤长37 51mm的短纤维或长丝。所述面层组成的纺织织物的织物规格面密度为380 900g/m2,厚度为4 9mm。所述骨架层的高弹淋膜树脂为聚氯乙烯(PVC)、三元乙丙橡胶(EPDM)、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烯烃弹性体(POE)之中的任意一种,其面密度为1000 2500g/m2,厚度为I 3mm。所述底层的无纺织物的织物规格面密度为100 200g/m2,厚度为2 3mm。所述含有条形凸状压筋的模具是由上模和下模组成,所述上模为由4 10组带有相互平行的条形凸状压筋的平板上模组成,其中每组含有3 5条间距为8 12mm、高度为2 5mm、宽度为3mm的条形凸状压筋,所述下模为平面定位板。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采用将后排左座、后排右座及后排过桥的三种脚垫分件合并为同一平面的总外形,经冲切成型成一个整体平面的后排脚踏垫的工艺技术方案,因而所制成的轿车内后排脚垫具有能整体包装又便于运输、清洁的三合一体的平面结构;同时,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淋膜复合材料中骨架层的高弹淋膜树脂具有高回弹性的性能;再加上本专利技术采用与后排脚垫所需转弯角数量及其规格变化特征相一致的含有条形凸状压筋的模具的压机对平面后排脚垫初坯进行折痕平面压制加工,制成在平面后排脚垫的背面的特定位置上形成12 50条条形凹状折痕;因此使本后排脚垫能在它使用时即铺设于轿车内时,能呈可折弯立体状,从而达到与车内后排中央通道的外壳的凸出部呈“门”字或“凸”字型结构上的和在左、右侧门各门槛下的各转弯处所覆盖的主地毯完全贴合,形成既外观漂亮又贴合不移位的高质量女口广叩ο2、本制造方法具有流程短、效率高、质量好、污染少以及投资少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高档轿车内后排脚垫的制造。附图说明图1为按本专利技术制造方法的一种在后排中央通道的外壳的凸出部呈“门”字型结构上的转弯处带有4组条形凹状折痕的后排脚垫A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轿车内的后排脚垫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由面层、骨架层及底层组成的三层平面复合淋膜材料,经冲切压机冲切成型,形成包含后排左、右座与过桥脚垫的三分件合并为同一平面整体的轿车内后排脚垫的初坯,再采用含有条形凸状压筋的模具的压机对呈平面状态的后排脚垫初坯进行折痕平面压制加工,制成在后排脚垫的背面上形成的含有12~50条的条形凹状折痕,由此制成在轿车内可折弯成立体状的平面后排脚垫;所述轿车内的后排脚垫的制造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A、将已成卷的纺织织物为面层,以面层的背面复合高弹淋膜树脂为骨架层,以及以无纺织物为底层所组成的三层平面复合淋膜材料,送入装有冲切刀的冲切压机中,并按后排左、右座与过桥这三个脚垫分件合并为同一平面的一个整体来调节所用冲切刀所围成的形状与尺寸,一次完成冲切成型,制成包含左、右座与过桥三脚垫分件合并为同一平面整体的后排脚垫初坯;B、将平面后排脚垫的初坯在压机压力为5~10MPa、保压时间为1~5秒条件下,采用含有条形凸状压筋的平板上模的模具,在其脚垫的背面上即位于车内后排中央通道凸出部的两侧转弯处的位置,经折痕平面压制加工,制成含有4~8组垂直于脚垫底端且相互平行的能保持高的可折弯度的条形凹状折痕的平面后排脚垫,即为可折弯成立体状的平面后排脚垫。...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军良陆叶王幸羽刘超姚明华龚杜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