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邦相专利>正文

相关孔内去刺倒角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246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相关孔内去刺倒角工具是用于去除机构零件相关孔内的毛刺和体内棱角倒角的工具,它由本体、固定套和刀柄组成,本体前部是带锥面的引导部,后部是呈60°-120°的背锥部,背锥部的切削刃是以电镀金刚石颗粒行成的。它是以电(气)动转具夹持,倒角工具的直径可缩小进入工件体内后复位再进行锪钻而去除毛刺和倒角。本工具使用方便,效率高,每孔<20秒,倒角部光洁度稳定达∴6。(*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机械制造中钳工用于去除另件相关孔内毛刺和尖棱倒角的工具。机械另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毛刺都要去除,尤其是气动和液压另件,这类另件有许多较小直径的作为通风和过液的孔与主阀孔相互贯通而行成相关孔处的毛刺,它位于另件深层体内,许多情况下是模不着又看不见,很难去除,由此经常有脱落的毛刺将阀孔阀杆表面擦伤、密封原件被损坏,造成整个系统失控。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一些新工艺问世,如爆破去刺等,但采用这种工艺,则需引进专用设备,需化大量投资和配备相应的技术力量,故几年来国内尚未得到应用。目前许多厂,包括许多专业厂因缺少专用装备,所以去刺的效率和质量总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更不用锐倒角了。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投资少,成本低、技术简便,去刺倒角质量好效率高的相关孔内去刺倒角工具。本技术由3~4片具有一定刚度和弹性的成型片为本体(2)和固定套(5)、刀柄(6)三部分组合而成。本体由左端部直径小于工件孔径的带锥面的引导部(1)和呈60°~120°具有切削刃的锥顶直径大于工件孔径1~3mm的背锥部(3)及具有一定刚度和弹性的过渡部(4)构成。过渡部的直径略小于工件孔径1MM为宜。本技术由气(电)动工具夹持,在外力(人工手力)作用下,使去刺工具向工件孔作轴向插入时,工具的引导部(1)与工件孔口接触产生径向分力迫使过渡部(4)弹性变形,直径缩小,从而使去刺工具进入工件孔。(拔出时亦然),开动气(电)动工具使之转动,并使具有切削刃的背锥部(3)向工件待加工面送进,以去除毛刺和完成倒角工作。单孔工时<20秒,倒角部光洁度稳定△6。背锥部(3)部位的切削刃是电镀金刚石颗粒而行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机械加工中去除另件相关孔内毛刺和进行倒角的工具,由一组直径随弹性涨缩的本体(2)固定套(5)和刀柄(6)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本体是由引导锥(1)具有切削刃的背锥部(3)的过渡部(4)组成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其特征在于背锥部(3)的切削刃是以电镀金刚石颗粒而形成的。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工具其特征在于背锥部的锥角为60°~1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本体(2)是由3~4片弹性物体所组成的。专利摘要相关孔内去刺倒角工具是用于去除机构零件相关孔内的毛刺和体内棱角倒角的工具,它由本体、固定套和刀柄组成,本体前部是带锥面的引导部,后部是呈60°-120°的背锥部,背锥部的切削刃是以电镀金刚石颗粒行成的。它是以电(气)动转具夹持,倒角工具的直径可缩小进入工件体内后复位再进行锪钻而去除毛刺和倒角。本工具使用方便,效率高,每孔<20秒,倒角部光洁度稳定达6。文档编号B23D79/02GK2048801SQ8920263公开日1989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1989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1989年3月15日专利技术者吴邦相, 童瑞芬, 吴岗, 张华 , 吴亚辉 申请人:吴邦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械加工中去除另件相关孔内毛刺和进行倒角的工具,由一组直径随弹性涨缩的本体(2)固定套(5)和刀柄(6)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本体是由引导锥(1)具有切削刃的背锥部(3)的过渡部(4)组成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邦相童瑞芬吴岗张华吴亚辉
申请(专利权)人:吴邦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