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簧支撑壳管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1938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15:47
一种的高传热系数低压降管式换热器,特别涉及一种螺旋簧支撑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包括壳体(7)、换热管(5)、第一管板(12)和第二管板(13),其特征在于:壳体上设置壳侧流体入口(3)和壳侧流体出口(4),壳体两端分别设置凸形封头(9)和换热器封头管箱(14),换热器封头管箱上设置管侧流体入口(1)和管侧流体出口(2),管侧流体入口和管侧流体出口相对应,换热管与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固定连接在壳体内,螺旋簧支撑扰流结构(6)等间距的安装在换热管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特殊螺旋簧式结构作为管间支撑物空隙度高的特点,有效地增加壳侧流体的扰动与混合,减薄了边界层厚度,提高了传热效率,降低制造生产成本,节约能源消耗。(*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螺旋簧支撑壳管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的高传热系数低压降管式换热器,特别涉及一种螺旋簧支撑壳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适应压力范围广、选在范围大、成本低,设计、制造和实用技术成熟等优点,特别是在处理大流量、温度和压力等高参数的情况下,管壳式换热器更凸显其优势。因此,管壳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动力、 冶金等领域。但是,传统的换热器一般采用光滑管或异型管作为传热元件;折流板或是折流杆支撑管束,兼有导流的作用。壳侧流体流动时在转折区及进出口附近涡流滞留区会形成流动和传热死区,从而降低了传热效率。壳程流体横向冲刷管束,造成较大的流动阻力,并且在大雷诺数下管束常发生流体诱发震动,而导致换热管泄露失效。因此传统管壳式换热器在结构和性能上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保证足够强度的扰动的同时,又可有效的降低壳程流体的压降,减少传热温差损失,提高总传热系数的螺旋簧支撑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螺旋簧支撑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换热管、第一管板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簧支撑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7)、换热管(5)、第一管板(12)和第二管板(13),其特征在于:壳体(7)上设置壳侧流体入口(3)和壳侧流体出口(4),壳体(7)两端分别设置凸形封头(9)和换热器封头管箱(14),换热器封头管箱(14)上设置管侧流体入口(1)和管侧流体出口(2),管侧流体入口(1)和管侧流体出口(2)相对应,换热管(5)与第一管板(12)和第二管板(13)固定连接在壳体(7)内,螺旋簧支撑扰流结构(6)等间距的安装在换热管(5)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螺旋簧支撑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7)、换热管(5)、第一管板(12)和第二管板(13 ),其特征在于壳体(7 )上设置壳侧流体入口( 3 )和壳侧流体出口( 4 ),壳体(7 )两端分别设置凸形封头(9)和换热器封头管箱(14),换热器封头管箱(14)上设置管侧流体入口 (I)和管侧流体出口(2),管侧流体入口( I)和管侧流体出口(2)相对应,换热管(5)与第一管板(12)和第二管板(13)固定连接在壳体(7)内,螺旋簧支撑扰流结构(6)等间距的安装在换热管(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螺旋簧支撑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器封头管箱(14)由换热器封头(8)、隔板(10)和第一管板(12)构成,换热器封头管箱(14)与隔板 (10)焊成一体,隔板(10)水平设置于换热器封头(8)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国岭张春霞张希忠马虎根吕凤勇何红萍高慧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万海双涵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